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女兒今年5歲半。她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學會了一項技能——比如她提出想要吃零食,我和她說現在太晚了吃零食對身體不好,然後她就開始哭,一邊哭一邊委屈巴巴的說:“爸爸不喜歡我了,媽媽也不喜歡我了,你們不讓我吃零食就是不喜歡我了......嗚嗚嗚......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就不寫作業,哼!”

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現象不僅存在於小孩子身上,成年人之間也經常出現。情感勒索泛指那些通過一些手段迫使你順從或者滿足其需求的行為。情感勒索的最大籌碼是愛,是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情感勒索者斷定了我們對他的愛,斷定了我們會很珍惜這段關係,於是用這種珍惜作為籌碼,向你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要求。

一般來說,情感勒索的過程有著六項特徵——首先勒索者提出要求(要求),然後該要求得到了拒絕(抵抗),於是勒索者開始不自覺的使用一些手段(施壓、威脅),被勒索者因為珍惜這段關係而被迫同意要求(屈服),最後世界暫時平靜了,一個循環結束下一個“要求”正在趕來的路上(重啟)。如果不採取一些對策的話,這個循環將不停的重複下去。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典型的情感勒索者有四種形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

積極的施暴者會主動告訴你結論用以威脅,比如:“如果你不聽我的,以後我們都不要再見了”、“不聽我的話,就滾蛋!”,這些話就像一根根大棒,打在我們心上,讓我們痛苦不已。另一種消極的施暴者只會沉默,他提出了要求以後就再也不說話了,你說什麼她都沉默,不得已在冷暴力的驅動下,你也只能選擇順從。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自虐者經常拿自己出氣,常見的話語比如:“如果你不答應我,我就不吃飯,我要餓死我自己”,“你要知道,我這樣都是你害的”。終極的自虐者會用各種方法向你暗示他可能會“自殺”,天哪,這簡直太可怕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抵得住親朋好友暗示自殺的威脅,和這個比較起來順從就顯得輕鬆的多了。

悲情者有著高超的演技,他們不會直接威脅你,但是會讓你覺得他很可憐,而這一切的可憐又都是你造成的;引誘者先給你描繪一個“大餅”,然後告訴你,如果你不聽他的這個大餅你就吃不到了。

不論是哪一種情感勒索的類型,都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不僅如此,他們還常用四大手法來輔助其來實施勒索。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第一個手法稱之為二分法,他們會反覆告訴你他們是好人而你是壞人;或者使用病態化手法來傳達你不同意他的要求就是你病了;再或者找家人、朋友甚至神職人員作為外援,形成聯合陣線;經常說“你看看人家”這種話,也是他們經常採用的消極比較法。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看準了你的反映,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雖然他們不是故意這麼做的,他們可能只是出於無心,但他們確實利用了我們對關係的珍惜和對他們的愛,他們利用了存在於大多數人心裡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情感勒索的出現,會影響雙方的自尊,會損害我們的幸福感,也有可能會拉其他不相關的人作為替罪羊,還會對我們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

當我們發現自己被情感勒索了以後,可以採取SOS策略應對。

sos策略一共有三個步驟——停下來、冷靜觀察、制定策略。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制定諸如非防禦性溝通策略、化敵為友策略、條件交換策略、運用幽默策略等。


那些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叫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這個詞的提出,讓不易被察覺的“威脅”現場浮出了水面。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被情感勒索以後,我們就已經可以有意識的採取對策了。當然,如果我們自己經常處於勒索者的角色的話,也要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了。

願我們都可以學會好好溝通、好好提要求,獲得屬於我們自己的親密關係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