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4月16日,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出征仪式在黄河设计院内举行。此次查勘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水北调西线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涉及的相关工作进行深入勘察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包括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连接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构成我国北方地区“四横三纵”水脉格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进入黄河上游,解决黄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举措。自1952年我国首次组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查勘以来,南水北调西线 [1] 工程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青、甘、宁、蒙、陕、晋等中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坝址处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干线是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

西线工程 总布局为: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 四川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立方米; 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立方米。 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西线工程研究论证已逾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大量丰富技术成果。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黄委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黄河设计院按照水利部、黄委部署,组织精干力量,数十年来对西线工程规划方案开展了大量比选论证工作。此次现场查勘由地质、勘探、物探和工程设计等方面技术专家18人组成,计划用20天左右的时间对方案涉及的隧洞进、出口、主要建筑物、重要地质构造等影响工程论证的主要节点进行调研,为年内按计划完成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报告提供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进一步打通长江流域向北方调水的通道,有助于提高我国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格局。要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完善实施方案,抓紧前期工作,适时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同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坚决压缩不合理用水,科学确定工程调水量和受水地区分配水量。要压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持续造福人民。
  同时提出,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用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
  研究改革水价政策,完善差别化阶梯水价,既促进节约用水,又推动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对工程需要移民搬迁的,要完善机制,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按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西线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将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其中通天河55亿~80亿立方米,雅砻江35亿~40亿立方米,大渡河30亿~50亿立方米,规划年均调水120亿~170亿立方米。三个调水区年均径流量为256亿立方米,调水比例为46%~66%。
  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从雅砻江、大渡河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从雅砻江干流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从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全部工程拟于2050年完成。总投资为3040亿元(2000年价)。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节选自: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增订版)


  调水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东起四川松潘草地,西至通天河上游楚玛尔河口,南临川西高原,北抵青海阿尼玛卿山。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查勘启动


  2019年1月,央广网等媒体报道称:水利部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在本年度持续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为早日开工建设创造条件。


  各方争议大
  该工程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对南水北调这个特大工程的争议,虽然不如SX工程那样激烈,但也是很大的。
  支持方认为,方案若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带来好处,大半个中国将不再困于水旱灾害。
  同时有人提出,调水工程区的主要特点:
  一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呈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
  二是地形北高南低,调水区比受水区低80~500米,除建高坝蓄水、修渠输水外,还必须开凿长达490公里(一期工程为260公里)的隧洞把巴颜喀拉山打通;
  三是工程区海拔3500米左右,气候寒冷、含氧量低、气压低,施工时间短、困难大;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淹没草原、耕地面积大,形成干热河谷面积大,工程弃渣数量大,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影响;
  五是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2.4人),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文化处于落后状态,施工用道路、电力、通信、机械、材料、劳动力、食品等均须由内地调入;

  六是地处少数民族藏族聚居区,居民笃信宗教,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崇拜神山、神水和喇嘛寺庙,移民搬迁工作量很大。
  由于西线工程有上述特点,因而科研难度、勘察难度、施工技术难度等都很大。虽然调水总量仅为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而工程投资却占到整个南水北调投资总量的60.8%,说明西线工程比东中线工程都要艰巨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