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清明前夕,姑媽一家人從成都趕了回來。

為了給她們接風,我和老公特意準備了一桌菜,吃飯的時候姑媽談起了她今年高考的兒子:小軍今年要高考了,真是越來越愁。

說完,姑媽一臉愁容看著小軍。

其實小軍很努力,成績也在中上水平,離“別人家孩子”相差不遠了,但姑媽一直不太滿意。

我趕緊安慰她:“你別太著急,小軍學習那麼認真,努點力,一定能考一個好大學。”

沒想到姑媽冷哼了一聲說:“就他?別提了,天天在家學習裝樣子,年前統考都跑到100名外去了,我現在也不想管他了,隨他去吧!”

雖然心裡還是很擔心孩子,但嘴裡卻說著氣話。再看看一旁只是低著頭的小軍,畫面特別揪心。

大部分中國父母,都有一個非常“詬病”的習慣,就是對孩子從來都是保持謙虛的態度,很難對孩子讚揚。

他們做的永遠比說的好,對孩子好的時候也是真的愛孩子,但總是習嘴上從來不饒人,習慣對孩子說“反話”。

雖然父母的背後藏著一顆善良的心,對孩子的愛也一點也不少。

但是被“冷水”澆滅希望的孩子,無法看見你最溫柔的愛。


01愛說“反話”的父母,給孩子的不是激勵

著名主持人馬丁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式父母最大的問題不是打,也不是罵,而是不認同。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馬丁的父親就是一個既傳統又守舊的人,他跟大多數父母一樣,從來都不說“我愛你”。

小時候,他考試不及格了,父親總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兒子”;後來他考了全校第二名,父親又否定他“怎麼是第二名,第一名是誰?”

他小時候經常做錯事,就會被父親罵“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肯定不能成大事”。

也許父親嘴裡說出來的話,不過是想激勵他,讓他更優秀。但以這樣的方式說出來,卻把孩子的努力與希望都全盤否定

父親的話給了他很大的挫敗感,直到父親因病去世,他才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

做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明明愛著孩子,卻因為一句話,變成彼此的“仇人”。

在《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在家人面前,父母總喜歡用心口不一的話來“攻擊”孩子,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其實是陷入了愛的誤區:

在家庭傳統的觀念裡,愛是一件很難表達出來的事。

明明很在意,很關心孩子,卻把嘮叨和否定當做親密關係的象徵,更把它當做最好的激勵方式。

在中國的家庭邏輯關係中,父母缺乏清晰的邊界關係。

常常把自己的感受視作孩子的感受,還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必須聽父母的,分不清“你”和“我”的感受。

•父母不願承受“孩子比別人差”的挫敗感。

表達出來的愛也帶著“嘲諷”,“挖苦”“貶低”,實際上是害怕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比別人孩子差”而生出挫敗感,更無法承自己教育失敗的羞恥感。

當孩子被父母“誤會”的愛吞噬時,給他傳遞的是“不被愛、你不行、你很笨”這樣的負面信息。

它是一種關閉孩子心門的重擊,是一種精神虐殺。

因為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愛父母的人,父母永遠能傷害到的人,就是孩子。


02孩子自卑的根源,是父母不恰當的“保護”

在《女兒們的戀愛》中,臺灣藝人任容萱被問道:

有沒有因為感情的事責怪過爸爸?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她當時就談到了自己的初戀。

當初爸爸直接否定他:你不會喜歡他很久的,你會跟他吵架,你們會分手。

當時任容萱很生氣:你又沒有和他相處,怎麼可以否認別人?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爸爸說:我女兒的眼光很差。

這些些狠話就像一根刺,把自卑深深扎進了她的心裡。

後來她真的覺得自己不行,這麼多年來一直很自卑,到現在都沒有找到好對象。

直到在節目中,爸爸才說出實話:其實我和媽媽都很喜歡你的初戀男友。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任容萱一臉錯愕。

爸爸又解釋道:當初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怕對象不夠穩定,不夠好,害怕女兒太單純而受到傷害。

因為愛,所以想“保護”孩子;因為愛,嘴上卻從來不饒人。

父母說出去什麼話,就會給孩子植入相同的觀念,並隨著孩子的成長,越積越深,到最後就真的成了那樣的人。

曾在微博看到一個話題:從小被父母潑冷水是什麼感覺?

有一個戳心的回答:

並不像口頭上說的懷疑人生那麼可愛,而是會讓你覺得自己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廢物,什麼都做不好,甚至覺得呼吸都是在浪費空氣。

孩子的熱情被父母澆滅,會變成壓抑他們身上的包袱,無奈又痛苦。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沒必要讓大家都痛苦。如果能換一個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也許結果大不相同。


03父母的嘴,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中國父母教育的失敗,80%都輸在了口是心非,刀子嘴豆腐心。做情緒的奴隸,把憤怒和指責當作愛,不曾想孩子關上心門,與父母的距離越離越遠。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當孩子是在一種理解、尊重、鼓勵的家庭氛圍中,會對父母的信任感倍增,也會讓他的成長更有動力。

電影《叫我第一名》中男主人公佈萊德患有先天性的痙攣疾病。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因此,他從小就是人群中的異類。在學校,老師批評他,同學嘲笑他,父親也不願意接受他。

這些都差點將他壓垮。

但,媽媽一直對他說一句話:堅信自己,不向自己輕易妥協。

在他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嘲諷與挫折,媽媽依然鼓勵他,讓他堅持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長大後的布萊德每一次遇見挫折時,他會自信地說:媽媽說過,不要輕言放棄。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需要鼓勵和認可,才能讓孩子找到自身的價值。

首先,要學會用“我”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我信息”的表達方法,它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現狀,想法,感受和需要。

一個剛剛領完成績回來的孩子,拿著試卷給媽媽看。

媽媽看了之後,發現孩子成績有點下降,於是說:“這次成績不是很理想,我有點擔心你最近是不是心裡有什麼事。”

與孩子交談,用“我”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很愛他,很關心他。

而不是用“你”的稱呼,傳遞給孩子的就是批評職責。

其次,分清“我”和“你”的感受

中國親子關係有一個最大的矛盾,就是邊界模糊。

父母總用自己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感受,從來沒有想過孩子能不能接受。

伊能靜曾在聊天中談到過她與兒子吵架的情景。

當時兒子寫學剪輯,但她卻想讓兒子學編輯。

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一直給他“潑冷水”就好了

當時兒子就告訴她:我的未來你有沒有去過,你只是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是全部呢?

其實這句話在提醒很多父母,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們在說一句話時,要先想清楚這是我們的感受還是孩子的思想。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看到成長的問題。

最後:多放大孩子的優點,以鼓勵為主

心理學上有個“皮革馬利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抽取了18名普通學生,讓老師對他們鼓勵和肯定來提高期望值。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被老師所期望的學生,不僅智商得到了提高,綜合能力也變得很強。

鼓勵和期待,能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溫柔的話,是生命的樹,父母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真正懂得維護親子關係的父母,往往用的都是最溫暖的鼓勵,讓孩子看到你是真心為他會,而不是反感。

用溫暖的話,與孩子用心交流,用愛傳遞。

因為有愛,每一句話都要好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