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區志 回族語言簡介

回族由於歷史的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基本上使用漢語言文字,但是回族的語言並不完全等同於漢語,而是在使用中處處體現著本民族的鮮明特色──無論是在用語的習慣上,選詞的語法特點上,還是在表達思想感情的獨特方式上,都有別於同樣操漢語的其他民族。回族的語言特色是回族的民族特徵與漢語結合的標誌。


處在大分散狀態下的各地回族,在語言使用上往往分別帶出明顯的地方色彩。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的回族語言為例:久居回民區的人可以很容易地從語言上將回族與漢族區別開來,同樣,在回族中,回民區的回族與呼和浩特市其他旗縣區的回族也明顯地存在著區別,至於語彙方面的差異就更為突出。

在回族的語言中,語彙以宗教用語居多,例如:伊斯蘭教定時的5次禮拜,其名稱本有晨禮、晌禮、哺禮、昏禮和宵禮的漢譯名稱,但在回族群眾中,卻一直使用著波斯語的名稱,如用漢譯名稱,腦子裡的反映卻遠不如用波斯語迅速。對每日屬於星期幾,回族人也基本都用波斯語的名稱,並以其推算“主麻日”(星期五,伊斯蘭教和回族的聚禮日)。包括用阿拉伯語說出伊斯蘭教歷的12個月份的原稱,旨在核算齋月、開齋節和宰牲節的確切日期,似乎用這些外來語的名稱,要比用漢語名稱更為便當和親切。

回族語言中常用的阿拉伯語彙如:

伊瑪尼(信仰、信德)

安拉(真主)

伊瑪目(清真寺教長或領拜阿訇)

哈吉(亦讀哈知,朝覲天房的穆斯林)

海立凡(清真寺讀經文的學生)

穆民(讀作莫米,伊斯蘭教信仰者)

耶梯目(孤兒)

爾林(知識,有知識的人稱阿林)

都阿依(或讀作堵哇,祈禱)

討白(懺悔)

伊卜利斯(惡魔)

索得該(施貧濟困)

乜貼(所接濟之財物或舉意的動機)

賽瓦布(賞賜、感謝)

罕格(或讀作罕爾該,權利、義務、責任等)

烏蘇裡(大淨)

尼卡哈爾(婚姻)

阿斯瑪尼(天空)

回族語言中常用的波斯語彙如:

乃瑪孜(禮拜)

羅栽(齋戒)

朵斯梯(朋友)

阿卜代斯(小淨)

邦布達(晨禮)

撇什尼(晌禮)

底格爾(哺禮)

沙目(昏禮)

虎伏坦(宵禮)

都閃白(星期一)

鮮閃白(星期二)

徹哈勒閃白(星期三)

盼支閃白(星期四)

阿底那(星期五)

閃白(星期六)

葉克閃白(星期日)

這些語彙已成為回族人民日常用語中的基本詞彙,在回族之間的交談中,漢語詞彙中不時夾雜出很多這些阿拉伯、波斯語彙,受各地方言的影響,在讀音上會略有不同。

呼和浩特地區回族的語言中,還有一些是從阿拉伯、波斯語彙中演變而來的慣用語,如:“木巴喀爾”是阿語“木巴哩克”的近似音,常用於祝賀喜事所說的禮頌語,意謂幸福、吉慶;“賴栽”是阿語諧音,意謂美味,形容美味可口的食品;“法兒則”是阿語譯音,其意為獲勝,形容取得成功,有自豪感的樣子;“呆爛”是阿語“底勒海木”的諧音,其意為阿拉伯古幣名,俗譯“迪爾汗”,今回族引申為“錢”;“補乍”是波斯語“補在得”的近似音,其意為“打”;“素來梯”是阿拉伯語譯音,其意為肖像、圖畫,今引申為人的形象,多用於貶義。

還有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語彙,既不是阿語、波語,也不是從各地其他兄弟民族語言中吸收、借用的語彙,大多可以望文生義,而且這些語彙多是從經堂教育學習、運用中逐漸廣泛用於回族的日常交際,僅在回族中流行使用,且頻率很高,這些特殊語彙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回族的習慣用語,如:

先知(穆罕默德)

天仙(先賢)

定然(註定、前定)

聖行(穆罕默德所作所為)

舉意(立意)

舍散(施捨)

出散(施捨)

回賜(賜福)

口喚(同意、認可;也用於死亡)

無常、歸真(均為逝世)

打算(清算、追查)

參悟(思考、領悟)

託靠(依仗、仰賴)

得濟(得到好處)

搭救(拯救,紀念亡人)

襄助(專用於安拉的默助)

慈憫(安拉仁慈而給予)

恩典(只用於安拉的恩惠)

知感(對安拉知恩感激)

感贊(專用於感激、讚頌安拉)

看守(看讀平聲。多指品德修養、遵經辦事;亦指保護、佑護。其義與漢語義相異)

計較(多指用高標準要求自己,使言行合乎教義和道德準則,其義與漢語義相異)

使得(合理合法)

有水(有大淨)

口道(嘗、吃)

鄉老(回族間的互稱,狹義指清真寺內主事者)

回民區的回族語言中,有一些顯然是“自造”的詞語,有的是從漢語原詞義引申或改變過來的,如栓整(整潔、大方或有禮貌)、齊踏(穿著打扮整齊、乾淨利索、講究)、易滅(隱匿或毀藏)、傳染(影響和教育下一代)、圪料(原義彎曲,可引申為旁生枝節,或性情執拗)等。

在回族的語言中,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現象,就是較多的使用逆序詞。這種逆序詞,與一般漢語中的逆序詞大致相同,即詞語在顛倒使用後,意義基本不發生明顯變化,如:講演──演講,辯論──論辯,擦抹──抹擦等。所不同的是,回族使用的一部分逆序詞,漢族卻不使用,如:學習──習學;競爭──爭競;饒恕──恕饒;祈求──求祈;感知──知感等。

這種逆序詞的使用,不僅是意義表達的需要,而且被賦予一種認同感,一種令對話的回族人之間感到親切的感情色彩。這些詞的基本意義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意味以及附加意義則有變化。因此在兩個陌生的回族人的交談間,往往通過語言中使用的逆序詞瞭解對方的民族、宗教身份,使交際更加融洽和親切。

呼和浩特地區的回族在和蒙古族、滿族等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中,為加深相互間的溝通與理解,擴大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信息傳遞,也借用、改造、吸收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的詞彙,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寶庫。

回族語言中吸收的蒙古語詞語如

“劃拉”(收拾、收攏,蒙語本意即為收拾、收攏)

“抹脫”(脫落,也指做事過於出格而出事,蒙語本意即為脫落)

“叨拉”(聊天、閒談,蒙語原意為發音、出聲、唱歌)

“槓”(跑、引申為奔走,逃跑;蒙語原意即為跑)

“圪團兒”(駝背,引申為彎腰蜷腿側身躺下休息,蒙語原意為佝僂、駝背)

回族語言中吸收的滿族詞語如:

“糊糊”(滿語原指酒糟,後來泛指闖禍,呼和浩特地區的回族俗話:“這下可拉下糊糊了。”)

“巴洞”(滿語原指大石頭,後來指地下的大深坑。俗話,“沒小心跌進巴洞了”,本地還有地名叫“大巴坑”)

“犄角旮旯”(滿語讀成吉勒喀喇,原意為“凡物淨盡了”;現在用來指所有的角落)

“黑死爛幹”(滿語原指衣衫襤褸,破爛衣服,後用來指不乾淨的東西)

“紅麻肉棍”(滿語原指赤身露體、赤裸裸)

“稀莫哈兒”(滿語原指女喇嘛,後來衍化為一切稀奇古怪的玩藝兒)

“下三爛”(滿語讀作哈機爛,指不顧人格的祈求追隨別人,或做別人難以啟齒的壞事)

“格搐”(滿語原指刻薄,後來泛指吝嗇,俗稱慳吝人是“格搐老財”)

“愣單兒計”(滿語原指愚笨、神經紊亂,今指頭腦不清的人。)

“瑪巫子”(滿語原指薩滿教跳神時戴的假面具,後來衍化為嚇人的鬼怪;大人嚇唬小孩時常說:“瑪巫子來了!”)

“窩囊格激”(滿語原指小物件,後來指做不成事的人)

“圪混”(滿語原指明亮清楚,後來演變為辦事不認真,不規律)

“日哄”(滿語原指迂俗可厭的人,後來衍化為哄騙等)

“哈拉”(滿語原指莠苗,後來指肉變質有怪味)

呼和浩特地區回族的語言,除上述明顯特徵外,其次受著內蒙古西部方言的重要影響,因為呼和浩特市處在這一方言區,在語音方面有入聲字,屬於晉語系統,這一地區的回族語言中在詞彙方面與當地漢族有很多共同點,普遍有析音詞,還有一大批歷史很久,作為古代詞遺留的“土語詞”,如:仰塵(頂棚)、營生(活兒)、折落(收拾、整理)、赤令(舉止輕浮、不討人喜歡)、安頓(囑咐)、拾掇(收拾、整理)、劃拉(亂畫、攪拌)等,此外還有一些派生詞,如:

“圪頭詞”,例如:圪疤(傷疤或皺起)、圪堆(土堆或形容大)、圪攪(攪拌)、圪朽(腐朽)等。

“日頭詞”,例如:日精(聰明或奸猾)、日靈(聰明伶俐)、日能(能幹、有獨特本領)、日哄(哄騙)、日顯(自我炫耀或表露)等。

“卜頭詞”,例如:卜拉(撥動)、卜攔(拌)、卜楞(梗或隆起的條狀)、卜浪(棒)、卜燦(散開的樣子)等。

“忽頭詞”,例如:忽悠(擺動)、忽搖(搖晃)、忽墩(夯實)、忽攪(攪拌)、忽閃(閃爍)等。

在以內蒙古西部方言為基礎的呼和浩特回族語言中,構詞方式上有大量各種形式的疊音詞,如:

“ABAB” 式的:

拍打拍打、洗涮洗涮、劃拉劃拉(攪動)、挑沙挑沙(挑揀)

“AA+兒+的”式的:

慢慢兒的(慢些)、香香兒的(很香)、停停兒的(別動)、獨獨兒的(整整)、明明兒的(確確實實)

“AABB” 式的:

擠擠擦擦(擁擠)、哭哭喳喳(哭泣)、齊齊楚楚(整齊)、叨叨啦啦(交談)

“ABB”式的:

白生生、黑靛靛、藍茵茵、水靈靈

這些詞雖然是直接從內蒙古西部漢族語言的詞彙中借用過來的,字面形式沒有什麼民族特色,但只要從回族人的口中說出,結合其感情色彩、語言環境和回族人民慣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會具有很明顯的異於當地漢族的風格,而有的語彙如雙音節構成的“攥手”(見面、祝賀時的相互雙手緊握)、“打整”(為亡人洗浴、穿“可凡”等)、“吊罐”等,文字本身沒有變化,但它的含義卻完全被回族人賦予本民族所需的新義,變成回族特有的語彙。

在回族語言中,最能體現回族語言特點的還是在語法結構上的一種獨特現象,這就是回族語言中使用的一些詞組,經常是謂語用漢語詞,而賓語則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彙的有機結合,如:

接“都阿依”、寫“伊扎布”、作“討白”

站“者那則”、講“臥爾茲”、散“乜貼”

過“爾麥裡”、洗“阿不代斯”、討“口喚”

纏“太斯塔勒”、壓住“奈夫斯”……

這些謂語為漢語,而賓語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組成的專用詞語,已變成一種固定的語彙,直接用在回族的語言交際中,一般不輕易改變。

回族人在族內的書信往來中互致問候時,總要直接使用阿拉伯語,稱作“色蘭”(問候語,類同漢語的“您好”);或在信尾標出發自內心的祝福:“祈求真主賜福於您!”或“託靠真主,願真主慈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