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相信不少人在上學的時候對語文閱讀理解都咬牙切齒,參考答案簡直“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你往東,答案就往西,你往南,答案就往北。出題人的意圖簡直就比女朋友的心思還捉摸不透。

有一朋友就說,做閱讀理解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有時候可能作者都不是這麼想的,出題人就非要讓你這麼回答。最為他所津津樂道的一次新聞是2017年浙江高考閱讀的一篇閱讀理解,全文描述的了貧寒的一家五口拿著六歲的小兒子從水溝裡捉到的草魚燒湯的情景。文章結尾說“現在,它早已經死了,只是眼睛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正當考生大腦宕機,一片空白時。卻發現考試題目正好砸在自己的知識盲區之上:詭異的光指的是什麼?

不知所云的題目引來網友紛紛吐槽,這時原作者鞏高峰也出來打臉:“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我怎麼知道結局有什麼意義?”

各路網友紛紛調侃:“原作被挖出來之後,才知道結尾有多麼的沒有意義。所以閱讀理解就是一群人在YY,原作者可能就是隨意一寫,可憐魯迅這麼多年啊!”

“原作者可能就是隨意這麼一寫”此後就成為我一朋友過不去的梗,他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也不知道原作者究竟在想什麼。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01

那麼解讀文本果真是沒有意義的嗎?

其實不然,首先我們從功利的角度來說,文本的解讀其實就是對現實世界認知和能力訓練的一種模擬。閱讀題基本上可以分為這樣幾類:概括題、分析題、鑑賞題、感悟題。最後一類自不必說,肯定是跟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由文本引發到對人生的思考。單說其他幾類,其實每一類題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活脫脫要用到的技能。

比如,有人問你“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是什麼梗,這其實就是一道概括題,有人問你“經過新冠病毒之後的武漢是什麼樣的”,這也是一道概括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你去傳遞信息的時刻,如果你沒有基本的概括能力,那恐怕信息會傳遞得驢唇不對馬嘴。

再比如說分析題,這更是要求你能從社會這個大語境中分析表層信息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們中國是一個高語境的社會,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都不喜歡說得太過直白。舉個例子,比方說你一時興起,沒把住門兒和領導開了玩笑。他給你發信息說:“你這人可真有意思”,並附贈一個微笑的表情。這時候,你就得掂量一二:這領導是真的覺得你風趣幽默、妙語連珠,還是純粹在諷刺你低級趣味呢?

再比如說賞析題,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想要或者我們需要對某人某事吹彩虹屁,那麼如何讓你的彩虹屁在芸芸眾屁中脫穎而出,這就需要獨到的技巧訓練了。你得說的有理有據,讓別人不服不行。比方說,近年來湧現出很多變美公眾號,花樣評價女星的長相,這其實就是一道又一道賞析題啊。

無論是文本,還是現實生活,哪一類的題都有自己的答題邏輯。文本訓練相當於幫助與樹立一套科學的思維模式,等你思考能力足夠成熟,自然可以擺脫桎梏,恢恢乎遊刃有餘哉。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02


再說另外一層,純文本的解讀是否脫離了原作者的意圖。

其實這是有可能的,但問題在於當讀者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本身就是在重新構建它。不斷地為它賦予新的意義和審美價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追求將原作者的意圖當作唯一的標準答案呢?

類比一下,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明月總是有所興發,所以當我們看到月亮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會想到張若虛的“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時候,月亮已經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天體,而是附加了無數人的情思和寄託。文本解讀亦是如此,我們不僅自己從文本中感悟,也能感悟別人的感悟。這本身就是美美與共的過程,為何一定要追求像探案一樣跟原作者一字不差呢?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03


在我幾番爭辯正名之下,我這朋友總算是偃旗息鼓了。過了不久,他又開始說:“即便是文本解讀是有意思的,但在考試中規定一個標準答案,這種做法也太不合理了吧。”

這下還是給他扳回一城,的確有不合理之處。

但其實語文能力是很難標準化計量的,當前的閱讀考試也只是約束條件下的最佳選擇。給出的答案一般是經過思維訓練的大多數學生都能給出的答案,但這並不代表回答其他的答案就一定是錯的,所以才說“其他答案,酌情給分”。

在這個計量逐漸成為一種正義的當下,不能被標準化衡量的確會造成很多不便。但這世界的複雜和真實,就在於它有那麼多不可標準化計量之處。希望以後能有更好的衡量學生水平的辦法出現吧。

但就事論事,無論是文本分析還是閱讀理解,它的意義都是不應該被輕易抹殺的。


做語文閱讀理解有啥用——無數中學生的噩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