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能夠聚集當下7位最具代表性的導演,在中國影視上,《我和我的祖國》是第一次。將7個帶有醒目群體記憶的歷史節點從事件親歷者與參與者的個體角度出發,以其自身的經歷和感受來再現變革產生的社會影響,並串聯出70年來巨大的時代變遷,這種形式在主旋律的大熒幕上也實屬一次突破。
從令人振奮的新中國成立、原子彈成功爆炸到國人引以為傲的女排三連冠、香港順利迴歸和北京奧運召開,再到帶來驚歎的神舟飛船、殲擊機等航空航天與軍事技術的進步,題材的選擇算是足夠典型,而7位導演的切入視角和表現手法則相差迥異,以各具千秋的立意風格,在這155分鐘的合集中竭力地展示著,至於孰高孰低,或許每位觀眾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排名。
作為開篇的第一個故事,管虎將節奏掌控地十分精準,整個短片既充斥著慶典前夕變數尚存的緊張焦灼,又浸透著社會轉換階段迫切而巨大的百廢待興。
鑑於開國大典這一時間節點的普遍性認知,使得背景建置十分迅速,將主要衝突時長設置為大典前夜的13個小時,也著實符合短片的體量,在急促有力音效的烘托、倒計時字幕的提示、以及主角林治遠連珠炮般的方言臺詞轟炸下,倏地將觀眾帶入了這個緊張忙亂的不眠之夜。
而由於物資匱乏所導致的種種設計實驗條件的艱苦,不僅體現了林治遠這樣愛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熱忱,更是將普通群眾一呼百應傾囊貢獻背後所飽含的對新中國無私的熱愛與支持刻畫地極為動人。
於是短片最讓人淚目的時刻不是國旗迎著朝陽的升起,而是在一度漆黑無望的深夜,林治遠打開院門,看到的一盞盞跳動的燭光和一張張熱切的臉龐,這些光和熱最後融合在冶煉的爐火中,集合成可以燃燒任何困難的力量,照亮了林治遠也照亮了人們對新社會與新生活的美好希望。
而從真實事件中旗幟被卷這一意外狀況入手,在高潮處展開的緊急闖關、徒手攀爬旗杆、焊接金屬球,包括演習階段精益求精地尋找制旗材料和國歌伴奏,這一連串讓人應接不暇強烈醒目的戲劇性設置,雖有其情節豐滿的討巧之處,也必然使得轉折更多地趨於巧合。
人物在高光時刻的表現為了與故事進展儘可能貼近也不得不放棄某些原有的特性,配合情緒產生出不可能的行為,依然沒能避免立意拔高而引發的斷裂,而大部分觀眾對於當時社會真實情況的信息缺乏,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與質疑。
這也是很多歷史題材影片的奇特之處,永遠帶著現時對過往的想象補充,新的意識形態與舊的事件行為之間相互交纏卻無法完全融合,甚至在關鍵節點顯得格格不入,而這種時真時虛的起此彼伏甚至演化出了一定程度的魔幻現實主義傾向。
尤其在林治遠登上天安門城樓,站在主席身後,以他為焦點人群一片模糊的環繞鏡頭,從畫面上將這種真假虛實摻雜的恍惚感達到了頂峰。
十分可惜,這篇在發生原子彈實驗背景下的、也是整部合集中唯一的愛情故事,居然結構鬆散、主題錯位,整體如同角色患病的嘴唇般蒼白無力,張譯隱忍而不捨的目光成為了短片的唯一亮點。
許多觀眾都在詬病高遠與方敏在公交車上相遇後,那一長段對白驅動的情節尷尬而突兀。但實際上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要交代時長跨度如此之大的情節,也無非是曖昧的閃回與直白的對話兩種常見手法。而這段方敏自說自話般的敘述,最大的問題在於生硬刻意的場面調度。
在二人的一段站立對話之後,汽車停站,上來了有老有幼若干位乘客,卻全部聚集在後門一動不動作為背景,而高遠一人坐到了後排,方敏一人坐到了中間獨佔兩人座位,期間竟無人來坐。
之後在方敏思索片刻起身走向高遠時,導演不僅特意安排一位乘客突然從中間走過,還安排高遠旁邊的位置一直空著,讓方敏順利地坐到他旁邊,而後門的幾位乘客依然在盡職盡責地牢牢站在原地,填充著畫面構圖。
接著為了使二人身後窗外的背景豐富起來,又有三名女子在車後不停地招手奔跑,與汽車保持一定距離均速地追了半站地,更不用說之後為了銜接原子彈爆炸成功慶典而赫然出現的鋪天蓋地的紅旗與人群。
這種刻板生澀的走位和為了構圖平衡而忽略情節真實性的做法,簡直是網大導演都不敢輕易嘗試的雷區,張一白是出於怎樣的考量,我們不得而知,好在之後高方二人被衝散在人群中對望的場景為他扳回了一局。雖說此類設置也是套路地可怕,儼然鄉土版的《向左走,向右走》,但這種人潮中的淹沒感,尋找的焦慮感倒是很好地體現了高遠為了實驗隱姓埋名的無聞與方敏在茫茫人海中尋他三年的無力。
如果短片結束在此時,或許也不失為一個有意境的結局,但導演還是顧全大局(畫蛇添足)地加了一段,以證明國家對於科研人員的銘記,而為了體現奉獻的無悔最後又將鏡頭定格在了《青春之歌》上。於是,標題是與愛情的擦肩而過,結尾卻硬生生地扣在了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小說上。
徐崢已然是一位成熟的商業片導演,此部短片的飽滿度與完成度可以說是整個合集當中最高的。故事的現實性與戲劇性結合巧妙,鏡頭角度和運動多樣而有序,不論主演還是群演均生動自然,場面調度豐富流暢。
製作上唯一的遺憾是後期色調使用了橙色高光與中間調去對比青色陰影,雖有了八十年代懷舊的溫度,但著實與“阿寶色”過於接近,並帶有幾乎要溢出屏幕的光暈效果。
這篇關於女排三連冠的故事發生在上海的弄堂中,街巷和閣樓居室都是狹窄侷促的,大量的廣角鏡頭很好將場景囊括進畫面中,而其所特有的畸變,在人物上可以將內心狀態凸顯放大,在景物上則使得視效更趨於誇張的童趣風格,也與兒童作為主角的基調相符合。
幾近垂直的俯仰視角鏡頭的使用,在主角鼕鼕身上則體現出了強烈的情景化差異和顯著的情緒烘托。
在為了清晰的電視信號不得不一次次爬上屋頂修正天線位置時,廣角俯視鼕鼕仰面的鏡頭,顯出孩子身軀的格外渺小,順著他的視線也可以想象天線的位置對他來說多麼高遠路線多麼複雜,擰著眉頭的臉龐彷彿寫滿了“太難了”,引人憐憫。
而在高潮時刻,鼕鼕犧牲小我“愛情”,選擇為街坊們上房修天線,意外掛上了床單並在屋頂縱身一躍,廣角仰視的鏡頭將鼕鼕的身體放大,也將他的英雄氣概放大,這一刻他彷彿超人一般充滿力量,令人振奮,全片情緒高點瞬間被點燃,並洋溢著美好純真的浪漫主義色彩。
而整個劇本的設計也極其用心,不僅將排球、乒乓球這兩大國人引以為傲的球類運動聯繫了起來,更是穿插了具有八十年代特色的出國潮,並在有限的時長內適當而精巧地插入了很多小細節,比如鼕鼕在得知小美要與全家出國時,選擇的離別禮物是將小美的畫像放在了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磁帶中。
在衝突的設置方面,沒有像其他短片因過分強調巧合並未作出合理闡釋而顯得牽強,而是事件真實性和矛盾集中化的相結合,不僅鴻溝一個接一個加大難度地遞進,人物也完全是出於自主的選擇和努力來行事,情節與情緒同步疊進,感染力十足。
只可惜成年演員的選擇有些突兀,尤其是天使般的小美居然會長成方臉馬伊琍,著實令人意難平。
近段時期處在風口浪尖的香港事件,使得這部短片的內容突增了一份強大的時效性,產生了與製作時期相預計更為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香港對於中國來說永遠擔當著固有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歷史角色,但在當今國際政治秩序下,它卻成為了某勢力方為擴大其自身國家性、阻礙其他制衡力量而進行的意識形態綁架目標之一。
而短片所展現出的一雪百年國恥的振奮激昂,雖可能叫不醒那些“裝睡”的迷途者,但足以使得每一個理智清醒的國人民族自豪感倍增,凝聚力驟生,並對香港這片土地抱以更為深切的熱愛與期望。
這篇圍繞97年香港迴歸交接儀式而展開的多線故事,將內地軍方、香港警方和普通民眾通過“一秒都不能差”的時間主題巧妙地聯繫了起來。
作為早期從廣州去往香港的老一代“移民”,任達華飾演的華哥,對內地懷有故土之情,而對香港則繫著親緣之愛,因惠英紅飾演的其妻蓮姐,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二人的相識源於蓮姐對初來乍到的華哥的無私相助,在這一細小的情節上,體現出了即便是歷史原因造成了兩地主權的暫時分割,卻無法阻隔兩地人民同源之情的深厚連接。
而蓮姐作為警察的職業身份,又使得她比普通港人對迴歸和交接有著更為直接的參與度,雖然迴歸最為重要的儀式是五星紅旗在零時的準時升起,但不得不說香港警察在同一時刻換上新帽徽的舉動,在短片中顯得更為動人,尤其蓮姐那有力的口令、堅定的目光、熟練的動作,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港人對於迴歸的期盼與自豪。
所以這部短片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對中方代表談判和軍方升旗籌備的重要情節反倒無法引發預期的情感聯動,雖然代表的不懈交涉和旗手的刻苦訓練令人敬佩,並精準地保證了國旗升起的時間和速度,完美地進行了交接,但多少都透著些“記錄”性質的刻板,缺少戲劇的張力。而另一方面,導演為了儘可能抵消這種刻板,又設計“夏東海”承諾給旗手“發媳婦”,這個不太恰當的玩笑無疑絲毫沒有達到加分的作用,甚至適得其反。
但好在國旗升起的那一刻,伴著羅大佑獨特哭腔的歌聲,愛國情緒的調動還是如期達到了頂峰,只是華哥過於模式化的笑中帶淚,在大熒幕上著實有點尬了。
08年發生的兩件大事,可謂讓國人悲喜交加,一面是汶川地震帶來的對逝去生命的痛心緬懷,另一面是北京奧運激發的對國力崛起的信心澎湃,截然相反的事件和情緒如何在同個短片中交匯展現並能順暢銜接,對導演也是著實是個考驗。
好在甯浩呈現的作品在基調上稱得上統一和諧,沒有過分煽情,也沒有強硬轉折,將悲傷的回憶削弱並轉化為對美好心願的實現,最終在奧運召開的振奮中將這份希望播撒開來。
葛優自然嫻熟的表演是短片最受關注的部分,北京出租車司機所特有的詼諧貧嘴和熱心善良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加上京韻十足的配樂和晃晃悠悠的手持鏡頭,瞬間使觀眾置身於北京胡同的熙攘和迎接奧運的欣喜之中。
在廣義的聯繫上,奧運場館的修建凝聚著各地工人的汗水,這些工人中一定有人來自汶川,而賑災活動更是使全國人民積極自發地慷慨解囊,其中必定包含著北京群眾的大量貢獻,這兩種行為都是群體團結的勝利,都蘊含著眾志成城的可貴力量。而短片以奧運開幕式門票為線索,自然而巧妙地從個體角度上將汶川和北京直接聯繫了起來。
葛優飾演的司機名字就叫張北京,而乘坐他的汽車並誤買了他的門票的孩子,便是來自汶川,其父親曾是修建鳥巢的優秀工人,並不幸在地震中喪生。於是,兩個地區的人和事件就這樣順利在故事中交匯,並在二人的一路誤解追逐中產生了許多笑料。
最終汶川孩子得償所願,在開幕式上摸到了父親親手修築的欄杆,既是對已故參與者的替代同時也成為親歷者而產生了延續,而這一切都是叫“北京”的司機所助他實現的。
當張北京站在戶外大屏幕前,和人群一起興奮地高喊著“北京,加油!”時,這種由衷的激情,既是對北京奧運的祝福,也對祖國未來的祝福,更是對自己生活的祝福。
不再需要面對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悲壯隱忍,而是能夠在平穩奮進的環境下幸福憧憬,這是新時代國人之幸,也是對《我和我的祖國》這一大主題最具現實意義的表達。
所以,很多觀眾都會感受到甯浩這部短片與眾不同的氣質,因為只有他在講述現時現世普通人的真切感受,只有這部短片所傳達的價值觀才能引發最大範圍的共鳴與認同。
陳凱歌的這部短片可以說是立意與標題相扣最為緊密的作品,且在內容上清晰地將“白晝流星”劃分為了三個層次,一為能夠帶來祥瑞的古老傳說,二為順利著陸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三為帶領當地人在物質與精神上雙脫貧的扶貧工作人員。
整體既具浪漫意象又不乏驚人具象,既鋪墊了底層信仰根基,又充滿當世人文關懷,將航空航天技術進步與扶貧工作持續推進這兩大事件通過發生地區的同一性和“白晝流星”象徵的重疊性聯繫了起來,並以旁白來進行適時的信息填補。
尤其人物在廣袤的戈壁灘上策馬馳騁的場景,更是使這份直抒胸臆的情緒基調得以最大化,兩位少年迎著初升晨光盡情追趕的快意,帶著對未知探索的興奮,也帶著對未來新生的期待,他們在現實中追逐著如流星般劃破天空的返回艙,在內心中追隨著像李叔這樣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引路人,而他們同時又將是能夠承載或譜寫更多“白晝流星”故事的一部分。這種循環嵌套,也再次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完整性。
短片雖在場面調度上的宏大堪稱合集中最佳,但情節真實性的巨大脫軌卻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共情斷裂,併成為評價兩極分化嚴重的最大成因。
導演為了加大沖突效果而過分誇張了當地的貧困狀態,少年失學、衣著破舊、房屋漏風,就連作為扶貧幹部的李叔自己治病都只能湊來區區五千塊,出現了一種在物質條件上沒能幫扶別人反倒自己一起受窮的怪異結果,為了體現艱苦而刻意使人物受苦的虛構設置,不僅不能達到頌揚的效果,反倒一定程度成為上對當地扶貧成果的否定。更為戲劇性的是,連警察抓捕嫌疑人都不用手銬而用繩子五花大綁,與現實的落差大到彷彿穿越了一般。
而當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時,作為普通人的兄弟倆居然能夠隨意接近靠前,甚至能夠上前抬扶宇航員,這種簡直是胡扯的情節著實讓人目瞪口呆。“扶”這個詞的出現,原本在短片中是有著極其醒目而重要的意義,從扶羊羔站起到扶少年上進,借李叔之口表達了扶貧先扶心的核心觀點,而此時兄弟二人對宇航員的抬扶徹底毀掉了之前的鋪墊,又一次造成了不倫不類的局面。更意想不到的是,導演為了讓兩位宇航員“不虛此行”,居然特意安排了一段演說般做作的臺詞,尷尬度爆表。
在表演上,劉昊然顯然比陳飛宇更為嫻熟。同樣的乞丐裝扮下,劉渾然一個土氣頑劣的野小子,而陳依然透著股逼人的帥氣與貴氣,除了證明陳的顏值氣質出眾之外,也顯示出其可塑性相對較低。
這部平均顏值最高的短片,引起了觀眾的強烈舒適度。標誌性的藏藍色皮衣、蛤蟆鏡,在這群被譽為“雷霆玫瑰”的殲擊機女飛行員身上,顯得格外亮眼,她們超越性別的英氣與魅力在大熒幕上光芒四射,成功地“掰彎”了無數女性觀眾。
殲擊機的研製革新是軍事技術和空戰力量強大的有力表現,而殲擊機女飛行員的首批選拔,則無論是在對軍事歷史空白的填補還是對社會進步女性職業擴展的彰顯上,都具有多重而深遠的意義,是醒目而重要的節點。
文牧野首次在大熒幕上將鏡頭對準了這些不平凡的女性,展現出她們英姿颯爽風采迷人的背後,那些常人所無法想象和承受的心理與生理兼具的壓力。
在空中全副武裝進行高難度飛行動作時,她們呈現出的是不輸於男性的果敢利落;在面對超負荷生理考驗的訓練時,她們又要付出多於男性的堅毅刻苦;而有時成長和情感途中的不被理解,又使得她們面臨很多男性想象不到的偏見與不公。
這種關於性別所帶來的差異也貫穿了整部短片,主角呂瀟然,從小就是一副所謂“假小子”性格,她爬高、打架、不修邊幅,是讓老師頭疼的“暴力少女”,是父親口中的“沒有女孩兒樣”,性別導致她性格的與眾不同被侷限,但好在父母對她包容的愛使她的這份“不同”得以保留。
但當她如願以償成為飛行員時,性別帶來的生理差異再次成為極難逾越的關卡,尤其殲擊機的飛行速度相當之快,載荷達到6-9個G,而大部分女飛行員可能在6個G時就瀕臨極限,在訓練中的昏迷和劇烈嘔吐是不可避免。但呂瀟然的“與眾不同”再次讓她敢於向男性區域發起挑戰,她選擇了男性都不敢輕易嘗試的8個G,並在一度短暫昏迷後堅持了下來,又一次超越了性別的限制。
而導演在人物意識模糊時巧妙地插入了兒時憧憬飛翔的美好記憶,以這份源自內心深處、持久而強大的精神動力將主角喚醒,戲劇性地使兩個時空高潮自然交匯。
之後在飛行任務出現突發問題,故障難以解決時,又是呂瀟然以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膽識幫助隊友排除險情順利完成飛行,自己以一種“深藏功與名”的備飛角色保證了任務的圓滿,悄然返航。
於是短片最令人動容的場景,便是在呂瀟然完成護航安全落地的那一刻,在場的所有男性飛行員均向她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份對戰友的敬意,也是對女性的敬意,致敬所有在祖國藍天留下英姿倩影的女飛行員們!致敬每一位突破性別限制勇往直前的職業女性!
整部合集通過對事件內容的手寫場景串聯了起來,也是在寓意著歷史的真正書寫者是這些短片裡的人,而不同筆觸和字體,或粗獷灑脫,或雋秀工整,也對應了這7部短片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這種設置無功也無過,但唯一的缺憾是音樂的銜接不夠順暢,過場音樂與短片自身音樂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卻不做任何過渡,直接硬切,造成巨大斷裂。
而王菲版的主題曲,著實讓人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完】
閱讀更多 嗑代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