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獻給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

(一)

“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一名十二歲的黎巴嫩贊恩男孩因此在小鎮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

贊恩生於黎巴嫩的貧民區,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兄弟姐妹,他沒上過學,在小賣部幹活兒,在街頭賣廉價果汁。

贊恩最喜歡的妹妹薩哈,在年滿十一歲的時候,被父母嫁給小賣部的店主。

贊恩離家出走,遇見拉希爾。

拉希爾是埃塞俄比亞移民,她的生活同樣充滿了痛苦,住在極其簡陋的破房子裡,工作時還帶著一歲的兒子,想買一張假的身份證她拼命的找工作。

但儘管生活困頓,哪怕自己陷入絕境、隨時可能失去自由,拉希爾從來都沒有逃避自己為人母的責任,而是在生活的夾縫中,用盡全力去愛護自己的孩子。

贊恩在拉希爾簡陋的房子住下來,在拉希爾上班的時候照顧她的兒子。

不幸的是,拉希爾一次去市場的時候被抓了起來,因為她沒有證件。

贊恩一個人又照顧了小孩子很長時間,被房東趕出來無處可去時,將孩子交給了辦理非法移民證件的人。

贊恩也想出去,於是他回家拿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卻得知妹妹薩哈因懷孕死去,憤怒的贊恩拿起一把刀,捅傷妹妹的丈夫,被抓去監獄。

在監獄中,他打電話向媒體控訴,此後有律師相助,他便把父母告上法庭。

此時,她母親處於懷孕期。

贊恩控訴的是,那些無法照顧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要把一個個孩子帶到人間?他在那個家裡無法得到什麼,哪怕是一點點的愛。

不愛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要讓孩子出生?連孩子的溫飽都無法保證的父母為什麼要一次次地懷孕?不能照顧孩子的父母,是不配擁有孩子的。

一部獻給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

(二)

照顧指的不僅僅是溫飽。現代的父母總愛講“你有吃有喝的還有什麼不滿足?”

可人活於世,僅僅溫飽就足夠了嗎?馬洛斯需求理論,溫飽只是第一層啊。

父輩們經歷了戰爭、饑荒,當時他們渴求的就是溫飽,但既然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需求當然也是在變化的。為什麼要拿老一輩的生活來要求孩子呢?

我聽過不少的父母說另一句話“我這都是為了你。”

夫妻感情不好但是不離婚,都是為了孩子。

不得不工作以供生活所需,都是為了孩子。

受到外人指指點點,都是為了孩子。

身處桎梏偏安一隅,都是為了孩子。

……

問題是,憑什麼孩子就得去揹負這些?人所選擇,皆為自身,憑什麼要讓別人去承擔你選擇的後果呢?

為什麼夫妻互相嫌惡卻仍然不分開?

我想,那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不同意義上的二流貨色吧。是的,很少有本質上比別人高貴的人,都各有各的淺薄,各有各的涼薄,不過如此。

拒不分開,也不過是審視自身,權衡利弊後的選擇罷了,跟孩子沒有關係。希望做家長的都能勇敢的面對自己,你是家長是長輩,但你也有缺點也有私心也非完人,這又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不用把什麼都推到孩子身上。

一部獻給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

(三)

《何以為家》就其生產和位置而言,絕對是一部黎巴嫩電影。

然而,這個故事是針對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

導演運用成人視角來講述這個黑暗世界裡的故事,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時代的症狀。

黎巴嫩的貧民窟塵土飛揚,交通混亂,搪瓷罐和鍋碗瓢盤可以做成嬰兒車,十二歲的贊恩就這樣拉著一名孩子在街頭討生。眼淚是廉價的,落在地上瞬間變成螻蟻,成為被命運踐踏的一部分。

於我而言,這樣的場景是一點兒都不陌生的,我來自農村,我知道農村有一百萬種活下去的方式。可苦難就是苦難,你要看到他,你要改變他,身為億萬蒼生中的一員,那連綿的苦應該被感知到,要去仰望命運,要敢於控訴,要、要更好的一切。

一部獻給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

(四)

催婚催生,似乎是我國生活中的政治正確。

你不結婚,你晚年淒涼;你不生育,你晚年孤獨。

人生而孤獨,結婚孤獨,生育孤獨,孤獨並不是靠結婚生育就能消解的,不要怕孤獨,要學著接受他。

上個月看到一個視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宿管阿姨上臺演講,演講主題是:催婚、催生、催二胎。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是不是太近了,近到人與人之間的邊界都沒有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對你的人生給出建議、教導,你讀了大學讀了研究生,你的人生在別人看來首要任務居然還是“下崽”。

這可真是可悲。

要結婚,首先要了解婚姻,至少要了解婚姻法,要了解自己處於哪一方,要明白哪一條律法對自己有利,要保護自己的財產,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要生育,首先要了解育兒知識,要了解自己的物質基礎能不能養育一個孩子,要清楚自己的脾性耐心足不足以照顧一個孩子。

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但有多少人在試著這樣做呢?

你要為降臨的生命負責,你要為每一個生命負責。

那些催婚催生的人明白這一點嗎?

你們知道孕婦死亡率約為1/5000嗎?你們知道生育過後的女性會有各種生產後遺症嗎?

你們知道在親密關係中發生的命案,只要有“情感糾紛”這一說法,罪責就會自動下降30%嗎?

你們為此負責嗎?你們為此負得了責任嗎?

你們知道,但你們不負責,也無法負責,所以請停止對別人人生的指點與教導。

不要讓得不到愛的孩子出生,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負責。

贊恩是勇敢的,他敢於和命運對視,敢於去困惑去疑問去發聲,我們也要是。

要讓每一場婚姻都誕生於愛情裡,要讓每一個孩子生活在愛裡、在物質充沛裡,而不是讓他們的誕生只是上帝的旨意,或者是性衝動得到滿足的結果。要知道,就連動物都明白在資源匱乏的壞境中,最好不要交配生育,何況生而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