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餘秋雨在《鄉關何處》曾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的確如此,王陽明既是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又是政治家,軍事家 。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三不朽”奇人、明朝第一天才

在他去世後的五百多年中,曾國藩、孫中山、毛澤東等偉大人物都視王陽明為超級偶像。甚至日本人也是他的死忠粉,“明治維新”就對其“心學”推崇備至。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而在現代,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著名學者杜維明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心學”的時代。

這個打破時空,持續為後人稱道的牛人到底牛在何處?迄今還在全世界範圍內,不斷圈粉的“心學”又為何物?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的智慧,又有哪些啟示?

一本《知行合一王陽明》足以解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年少時讀王陽明,感觸淺淡不覺所以,浮世前行後再讀,深受點撥收穫頗豐。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知行合一王陽明》封面

作者度陰山是史學研究骨灰級愛好者,大學時便反覆誦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至今已可倒背如流。用了10年,厚積薄發寫成這部有關王陽明人生的通俗全傳。

每一個喜歡讀故事學智慧、想了解"知行合一“的讀者,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所得:嫻熟自然的史料運用,鞭辟入裡的觀點分析,幽默輕鬆的詞文搭配,聖賢確實難為......

以上都是我們能看到的結果,那真正的過程呢?沒有人的人生生來就是所向披靡的

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的開掛之道分為立志、悟道及立功三部分,而每一次蛻變都能給我們極大的啟示。

01 立志

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十二歲時,王陽明曾追問老師“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因無法得到滿意的回答,他堅定“人生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得知聖人要做到“為萬世開太平”,意味著這出色的軍事能力,於是醉心於軍事遊戲,苦練騎射、遍覽軍法、讀軍事家傳記並進行軍事模擬,戰場實地考察並驅趕敵人。

1489年,17歲王陽明從理學派的婁諒口中,得知“格物致知”是通往聖賢之道時,毅然改掉自己的嘻哈習氣,苦讀朱熹經典。為實踐“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可以花六天死盯著竹子,就為了把智慧“格”出來。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當他在經略四方沒有平臺,鑽研朱熹理學不得訣竅時,果斷另闢蹊徑,去道家和佛家中尋找成為聖賢的密碼。

一年後,由於會試敗北,他精研辭章之學,虔誠研究偉大文學家的著作,與當時的文學家結下深厚友誼。同時還組織了龍泉詩社,每天與文章詩歌打交道。

讀到此處,很多人都會困惑,這不就是典型的“三分鐘熱度”嗎?卻忘了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一點區別,是否具有堅定的目標。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顯然,“三分鐘熱度”的人沒有清晰目標,只是為了追求新鮮感而盲目地進行各項嘗試。

而王陽明不一樣,他樹立“成為聖賢”的人生目標後,就不放過任何接近夢想的機會,每一次嘗試中拼盡全力,誓死捍衛自初衷。

經濟學中,常講到的一個詞“及時止損”,用在王陽明身上就非常合適。

他總能在一發現賽道不對時,為控制實現目標的成本,及時調轉方向。這才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02 悟道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我們很容易發現,歷史上的聖賢,都是經歷非比尋常的困苦環境,方得成就大業。

摩西被放逐渺無人跡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誡》。

耶穌在顛沛流離的傳道中悟得大道;默罕默德在放逐地創建了伊斯蘭教。

釋迦摩尼在深山老林中創建了佛教。

而王陽明則是在南蠻的龍場參透了聖人之道。

書中“龍場悟道”這一情節寫到,貴州猛獸甚多、瘴氣流行,自然環境如此惡劣,亡命的中原之徒、野蠻的少數民族均聚集於此,社會環境如此複雜。

龍場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這個絕望之地卻恰恰成了王陽明潛心修煉的最好道場。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和普通人一樣,剛被放逐到蠻荒之地時,他內心是無比拒絕的,不知所措到了極點。但他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心定好安居之所、開墾土地、準備好食物以及採藥祛除瘴氣。

此外,開始鑽研軍事、探索理學、侵染佛道、苦攻辭章,將自己從嚴酷的現實中帶離出來,進入了浩瀚無邊的思想世界。

“聖人處此境該如何”和“格物致知”讓他日夜思索。

突然在1508年春天的一個夜晚,這些問題如一幅畫展現在它面前,於是他始得悟道,創建 “心學”,開始了自己的聖人之旅。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王陽明曾記錄,自己的心態自龍場之後,心態平和了許多。因為通過這些經歷,他終於想明白,人有建功立業的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成常態。

應該時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鏡,物來則應,過後不留。拒絕刻意去追求。

我們也常常掙扎在現實和理想的漩渦中,苦苦沉淪。遇到困境,意志消沉卻不得其法,而王陽明的事蹟告訴我們

你若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良知光明的人,成就功業的機會總會來找你。

03 立功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王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的“知”並非知道,而是“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道德感和判斷力。

王陽明認為我們心裡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而無須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他將心學“知行合一”的理論運用在實踐中,是如此的爐火純青,如至神仙之境。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領文官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的巨寇。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這三件大功對於常人來說,只要有一件,就足以流傳千古。但對於王陽明來說,卻讓人感覺到他不費吹飛之力就實現了。

功業難成?且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探尋牛人的開掛之道

而這種力量絕非上天所賜,而是在經歷過眾多磨難後不斷反思、修煉而磨礪出的生命境界。

我們也可以擁有這種力量,從小事開始,堅持“知”和“行”高度統一。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一個言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動,是實踐,是親身體驗。知,在這裡應該是動詞,學習理論知識。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給了現代人非常好的啟迪,做任何一件事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還要付諸行動並持之以恆。

04

王陽明的一生,非常精彩,又極其坎坷。

他不僅是一位醉心於聖人理想的心學大師,也是一位為理想竭盡全力的實幹家。是夢想家和實幹家的完美結合體。

常人看到的更多是他“千古奇人”牛氣的一面。讀罷此書,我們才知牛人從來不是天生的。

從年少立志,為求聖賢之道,上下求索而不知倦,到龍場修道,於絕境處開啟聖人之旅,最後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立傳世之功。這一路留下的,對後世人來說,是取之不盡的思想財富。

若還有人感嘆“功業難成”,王陽明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有關王陽明,你還知道,哪些經世致用的妙計呢?歡迎留言探討


資料參考:

1.《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著

2.《千古完人王陽明這三句話,聽懂一句就夠你用一輩子了》松林閱讀/著

3.“王陽明”百科詞條;“度陰山”百科詞條


-作者-

Z神&方其夢,一對北漂之旅中從未放棄有識、有趣、有料的南方cp。

用閱讀引領成長,用行動打敗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