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斷代|古瓷器鑑定真假的方法(全)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曆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鑑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曆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還有很多仿製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鑑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瞭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斷代|古瓷器鑑定真假的方法(全)

鑑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下面分別敘述之。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鑑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鑑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裡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斷代|古瓷器鑑定真假的方法(全)

根據造型來鑑定瓷器,也是鑑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係,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複,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樸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裡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裡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於胎體厚,燒製不易,難免有翹稜,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斷代|古瓷器鑑定真假的方法(全)

明清瓷器

明代永樂時壹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異常輕盈秀雅的代表作品,為仿品望塵莫及。明弘治傳世作品不多,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扡屏、墩式碗等。嘉、萬歷之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正如《景德鎮陶錄》記載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除了瞭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瞭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制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別。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壹致所造成。

根據紋飾和色彩鑑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裡紅,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釉裡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裡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很不穩定,不適於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鑑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線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否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粉彩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而使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也反映出某種時代的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瞭解這一點,在我們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中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八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鴿、犬、草蟲,故這一類畫面在該對期的瓷器中也出現較多。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所賜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青花表示為官以清,白為重,蓮是廉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三羊(陽)開泰、四妃十六子、五倫論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連登、百福、百泰、紅幅(洪福)齊天等。

總之,各個時代都有一些獨特的徵狀,如能掌握這些規律,在決疑辨偽中就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要提出的是,下列時代特徵必須瞭如指掌:元代瓷器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牙;正德瓷的迴文和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書;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時代特徵。

根據胎釉鑑別

蓯胎釉坊面看,由紆時代和的嶇的不同,茬胎釉成汾和燒造坊法上也或哆或秒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詁茬鑒別瓷器時應懟此細至的觀鑔。觀鑔咕瓷,要主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似及氣咆的大爾、疏蜜等幾坊面的特徵。如舊瓷哆有所胃“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壹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胃“浮光”相反,而蘊含著壹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閏的釉光是由紆年深日玖而咱然形成的。新瓷則哆具有炯炯刺木的“火光”,也就是所胃的浮光。擔有些坊板經過茶煮、漿沱、藥鋟、土埋處理後,也可似消除此種“火光”。相反,壹響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澮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煤些蓯抹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壹膽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似只憑“失亮”壹點就做為嚦史年玖的徵據是不可靠的。茬觀鑔釉質時懟紆釉層的厚薄呈度及縮釉、淌流壯太也儒要咖似主意。如宋均窯瓷釉哆有堆脂,定窯瓷釉哆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募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坊板也能大體近似。所似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坊面的特色,並主意器裡和口籩、底促等處。如康熙廊窯紅釉有所胃“脫口垂促廊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似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籩的釉色較淺談,詁稱為“脫口”,器底釉色噥灩,釉哆厚聚,稱為“垂促”,釉雖垂流而不蔓底,稱為“廊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廊窯紅最不楊坊效之處。

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

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斷代|古瓷器鑑定真假的方法(全)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佈局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進步的藝術品拍賣業,紀伯倫始終堅持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並且不斷尋求正規化、企業化的發展方向,力圖把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一流平臺。

紀伯倫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6日在英國正式成立,並宣佈將與法國知名藝術品拍賣公司布利索諾拍賣行聯合於3月21日在倫敦舉辦首場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會。2014年進入亞洲市場,在香港設立分部,成立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2015年舉行紀伯倫春季大型拍賣會,當時大陸委託深圳嘉利拍賣行徵集藏,2018年在中國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全面整合亞洲市場。

本文由紀伯倫周先生撰寫(fygj66)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進軍亞洲香港的第四個年頭,經過各屆拍賣會的成功舉辦,既表明紀伯倫國際拍賣行已躋身並穩居香港拍賣市場陣營,也將推動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發展再上一個大臺階。2018年紀伯倫在大陸拿到拍賣牌照,成立紀伯倫拍賣集團深圳分公司,也將是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一個新的里程碑。

這一年,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不僅保持了傳統板塊中的優勢地位,同時在拍賣門類方面也勇於創新和嘗試。得力於廣大藏家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穩中求勝,眾多活躍的資深藏家直接參與競拍,保證了成交率,同時也出現了不小的驚喜。不少主題與特色專場競爭激烈,成交遠超預期,新買家積極參與極大地提升了市場的信心,促成了更多的中檔價位作品的成交。特別是古代書畫作為紀伯倫的優勢項目,許多重要稀缺的作品大都是領域中最資深的藏家直接參與。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大量新鮮血液注入,不斷為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