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了艾叶作为原材料?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

今天讲解的内容是:艾草药用渊源久。

重点讲艾灸的原材料——艾草,我们上一讲讲过,“灸”指的就是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就是借助艾灸这种火力所产生的热,给人体以温暖性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针灸》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很多病通过服用中药,利用针刺,这些方法都无法达到疾病的所在之处,这个时候需要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说明灸法有它非常独特的疗效。

用于艾灸的原材料,原本是很多的,但是经过我们祖先们的淘汰、应用,最后筛选下来的原料就是艾草,最初是用一些树枝、柴草来取火,烧灼,烫、熨、熏,而达到消除病痛的目的。

但问题是什么?树枝和柴草燃烧的特别的快,而且味道也不好闻,火力还特别猛,很容易呛着人,把人烫伤。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古人经过筛选,最后选用了艾叶作为艾灸的主要原料。

艾叶,把它捣碎,去掉渣子,把绒汲取出来变成了艾绒,再把艾绒经过一定的加工,用纸包起来就变成艾柱,或者艾条,再用艾条来艾灸。

古人直接用艾绒,放在穴位上点燃,那叫直接灸,通过艾条,拿在手里熏局部的穴位叫做悬起灸;一下一下,一起一伏叫雀啄灸;回旋着那么灸叫回旋灸;上面隔一片姜,或者隔一瓣蒜,这叫隔物灸。后期用了很多种艾灸的方法,但是它的原材料都是一样,那就是艾叶。

艾叶属于草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国各地都有生长,这种植物非常多,北方的人就经常会看到草地里、野地里就有艾草,我们叫它艾蒿,老百姓叫它艾蒿或者香艾。

我们国家以蕲州出产的艾叶为最好,咱们国家目前有两个地方产艾,一个是湖北蕲州,另外一个地方是河南南阳,这两个地方所出产艾叶质量都非常好。古人认为蕲州产的艾为最佳,所以叫做蕲艾。

艾叶气味芳香,这是它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性温易燃,指它的性是温的,容易燃烧,这是它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是火力温和,它烧的不是那么快。有这三个特点,所以说古人,我们的老祖先、老祖宗非常有智慧,就把它选为艾灸的主要原料。

一会儿我会讲到艾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性,古人叫它纯阳之药,因为它的性属于纯阳,专门治哪一类的病呢?就治的是身体当中阴寒、寒湿之病,所以这就是古人选取艾草作为原材料的原因。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从很早以前就有艾文化,艾灸艾草的文化,早在《诗经》的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种民生植物。我们的先人对艾还赋予了很多美誉,比如说尊称老年人、长老的人叫做“艾”,形容年轻貌美的女性叫做“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等。这都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对于艾的记载。

由此可见,我们古人对于艾是非常厚爱的,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就是七年的病,那种特别顽固的宿疾,这种病,用三年以上的陈艾可以治愈它。

民间曾经流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家有三年艾,就是指家里边有三年以上的陈年艾绒或者艾条,这种艾治病效果非常好,所以很多疾病通过艾灸就能治好,所以叫郎中不用来,他重点是来烘托这个艾灸非常有作用。

艾草还有其他的别名,我们老百姓把它叫做家艾、艾蒿,这个词经常会听到,你看野地里有很多艾蒿,这就是老百姓的俗语。

在传统的医学典籍,或者经典里边把它叫做冰台、医草、灸草、香艾这种词,其他的词都好理解,比如说医草,这是医生用的草,可以理解,灸草呢?就是艾灸用的草,也行,香艾呢?因为一点燃艾绒或者艾草之后它味道非常芳香,香艾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叫冰台呢?(今日头条 )很多人就不知道它的渊源、来历是什么?因为在古代,远古时代怎么取火呢?叫做燧木取火,就是用木,钻,摩擦产生热量,再放上一些易燃的草在旁边,因为摩擦产生热量,所以就把火取出来了,点燃了。我前几讲也讲过,在原始氏族公社的时候就已经用火来熟食,来取暖了,这是我们用火的经历。

在青铜器还没有被开发的时代,有一个活动叫做宗教祭祀活动,这种宗教祭祀活动用的火是什么火呢?是需要用明火。明火大家知道,不是那种钻木取火的,钻木取火一开始它是先冒黑烟,慢慢的才能着起来。

取明火怎么取呢?在《博物志》这本书里是这么记载的:“削冰令圆”,你看古人就用凸透镜来聚光的这种方法把一个大冰块给它削成圆形,“举而向日”,举起来向着太阳,“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原文是:“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为冰台”。

这种形象,这种画面都在我们头脑中出现了,就是把大的冰块削成圆形,举起来,向着太阳,太阳光一照,冰块就开始聚光。我们小时候都做这种实验,就是用一个放大镜在夏天中午阳光非常好的时候,用它来聚光,聚起光之后烧纸,纸都能点着。“用艾乘其影”就是把大的冰块举起来之后,阳光照射下来之后,光聚起来,聚到艾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放上艾绒,不一会儿艾绒就点着了,这就是取明火,“则得火”。(今日头条 )因为上面是冰,艾在底下就像台子一样,所以就把艾叫做冰台,这就是它的一个别名的由来。由此我们知道火种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引燃艾绒,因此古人把取火仪式中所用的艾草就称之为冰台。

在宗教仪式当中用,宗教仪式用它来干嘛呢?用它来料理疾病、去邪等等。

所以后来的医家们专门用艾灸来治疗百病,把艾也称为艾草,点燃了之后叫艾灸,这就是别名的由来。

我们再往后讲,产地在哪里?刚才讲过以湖北蕲州的蕲艾为最佳。什么时候采摘呢?夏季花未开的时候摘,生用或者捣绒或者制成炭,三种方法。生用是指直接煮水来喝,现在中药房都有艾叶这味药,多用来温经止血、止泻、温胃,主要用它来起这个作用,这是内服。

把它捣碎了之后,把绒搓出来,以前也可以搓,也可以用石子来捣,把绒捣出来之后再搓出来,把绒提取出来,这就是艾灸用的艾绒。

还有就是把它烧成炭,也是入药,可以煮水来喝,治疗崩漏。艾草的茎和叶都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在《名医别录》里边记载:“艾,味苦微温,主灸百病”,指的是它可以用来做艾灸治疗很多种疾病,大家注意这个“百病”不是指的一百种疾病,而是一个虚数代词,指的是多种类型的疾病。

古人选取干燥的艾叶,艾叶收下来之后先是晒干、晾干这样一个过程,晒干了之后再捣碎去除杂质,就可以做成纯净细软的艾绒,完了之后再给它晒干储藏备用,一般来讲刚做出来之后需要放上三年,放三年以上就变成陈艾,陈艾的作用会更加温和,不烈不燥,就这样来储藏、应用,这是艾草的产地还有药性的一个简介。

我们再往下讲,《名医别录》里边说“艾,主灸百病”,艾灸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

《本草纲目》记载,艾是“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之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艾灸是一种纯阳的药,可以“回绝”,回就是救回垂绝之元阳,有的人元阳非常虚弱,古人说,虚弱到极点就垂绝,这时候怎么办呢?用艾灸的方法来挽救。他提倡第一是内服,内服则走三阴:厥阴、太阴、少阴,走三阴经。然后而逐一切寒湿,把一切寒湿之气驱逐出来,转肃杀之气为融和。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的文言非常之好,很美,所以我就特别提倡大家没事可以读读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他们用的词都非常好。(今日头条 )你看,身体里边有病的时候,这种病气叫肃杀之气,伤身体的阳气,伤身体的经脉,就是肃杀之气。用了艾草之后,把肃杀之气都转为融和,融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融通,和指的是平和,就是把肃杀之气给它转为融通和平和之气,你看他用的这个词多么好,我们一读到这种话之后,立刻大脑中就会浮现出这种图画,艾草的气进入身体里面之后,把身体那些阴寒、肃杀、病气就给它转化为融和之气,就是《黄帝内经》里边讲的“真气从之”这种状态,这就是它的治病的原理。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大家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里边很多文言都非常的优美。一句题外话,李时珍是哪里人?就是湖北蕲州的。所以他对艾草非常有感情,因为李时珍的老家湖北蕲州,就是蕲艾最著名的产地。

我们再往下看,“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用艾草做成艾绒之后进行艾灸就会透诸经,你看这个词儿用的好不好?透,就是把所有的经脉灸透了。所有的经脉都通透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你想想看所有的病是不是都因为不通,瘀阻导致的?所以通过艾灸之后,把所有的经脉都打通之后,病不就没了吗?所以说这就“灸之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疴”这个词儿指的就是病,“沉”就指的沉重,历史久远,指的是这种病人病情很顽固,而且很久了,这种病人怎么办?(今日头条 )用艾灸的方法可以“起沉疴”,就是已经卧床不起好几年,甚至十多年、几十年的顽固性疾病的人,天天身体特别虚弱的人给他艾灸,灸好了之后,这个人从病床上起来了,这叫“起沉疴”。

古人经常用这种词来形容药物的作用或者形容一个医生的医术非常高明,叫做“愈重症”、“起沉疴”。把很重的疾病治愈了,把多年卧床不起的人拯救起来了,可以下地活动了,然后这些人变为康泰,身体健康,心里安泰。

很多人说康和泰,为什么它俩喜欢合用,其实它指的是不同的方面,康指的是身体,泰指的是心情,身体健康了之后,心才能安定,安定的状态就用泰这个字来形容。李时珍说“其功亦大”,这个功用太大了,这就是《本草纲目》里边记载的艾叶的作用。

《本草从新》里边说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又进行了一番总结。他说艾草是纯阳之性,它能回垂绝之阳,有的人阳气已经非常少了,都快没了,叫垂绝了,这个时候能回阳救逆,把阳气再收回来,幅度强大起来,这叫回阳。

“通十二经”,很多人说中医学里边经、络还有脉,都是些什么东西,解剖学里边能不能找到,大家注意解剖学里边找不着,这些经络是什么呢?经络特别像一些能量走行的通道或者管道,我们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但是通过针灸,尤其是通过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通过这种方法你能发现人体的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比如前面任脉,前正中线叫任脉,后正中线叫督脉,这就是我们人体元气循行的路线。很多人看了武侠小说说我要打通任督二脉,大家记住,你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你不用打通,为什么?因为你想想看,经络循行的脉络都堵了之后,这个人就没法活了。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十二经脉都是通的,不可能不通。为什么说还要通十二经呢?是因为有的病,有些病气、病灶会阻隔十二经脉,让它巡行的不那么通畅而已。(今日头条 )我们针,还有灸,还有推拿按摩导引,用这种方法把经脉疏通的更好一些,就像有些河道年久失修之后,河道里边淤泥太多了,水能流过去,但是流的很慢,有些地方河道有点淤阻了,流的特别慢,特别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给它疏通,把里边的淤泥挖出来,把河道再修得宽一些,然后上游再放点水,河立刻就通畅了,上游灌点水、放点水,就是补充气血,疏通河道这个作用就是疏通经络,我这样一讲,大家就能理解了。

十二经就是十二条河流,身体里边十二条河流。气海、丹田这些位置,海什么意思,气海这个穴位就是气血储存的地方,就像大海一样,像水库一样,把气血都储存在这里。还有奇经八脉,任脉和督脉都是经脉之海,这些脉络里边的气血都是旺盛的,就像水库、大海一样。所以我们调整好脏腑之后,脏腑的气血通了,脏腑的气血充足了之后,大海、水库里面的水就多了。这个时候水一冲,很多人说我们到底是补气血还是通气血,彭博士?你记住,补就相当于通,通就相当于补。这两个虽然说是对立的,但是一点儿都不矛盾,所以学中医有的时候真的需要悟性,很多人说那我补气血就容易堵?(今日头条 )不对。你补气血,气血足了之后,不通地方就容易通了。小朋友、青少年,他们气血都很充足,气血充足了之后,经脉就不容易堵,就像本来水就很多,量很大,天天冲刷,它还有淤泥吗?就没有淤泥。你的水又少,流得又慢,这些淤泥渣子就容易沉淀下来,就是气血虚弱了之后就容易堵,所以这就影响到我们用药。有的时候用药,一边补气血、养气血,同时再加上一两味药通气血,这一点都不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当归补血汤要用大量的黄芪,因为气足了之后,血自然就能生,气为血帅,这里边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学中医有的时候需要悟性,有时候需要整体观去全面把握。

我们话说回来,“通十二经”,十二经指的是十二正经,正经有哪里?手上的六条和足上的六条,叫手、足六经,详细有哪些我就不展开讲了,以后大家可以听我的《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那里边会详细讲。

“走三阴”,三阴指的是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理气血”,理气血就是指的调理气血,调理气血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说到底是补?还是泻?其实调理的意思指的是双向调节,我这样一讲大家就知道了,双向调节就是虚的地方给它补足,多的地方消减掉、泻掉,这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就是自然的道理,我们要顺从自然,顺从自然就是“真气从之”,顺从自然就是“天人相应”。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通着的,这就能理解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了,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未完待续)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