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强基解读,教育才是最大的投资

作为有娃一族的机智姐,1月15日的朋友圈被这样一则消息刷屏了——教育部明确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以“强基计划”取代。

毕竟家中有娃儿将来也得参加高考,机智姐无论如何也要关心一下什么是“强基计划”?看了数篇材料,算是弄明白了:自主招生就是如果娃儿通过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一般不超过20分。

但是2020年起,自主招生将被“强基计划”计划取代。也就是原先的降分录取没有了,而是以高考为依据。在招生录取时,高考成绩占比至少85%,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只占15%,最后都折算成分数排队录取,可以说十分公平透明。

强基计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呢?

第一: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

以往的自主招生学生获得降分之后,进入大学或可自由挑选专业。而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如果你是因为物理或奥数特长入选,那么进入大学也主要是向这方面深造,而不是任选专业。

第二:限定为基础学科,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

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毕竟要想在关键领域有突破,必须有一流基础学科的技术人员。

正如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多次谈到的:华为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打破美国的垄断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华为的“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

第三:尽可能地公开透明

以往自主招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降分幅度,过程不够透明。“强基计划”的录取方式最大程度压缩和规范了学校的自由裁量权,保障了公平公正(资料来源:新华社报道)。

第四:范围缩减到36所

原来自主招生的高校有90所,此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仅有36所,数量上大幅度缩减。

「重磅」强基解读,教育才是最大的投资


“强基计划”一出,考一流大学是不是更难了?

别急,且听姐帮你分析。先说结论,其实对于大部分考生影响不大,当然“强基计划”提高了程序的透明性这是好事。

在此之前,我国现有的高校选拔录取制度包括普通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普通招生就是高考,特殊招生就是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形式。此次强基计划替代的是自主招生,其他的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等形式其实并不受影响。

其次,对于大部分普通考生来说,在头部资源(即双一流高校)具有稀缺性的情况下,如果招生人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那么高考的竞争仍十分激烈。

最后就是对于以往考虑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降分的考生,如果不满足强基计划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是利空,如果仍满足“强基计划”要求,那么政策改革后高考分数的占比较高,怎么提高考试分数也是当务之急,同时 “强基计划”提供了考取双一流高校的新的渠道,要求和程序都较为明确和透明,对有心想走“强基计划”的考生和家长也是好事,可提早准备。

当然话说回来,无论你是否参加“强基计划”,都必须特别重视高考。能够走保送生、“强基计划”的娃毕竟是少数派,大多数人还需踏踏实实地准备高考。

说完“强基计划”对娃儿们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机智姐也简单说两点。

一是长期看好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成长,2020全年的主赛道有很大的可能性仍是科技成长,但是成长股内部可能有所分化,其中5G、自主可控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或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

二是政策升级的大背景下,或利好K12课外培训、在线教育等。

光大保德信基金董伟炜曾提到过:战略性看好科技产业长期发展前景。原因正是因为从宏观背景着眼,我国已经从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靠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因此,未来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正基于此,政府也将越来越多的政策资源向以科技产业为首的新兴产业倾斜,包括此前的科创板,研发费用抵税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之时,“强基计划”和科创板其实都承载着科技兴国的战略使命,后者是从资本的角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前者则是从“高精尖缺”人才培训入手,旨在为国家重大战略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其次, “强基计划”强调公平化,高考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有望进一步刺激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利好K12培训行业,当前在线教育行业进入下半场,向三线以下城市渗透、赢家通吃化、规模效应化逐渐体现。同时,教育板块投资,海外上市股票同样值得关注。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