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唐代诗人李贺有“诗鬼”之称,和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却在短短的27年里,创造了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巅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黑云凸显战争之危急,成千古名句

李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个书生万户侯”。没有魅力的诗句即便是写得再多,也会很快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无人提及,而李贺的这些名句却是魅力无穷,在后世反复地被引用、被唱和,像一瓶珍藏了许多年的美酒一样,历久弥新,时间越长,越是香醇。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写上天和自然法则的无情,堪称绝唱,引得后世人纷纷续写下联,辞意和格律能对的工整的,唯有宋初石延年的“月如无恨月常圆”,但意境和气象却是无法相提并论。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除了“天若有情天亦老”,关于李贺的另一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也有颇多争议,孩子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经常都会问家长,既然是黑云密布,又怎么会有日光呢?其实这个问题,宋代的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提过。

这句诗出自李贺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用的是乐府古题,描写是战争场面,开篇两句仅用了14个字,就写出了压抑悲壮的战争场面。“黑云压城城欲摧”,上一句写的天气环境是黑云压城,天空中黑色的浓云密布,像一层厚厚的布一样盖着这一座孤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就像是要把这座危城压垮了一样。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这黑云,不仅是恶劣的天气,更是代表着敌军兵临城下的压迫感,是大战即将到来之时的风起云涌。紧接着这一句之后,李贺却又大笔一挥,描绘出了一种与上句完全不同的奇异景象: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光。甲: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黑云压着城头,城墙就像要塌陷一样;将士们身上的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似的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又有甲光向日,黑云与日光的矛盾如何解释?

对于这首诗的第一句,宋代的王安石就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

“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

王安石说李贺写错了,上一句写的是黑云压城,浓云密布,那么诗歌所写的天气背景,就一定是一个满天乌云的阴天了,既然如此,下一句又怎会出现太阳,又怎会有迎着太阳出现的甲光呢?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王安石对黑云与日光的矛盾提出质疑,明代才子杨慎却在《升庵诗话》中讥讽王安石太迂腐:

“宋老头巾不知诗。问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答‘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杨慎说王安石是宋老头巾,“老头巾”的意思就是迂腐的老儒,说王安石这个宋朝的老头太迂腐了,真是不懂诗,自从杨慎提出这个说法,他对王安石的反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但杨慎提出的反驳论据却是跟王安石陷入了同样的窠臼当中,“东龙白日西龙雨”的现象说的是两个地方的天气阴晴不同,与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意思一样,东边日出西边却在下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这是实实在在的在写两种天气,和李贺诗中的意境大不相同,杨慎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在云南的时候,碰到了安凤之战,在围城中就看到了日晕两重、黑云如蛟的自然景象,就跟李贺诗歌中所写的如出一辙。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姚文燮又在《昌谷集注》中写道:“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声肃杀,遥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而谓鼓声不扬,乃晨起霜重耳。”解释李贺写的天气顺序 ,是夜晚的云气散开了,早上的太阳起来了,然后出现了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

如果严格地追究时间和天气的科学性,既然天亮了,为何接下来诗中又出现了“凝夜紫”这种夜晚的景象呢?姚文燮的解释中又说,这是从士兵的角度,遥望塞外,还是夜气未开的景象。

如杨慎所说,阴云密布中透出一丝太阳的光芒,这种自然景象也不是不可能出现。不过李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极具想象力,诗歌的风格最是天马行空、奇峭诡谲,第一句先用黑云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再用日光显示守城将士的威武,第二句又写战士夜袭的战斗场面,最后点出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黑云代表着敌军的压迫,日光则象征着将士们的英勇,将士精忠报国的热血,就像日光出现,驱散黑云,带来希望。每一句之间,并非是按照绝对科学的时间线来描写,而是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剪辑在一起,凸显战争的残酷和悲壮,战士的热血和英勇。

读诗歌并不能像做数学题一样,刻意地去追究有黑云、就不能出现太阳,是白天、就不能出现黑夜,诗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严格地符合自然规律,而在于是否有意境、有美感。

古人写诗填词,最讲究的就是境界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的理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孩子读李贺诗问“阴天哪有太阳”?不是孩子较真,王安石都想不通

有境界,就能自成名句,这个说法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诗歌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论: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的论述用来解释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同样是很恰当的,烟怎么可能是直的?黑云压城,又哪来的日光?诗歌看起来是无理的,但想起来却又是那么逼真,是有情有理的。归根结底,诗歌的妙处,不在有理,而在有情,有境。

正是因为奇特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笔触,李贺此篇一出,就成绝唱。《唐摭言》中记载,李贺带着诗卷去拜谒韩愈,韩愈困倦之中正躺着休息,就准备让守门的人将李贺支走,但打开卷轴一看,第一首就是这首《雁门太守行》,惊叹李贺是个百世难遇的奇才,立即就整肃衣冠出去见他,由此可见此诗的惊艳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