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說起國外人,我們總會覺得他們特別的自由,在疫情期間,他們為了追求自由,不願意戴口罩。國外人的自由曾經是很多中國年輕人羨慕與追求的,中國年輕人父母可能到你生娃了還不肯放開手,而國外年輕人父母早就趕出門。

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烙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了,美國的文化傳統也是一代人一代人累積而成的。追求民主和平自由,是全人類不斷精進的旅程,只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方式。

無論種族與國家,年輕的靈魂永遠在路上,世界永遠屬於年輕的一代。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被公認為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是圍繞幾個年輕人荒誕不羈的生活,來反映對追求個性生活的嚮往。

《在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01

真正不羈的靈魂不會真的去計較什麼,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國王般的驕傲。——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有人說沒有信仰是很可悲的,我們年輕一代的信仰又是什麼呢?大部分的80後和90後有車有房,有妻有兒,就已經是過得很不錯了,這至少是他們的父輩們的理想。在曾經動盪的年代的裡,80、90後的父母輩經歷過饑荒、貧窮,對於他們這一輩來說安穩已經是最大的福氣了。

所以,無數的父母要求孩子去考鐵飯碗,認為這才是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而有些乖孩子就真的聽父母的話,畫地為牢,被困一生。起初是沒有勇氣反抗,後來是習慣了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

《在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有個性的人始終會堅持,不在於別人的眼光與意見,只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主角迪安一直在路上,他結婚了三次,還有四個孩子,一直都是在路上,但是他覺得幸福。假如這種情況我們的父輩眼中,就是不聽話的孩子的典型代表。

有一個安穩的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這是無數父母希望孩子過的生活。畢竟理想與現實還是存在許多差距,生活就是靠著工作,而不是流浪。

我們都想要不羈的生活,但是籌碼太低,大部分人還是隻能在一隅之地仰望星空。

02

就此告別,卻也期待,那藍天下再一次瘋狂的冒險。——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什麼叫做勇敢?那是一種無畏的前行,哪怕前路漫漫也義無反顧去去追逐。這本小說原本稀稀散散地寫著四五十年代年輕人荒誕不羈的生活,那是在戰後年輕人精神空虛的結果。

在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他們有墮落,有清醒,但是不管怎樣他一直在前行。凱魯亞克也被為"垮掉的一代"中的領軍人物。如書名所表達的一樣,內容就是在旅行的路上,而且一生都在旅行的路上。

拋開安逸的生活,有多少人有勇氣去追求自由的生活呢?大部分人出走半生,歸來還是求一個安穩,還是循規蹈矩地生活。

麻木的生活日復一日,讓無數的年輕人沒有了激情和動力,在支離破碎的文字裡,拼湊出幾個年輕人瘋狂的旅程,雖然他們比我們年長很多,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永遠不甘於現狀。

其實不安現狀才有我們科技和人類的發展,永遠拘泥於一成不變的生活,就是永遠是那隻青蛙。

《在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03

我們非去不可,在到達之前,永不停止。——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他們懷著虔誠的心,一直在朝聖的路上,不管遇見多大的風險與窘境也不肯退縮。這種狀態就如同《在路上》幾個年輕人一樣,年輕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

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從不後退,在過程中也漸漸地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同他們所說:"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道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在路上


04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整本書這句話給我最大感動,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我都忘記了自己有多久沒有這麼激動過。每天踩著點上班,趕著星光回家,忙忙碌碌結束一天的生活,卻忘記了整理自己的思緒。

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該何去何從,不然整天忙忙碌碌都不知道在忙些啥。

《在路上》: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哪怕未來沒有目的地,也要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在路上》: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