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作者小艾媽媽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伊斯蘭建築最經典的體現除了清真寺就是陵墓了。在新疆,伊斯蘭聖徒的陵墓也被稱為麻扎。


  最美麗最具風情最充滿神秘傳說的麻扎當屬阿帕克霍加,人們也叫它香妃墓。香妃的傳說散落在民間,充斥於野史的奇談。誰也無法說清是不是真的有過一個全身帶著沙棗香氣的少女從遙遠的回疆來到紫禁城的宮中,然後一乘駝轎又載著一縷香魂返回故鄉。歷史無法重現,建築卻以另一種同樣香豔的面貌重合了想象的空間。宏大的建築群中一座圓頂中空的“拱伯孜”拔地而起,四邊佇立高大的磚砌圓柱,頂端圓筒形的“邦克”裝飾守衛著肅穆森嚴的墓地氛圍。可是四周的牆壁偏偏又是那樣閃亮碧翠的琉璃磚啊,繪著彩色花紋和阿拉伯文字,無形中又添抹上一筆瑰麗嫵媚的神秘色彩。香妃是不是真的絕代佳麗不得而知,香妃墓卻是真正的絕色傾城。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身份尊貴莫過於哈密王陵。九世回王233年的光陰荏苒,歷史的掩卷停駐於世代王陵建築的壯麗風采。依舊是穹隆頂,四角塔柱,綠色琉璃瓦,藍花祥雲白瓷磚,這是七世回王伯錫爾的陵墓。可是在他的旁邊,九世回王的墓卻是兩座木質亭式拱拜,漢族亭樓的八角攢尖頂和蒙古族盔頂式樣疊加在一起,中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終於在這裡握手言歡。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同樣是在莎車王陵,人們對於阿曼尼莎罕的關注顯然遠遠超過了葉爾羌漢王。十二木卡姆的音樂傳奇讓這位葉爾羌王妃流芳百世。人們專門為她修了一座紀念堂,白色主調,淡藍紋飾,聖嫻素雅,常有鮮花擺設堂前,常有鴿子繞樑不絕。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禿黑魯·帖木兒汗,新疆最早歸信伊斯蘭教的蒙古可汗,成吉思汗第七代孫。古老的伊斯蘭穹隆建築如今隨意的端放荒野,四周是農田果樹薰衣草香。很少有遊客來這裡,所以買門票附送蘋果採摘。這座陵墓簡潔剛毅,直上直下的線條透露著來自蒙古血緣的草原豪情。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在莎車老城尋訪乞裡坦麻扎的過程頗費周折。語言交流的困難使得指路成為一種猜測。七拐八轉的走到城外,卻是一大片普通百姓家的麻扎墓地。伊斯蘭教徒的喪葬並不使用棺木,而是身體直接接觸土地,然後在地上修建起類似棺木形狀的墳墓。每個家族有每個家族的墓地,流連在這裡的人們,神情如同清真寺中一般肅穆不苟。乞裡坦麻扎相傳是唐代末在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7個同名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的墳墓,墓群有些零落,建築也有不少的損毀,缺少相應的文字介紹,又沒有懂漢語的管理人,所以我一直比較懷疑看到的到底是不是乞裡坦麻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吐峪溝麻扎村,這裡埋葬著七聖人。1300多年的麻扎建築,和這座村莊一般樸素內斂。沒有複雜的紋樣,沒有精美的雕刻,泥土的本色掩蓋了一切,可是,即使如此低調,這裡卻仍然被稱為中國的麥加。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偉大的維吾爾族詩人,古回鶻文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成為一部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重新修建的玉素甫墓藍底白花琉璃磚貼面,靜雅古樸,綠樹掩映中搖曳的是不是詩人靈感的語句。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去蓋斯麻扎問路的時候,人家以為我是伊斯蘭教徒,因為沒有遊客來這裡朝拜這座綠拱背。綠拱背,真是這座麻扎建築的最佳詮釋。簡單的穹隆頂,覆綠色琉璃瓦,四周設有寬大的廊簷,形成一座亭子式樣的建築,獨具一格。蓋斯是默罕默德的弟子,唐貞觀年間來中國傳教,後病逝。小小的毫不招搖的一座陵墓卻也是一座遠近聞名的聖人墓,墓內四壁掛滿朝拜者所獻的錦幛,人們把這裡當作麥加朝聖的第二選擇。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倘若你去新疆了,千萬別忽視了這些麻扎建築的風采,他們和清真寺一起構成了伊斯蘭建築世界中的藝術奇葩。

新疆伊斯蘭建築之麻扎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