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只要內心依舊滾燙,你就始終在路上奮鬥!

因為這次疫情緣故,讓全世界人民真正經歷了行屍走肉影片中場景,無論現在的中國境內已然一片歡喜,還是除中國以外的諸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網絡科技的發展,世界人民什麼品性一目瞭然。首當其衝,美國人的心態無比卓越,令全世界人民折服,不管是文化教育緣由,還是狂妄自大也罷,美國人敢作敢為的行事作風確實令人欽佩!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舊滾燙,你就始終在路上奮鬥!

《在路上》這本書,是我近來尤為喜歡的著作,無論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強調穩重保險,美國這種追求自由,相信自己還年輕的心態無處不在鼓勵支持著不服輸的人們: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 渴望流浪, 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就已老去,而我們永遠不死心, 永遠在路上。一直走下去, 我能見到新的地平線;一直走下去, 我會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你的路是什麼路, 哥們兒?

臨近而立之年的我,生活已然乏味無趣,總覺得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努力工作賺錢養家,待到兒女長大,幫忙照顧孫子輩,這樣的人生一眼看到底,其實就是所有人嚮往而又憤懣的形式。我不敢嘗試改變,生怕用盡力氣爭取到的如今再付之東流,我無法像《在路上》裡面主角們永遠在路上行走。

誠心而言,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許在我年輕時才有,可歲月的流逝裡我更青睞安寧穩固。猶記得五年前在北京,一個宿舍的舍友女孩,從長安街騎山地車到八達嶺長城,當只能在兒女的成長中惆悵時,我們都緬懷曾經的勇敢。

一:敢於衝破枷鎖,追求自由之人,一生是否幸福快樂我不得而知,但鮮少遺憾悵惘是理所當然

時至今日,我依舊記得,我與先生離婚的那一天,所有他的家屬都跟我說,婚姻哪有不磕磕絆絆的,我們都這樣過來的,你至於這樣嗎?我不置可否,韓寒說過一句透徹心骨的話,瞭解了那麼多道理,依舊沒過好這一生,可悲又可憐。青春期時,我們訴說著未來的自己,發誓不會成為那個討厭的人,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們在自己亦或是他人的勸說下生生活成了那樣的人。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舊滾燙,你就始終在路上奮鬥!

和先生去辦離婚證時,我經歷了許久的心理掙扎,也告訴過自己,為了孩子,就這樣勉強過下去吧,可心中小人又告訴自己這樣不值得,孩子要的不是支離破碎的家庭。分開後,我躊躇許久,傷心欲絕,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都已不是曾經的自己,又心想不會再遇到更好之人,還是重歸於好為佳,到如今我們雖小心翼翼的努力靠近對方,但終究破鏡難圓。未來如何,誰都說不定,只願不負自我之心。

《在路上》這本書中講訴的是一群追求自由的年輕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喜歡流浪,喜歡泡妞,喜歡爆粗口,喜歡不顧他人的臉色肆意妄為。這樣的文化,在以三綱五常為經典的中國,實在是難以描述那不可思議的感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生的一輩,如今幾乎都為人父母,而曾被判定為“垮掉的一代”的九零後,也在世俗的框架裡逐漸逝去激情。

不知是否是美國這一文化導致的中國青少年思想的轉變,還是改革開放的潮流影響深入骨髓,曾經的我也做過一些在如今歲月裡看起來不可思議,有悖常理之事,譬如未婚先孕,譬如遠嫁他鄉,譬如逃離原生家庭。如今這些看似他人故事的過往,讓我這個一心想要安穩過日子的成年女性無比糾結,但也欽佩那時的自我。

迪恩在路上脫掉衣服,全身赤裸的擁抱自然時,那樣的瘋狂讓我不由心中激盪,沒有鄙視,沒有不堪,只有羨慕嫉妒,因為我未曾有過那樣的自信與勇氣,裸睡都是不敢奢望的情景。而迪恩卻脫光衣服,赤條條地跑到鼠尾草叢裡又叫又跳,他問穿衣服到底有何意義,奈何不卸掉所有衣服的束縛,和他一起曬曬美麗的肚皮。倘若這種情形在中國,必定會以衣不蔽體來評論,可是在夏日炎炎時,卻時常能見男性上半身赤裸,而相對而言,女性就多了諸多限制條件,是正義所為,還是思維定式,亦或是人倫偏見呢,答案顯而易見!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舊滾燙,你就始終在路上奮鬥!

二:世界上有些人因為忙而感到生活的沉重,也有些人因為閒而活得壓抑。人啊,都有自己一本難唸的經;可是不同處境的人又很難理解別人的苦處。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 給予了讀者很多人性的思考,而​​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給予了讀者更多對生活的思考。是一成不變的走別人給規劃好的人生,還是一直在人生道路上奔波奮鬥,誰也不能說哪種方式較為恰當,只能說自己願意不願意。

恰似曾經的我,於鬼門關前剖腹產兩個孩子,果斷的令人心驚膽戰,可如今在溫柔的外表在隱藏著不安分的心,想要流連於外面的大世界,而不是沉溺於一時的自在,只可惜因為想念兒女,並未飛翔,待到他日兒女年長,我亦不知那時是否還有如今的勇氣與激情。

談論性與流浪,這本《在路上》闡釋的很自然,不做作,不忸怩,可是有悖中國人傳統思想文化,無論是當今盛世還是封建帝國,這些都是不可取,不可為的。對於女性而言,更是不能肆意,如若違背,必然會遭遇言論的侵襲,道德的洗禮,自我內心的譴責。

《在路上》:只要內心依舊滾燙,你就始終在路上奮鬥!

老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並未提到,書讀多了,思想觀念上會更加開放不受拘束。《在路上》這本書被知識分子們定位前進的動力,那動力源於深入骨髓的不安分,不是源於流浪亦或是性愛。人們常說,知識分子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文武雙全古往今來都追隨,可在如今社會,文更當道。

我不知未來如何,也不知我與孩子們的父親未來之路如何,但捫心自問,我並不想過成別人眼中的人,我不清楚這樣的思想教育是否得當,也惆悵迷茫過,可轉念一想,人生不就是需要在路上不斷探險,不斷檢驗嗎?我心願待到年華老去,我不後悔遺憾!《在路上》一本書推薦給期望過自己人生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