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2019年3月13日,中小學編程教育得到教育部正式蓋章,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早在2018年9月,重慶市教委就已明確要求中小學開設編程教育課,規定小學3至6年級、初中不少於36課時,各中小學至少配備一名編程教育專職教師。2018年12月份,哈爾濱市機器人教育進課堂,首批選定六所中小學開展機器人人工智能編程教育。一時間由專家學者推動、教育部門認可的人工智能和編程教育已然展開,在國內掀起了少兒編程熱潮,河南省少兒編程學員人數甚至超過了北上廣。

無獨有偶,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著名電影演員馮遠征在北京政協會議上提出”戲劇進校園“的提案,建議由教育部牽頭,建立教學大綱,培養教師隊伍,彌補邊遠農村地區藝術類課程的不足。並聲稱戲劇進校園的開展,讓北京很多中小學生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

近幾年諸如法制,安全,國防教育等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都紛紛走進或準備走進課堂。對學生而言,這些方面確實都很重要,但是重要的東西都得開設課程、走進課堂嗎?我看未必,因為:

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1. 目前中小學開設的三級課程多達20門,而中小學每週課時滿打滿算只有32~34節,現有課程都排得很滿,如果再按照重慶市的做法,編程課每週至少要加一節,再加上戲劇、法制、安全、國防教育等,課程是編排不過來的,課時是擠不下的。

2. 我們主導教育的總是想在課程實施上面面俱到,彷彿落下一門課程學生的教育就會受到損失,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就要受到影響似的。殊不知這種面面俱到,就必然”貪多嚼不爛“,學生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學不過來,最後啥也沒學好。

3.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和升學考試壓力都很大,學生減負已成當務之急,這種情況下再加課程,只能使學生學習時間、精力更加緊張,學習考試的負擔更重,壓力更大。何況目前這些課程還很難參與到中高考當中,在考試成績決定升學的唯一標準之下,這些課程是不會被學生重視的。

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4. 我們可以到目前的全國的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學校去親自走走看看,會發現由於種種原因,學生厭學、棄學的情況很普遍,特別是中小學高年段,情況更嚴重。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我們開設的科目太多,學生學不過來,也學不會。這種情況下再開設新的科目,只能使學生更加厭學、棄學。學生已然對某些科目沒有興趣了,失去信心了,都放棄不學了,那再好的課程,除了使他們更加厭煩、反感之外,又有什麼意義呢?

5. 課程開設應該是以科學邏輯為前提的,事先有嚴密的論證,不是因為某方面內容重要就可以開設課程。而且課程分為文化課程、實踐課程、活動課程、隱形課程等多種類別,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開設成文化課程的,有些東西是可能通過家庭、社會和實踐等隱形課程來影響和教育的。

6. 由於全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辦學條件差別很大,全國各中小學開設編程課、戲劇課難以普及。即使現有開設的課程,還有很多學校存在師資力量不足、開設質量不高的情況,像編程、戲劇這類專業性很強的課能夠配得齊專職教師、搞得好開課條件嗎?

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7. 戲劇、編程就算它們能作為正式的學習科目,是需要學生人人都學或人人都能學好嗎?編程需要學生有完備的數學和英語知識基礎,很多學生在數學、英語學科已經學不好了,又怎麼可能學好編程課呢?戲劇作為知識課,在語文教學中有所涉及,要突出它的表演、欣賞等功能,都要受到師資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根本沒法實現的。

這兩類知識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基礎和興趣,甚至需要一定的天賦,學生人人都學好是不可能的。那麼在中小學普遍開展這兩類課程,要求學生人人得學是不恰當的。

戲劇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編程代表未來科技的發展,這兩者都很重要,那麼怎麼解決一方面要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一方面還要開設類似這樣的重要課程的矛盾呢?

一、減少學生學習的科目。

這裡所說的減少不是指開設的科目減少,相反開設的科目還可以增加,諸如法制、安全、國防、人工智能、編程甚至戲劇、書法都可以作為課程。只要能自成體系,符合科學邏輯,為學生身心發展所必需,都可以開課。但學習和考試科目要減少,初中和中考不超過5門,高中和高考不超過6門。單個學生的學習科目減下來,學習考試負擔自然就減輕。而且要讓學生自主選課,學生憑著自己的特長、特點和興趣選課,學習效果會好,厭學棄學的現象會減少。從整體看,哪一學科都會有人選到,就不存在某一學科沒有人學,某一方面沒有人才的擔憂了。

二、法制,安全,愛國等內容適合作為隱性課程。

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學生在家庭生活、社會活動、文化生活當中就可以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感染,達到教育的目的。戲劇課、編程適合作為實踐活動課,通過實際的演出欣賞、實踐操作達到教育目的,就不必佔用文化課的課時,給學生複習參加中高考節省時間和精力。

三、發揮校外培訓機構的作用。

現在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學一兩項特長,但沒有幾個是在校內學習的,學校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是打基礎,培養學習習慣和思維創新能力,具有普及性和基礎性,而像美術、聲樂、書法、編程、戲劇這些內容,學校只能提供基本知識和入門教學,要真正學有專長,達到一定級別,還要由校外專門的培訓機構來做,只要把校外培訓機構規範審核好,它們是能夠發揮社會力量辦學、輔助補充義務教育作用的。

中小學課程已成“滿漢全席”,再加課程,怎麼學得過來?

四、發揮學校特長,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上好編程、戲劇等特色課。

諸如編程、戲劇課程,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特色和條件開設,不應該由行政命令,普遍開設。如果沒有好的條件和師資,開設這些課程只能貽誤學生,不會達到教育目的。特別是在師資力量不強、教學條件不好的廣大農村學校,開設編程、戲劇課一定要慎重對待,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