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历史神秘人的回答-悟空问答

红红火火讲历史


宋朝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皇帝的家天下是有利的,可是对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是有害的,宋朝的以文统武的方式是让国家没有了实力谋反的人,可也导致了国防积弱,屡屡被辽人金人打压,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宋”,宋朝的疆域比汉唐元明清都要少的多的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事实,来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算计,终于让宋朝出现不了拥有重兵乱国的武将出现,宋朝的皇帝当的安安稳稳的。后来赵匡胤建立“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让文官几乎和皇帝平起平坐了,皇帝给文官死死压住武官共同治理天下。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积极作用的,至少不会出现皇帝发疯了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毕竟文官集团都是读书人,听理智的,杜绝了皇帝独断专横搞出事端,让整个统治核心圈比较清明和民主。不过皇帝就悲催了,文官可以指责皇帝的过错,甚至在皇帝面前喷口水,都不用受罚,除了谋反,文官犯罪了至多也是流放,文官集团限制了皇帝的权威,保证了皇帝家天下的安全,至少文官都是儒家子弟嘛,在维护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皇位传承礼法也是熟悉的很,避免了国内发生拥兵的重臣篡位的事情,毕竟书生谋反三年不成也是有道理的。


只是有利就有弊,过渡的以文统武,导致整个宋朝军力积弱,武备松弛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对待外部敌人时,这个弊端表露无遗。本来专门的事交给专门的人干,打仗的事就交给武人去干嘛,你一个文人硬要插手打仗的事,不就是添乱帮倒忙嘛,到了战场全部士兵要听一个文人指挥,文人懂什么打仗啊,写诗词歌赋就行,打仗就是瞎指挥,可没办法,政策就是这样。所以宋朝虽说装备先进,可是老是和辽人和金人对打,屡屡处于下风,燕云十六州老是收不回,北宋被灭亡,南宋只剩半壁江山,最后还是被蒙古灭掉。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宋朝难得有一下雄起,军队攻打西夏赢得了胜利,也夺取了西夏几个城池,结果神宗一死,王安石被贬,司马光这个读书人上台,结果一帮文官大臣居然把付出了无数生命夺取过来的城池给西夏送回去了,还送银子说是补偿西夏的损失,西夏皇帝懵了,心想宋朝怎么会有这么猪头愚蠢的文官啊,难道这些文官脑子都是被驴踢吗?文官不是被驴踢了,而是处于防范武官的目的,为了打压国内的武官,已经顾不上什么国家安危了,外敌不重要,重要的是内贼,说白了就是文官们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不想和武官分享权力,甚至架空皇帝操控朝政,为了个人私利,枉顾国家生死也是很正常的事。



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宋朝,是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皇权的家天下,可却牺牲了国防的强大,赵匡胤以为以文统武可以保证家天下巩固长久,毕竟信任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国家应该安稳吧,只是有时读书人祸害起国家来比那些谋朝篡位的权臣一点也不差啊,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宋朝出现“弱宋”的情况其实都是个人私心在作祟!




历史神秘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在重农轻商的古代社会里,商业在宋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宋朝的“士大夫”也是历朝历代的“士大夫”生活条件最好的。朝廷对文人有着强于其他王朝的待遇,而民间也重视文化,对文人非常的尊重。

之所以会如此重视文人,是因为从宋太祖开始,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重文轻武”。经历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赵匡胤,对地方兵权有着深深的忌惮。

所以,他站稳脚跟之后,就搞了一次“杯酒释兵权”,弱化地方武装力量。而他后来的重禁军、轻边军等一系列军事政策,更是让宋朝的武备力量进一步弱化。

武备力量的弱化的同时,文人的春天到来了。那么,这种“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是从何而来?对宋朝有着哪些影响呢?

分析

  • 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所谓的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其实有一部分是“以讹传讹”,说的也对,但也不全对。

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希望皇权能够集中,无论说什么话都不可以全信。

要想讨论“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我们需要先看看宋太祖说过的几句话:“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这句话,为后来北宋的言官加了一个护身符。正是因为宋太祖的这一句,让宋朝的言官可以肆意的去议论朝政,反正都不会死。

宋太祖还说过一句话:“本朝与士大夫、百姓共治天下”。他的本意并非是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包涵了百姓的。

这句话宋太祖想要表达的是他亲民的态度,是他在决定要“重文轻武”后,而拉拢一部分人的手段。想要“共”天下,是不存在的。说到底“共天下”的表现,就表现在宋朝对文人的重视。

  • “共天下”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说,这种所谓的国策,能给宋朝带来什么好处的话。最直接的就是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在宋朝文人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的。一旦得中,那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要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朝代。

而且,相对于其他王朝来说,宋朝也要容易得中。因为宋朝从太祖朝开始,就一直在扩充科考的名额,人数比其它朝代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恰恰也是因为这种重视“士大夫”的地位,让宋朝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宋朝的文化得以飞速发展。无论是从艺术作品上,还是从文学创作上,宋朝的文化氛围创造了一大批人才。

而另一方面,宋朝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纵观千年的古代历史,宋朝是技术发展最快的朝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家,譬如说苏颂、沈括等。

  • “共天下”之弊端

相对于这种国策所带来的好处,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单拿宋朝的军事力量来说,这种“重文轻武”的国策,就极大程度的抑制了宋朝武备的发展。在宋朝,武将的地位同文官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

他们虽然有着很好的经济待遇,但整体的社会环境上武将很难受到重视。更为过分的是,宋朝经常会出现文官调动部队的事。

虽然说,宋太祖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割据重现。割据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但问题是武将的指挥权受到了很大的压缩,让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宋朝的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之最。但这个历史之最,却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好日子。

士大夫集团受到重视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集团的人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而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朝廷就需要剥削老百姓。

这样一来,看似经济繁荣的宋朝,老百姓并没有提高生活水平,只有那些官员得了好处。

文官集团的势力过大,有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掣肘。王安石变法之所以频频受阻,就是因为它的变法涉及了大多数官僚的利益,这些官僚说白了就是文官集团。

结语

宋朝的这一国策,的确是推动了宋朝的文化发展。

宋朝是很多读书人心中最理想的王朝。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议论政治,可以得到很好的经济回报,这是一个读书人最有机会成功的王朝。

但它同时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过于的“重文轻武”,让宋朝的武备力量始终得不到有效发展。文官集团在这一政策下发展速度过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剥削阶级,让百姓们没有享受到,宋朝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很多时候,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制约者,滞后了社会发展。


再言春秋


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策屋里开飞机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国策。宋前所未有科学文化大繁荣就是明证。

唯一的缺憾就是武力值稍差,在扩充疆土上缺乏进取心,但至少北宋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差吧。守成还是可以的。

但宋的繁荣几乎是全方面的。分别说明

1。宋对士大夫的宽容,使宋文化极度繁荣,是古中国的最高潮。特别是宋仁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时期那真是灿若繁星。简单举例。

名臣就有:范仲淹、吕夷简、鲁宗道,王尧臣、包拯、孔道辅、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

文人兼名臣:王安石,张先、晏殊、宋庠、宋祁、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等。

书法家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2。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就是此时发明,天文,医药,数学,化工,造船,冶铁,瓷器,丝绸,海运非常发达。现在非常著名的五大官窑就是此时的产物,钧窑,景德镇等。出现了非常一些顶级的古代科学家。

沈括,综合性的科学家,许多方面都有建树。

苏颂,天文学家,造了很多的天文仪器。

贾宪,贾宪三角。

毕升,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等等好多。

3。开放的心态,老百姓安居乐业,娱乐业发达,各种坊市,瓦肆,非常发达。

4。宋一开始就建立了市舶司,管理海运,

海上贸易繁荣发达

如果和明清的政策相比,就更会感觉宋的好,明清两朝因言获罪不知道有多少。朱元璋很是变态,动不动就灭九族,蓝玉案,胡惟庸案牵连的多达上万,犯罪了动不动就是严刑酷法,剥皮抽筋。清朝光文字狱就在10多个年头发生,严重的牵连上万。更开历史倒车的是,明清两朝又有了活人陪葬。我最讨厌这两个朝代。相对而言,宋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