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降薪打響中國足球保衛戰

4月9日,中國足協公佈了一則公告稱,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召開研討會,合理降薪成為共識。

【觀察】降薪打響中國足球保衛戰


從足協的公告看,這次降薪的起因是:“受疫情影響,今年中國各級職業足球聯賽全面推遲開賽,職業足球俱樂部及投資人普遍面臨經營困難,俱樂部關於適度減負、合理降薪的呼聲強烈”。但是,據媒體的報道,以及記者的瞭解,事實與此還是有一些出入的。

俱樂部沒有足夠心理準備

首先,公告說俱樂部呼聲強烈,有些言過其實。一位俱樂部人士說,他也聽說有俱樂部是有這想法,但是誰都不願意主動挑這個頭,只想隨大流。他很奇怪這次降薪怎麼突然之間就炒起來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中乙球隊賽季投入的中位數大概為4000萬元左右。一線隊員的年薪從十萬元到一百萬多萬元不等,就算降低一成的年薪,省下的錢相對於賽季投入可謂杯水車薪。據媒體報道,很多匿名接受採訪的俱樂部人士,顯然對於這次降薪計劃並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其次,所謂職業足球俱樂部及投資人普遍面臨經營困難,也不盡然。比如,2019年長三角一家有國企背景的中乙俱樂部投入竟然都超過了一億元。

一位中超俱樂部人士的觀點也頗有代表性。他認為,中超俱樂部的經營畢竟不像歐洲職業足球那樣真正市場化,俱樂部資金來源很大部分是投資方賽季前就預算好的,俱樂部的聯賽分紅和其他營收只佔俱樂部賽季收入很小部分。即便聯賽推遲開賽幾個月,對俱樂部的經營影響與俱樂部的投入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觀察】降薪打響中國足球保衛戰


那麼,中國足協高調開啟這次看似沒有太大必要的短期降薪運動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職業俱樂部貧富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一邊是不計成本燒錢的球隊前仆後繼;一邊是足球資本寒冬襲來,中小俱樂部開始出現倒閉潮。經過十年金元足球的野蠻生長,中國職業俱樂部的發展極度失衡,嚴重威脅聯賽的穩定。

為了防止去年上海申鑫俱樂部差點支撐不到聯賽結束的情況再次發生,中國足協正在採取行動,加大了對俱樂部財務狀況的監管。

這種高壓之下,一些中小俱樂部管理者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錢袋子看得更緊了。到截稿為止,一家北方俱樂部今年一月份的工資都還沒發,據說也不是沒有錢,而是在觀望中國足協的減薪政策。

像這樣“技術性”拖欠工資的中小俱樂部並非個案。過去,有的中小俱樂部一年就發兩次工資,年中一次年底一次。今年情況特殊,拖欠工資的理由更多,在聯賽不斷推遲的情況下,中國足協高調啟動降薪,安撫一下中小俱樂部,順便也消除一些惡意欠薪的隱患。

降薪實際意義可能不大

但是,業內人士並不看好這次降薪的效果。因為對外援過度依賴,俱樂部拿高薪外援“開刀”的意願不強。另外,據一位教練告訴記者,他們合同上也沒有諸如因不可抗拒因素可以減薪的條款,即便減薪也是個人和老闆協商,很難一刀切。甚至有教練認為,對於大多數俱樂部來說,聯賽開始前降薪弊大於利,最後會不了了之。

【觀察】降薪打響中國足球保衛戰


不過,即便足協這次高調啟動暫時性的減薪計劃實際意義不大,但是對於業內人士而言,已經感受到了足球投資的一絲寒意。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都認為,過去十年的金元足球已經發展到了盡頭。他們相信投資迴歸理性是大勢所趨。“掙得多,不如掙得長。”一位教練說。

對於中國足協來說,這次降薪只是一次小插曲,目前主戰場還是清理那些被認為有財務危機的俱樂部。

比如,天津天海之所以准入審核遲遲沒有過關,就是中國足協要求該俱樂部投資方要提前將三億元的資金打入俱樂部專用賬戶,確保俱樂部整個賽季能夠正常運行。但是,俱樂部投資方堅持,需要在正式經營開始後,才能完成這筆資金的注入。

其實,除了天津天海,去年降入中甲的北京人和足球俱樂部也陷入了被勸退的境地。因為人和俱樂部投資方戰略調整的緣故,中國足協已經不認為該俱樂部的資金足以完成今年的中甲聯賽。現在,並不排除人和的中甲資格被剝奪的可能。

據說,足協已經做好了一個預案,一旦聯賽下半年才能重新開啟,將暫停中乙俱樂部的增補計劃,縮減參賽隊伍的數量,以現有獲得准入資格的中甲俱樂部完成今年的中甲聯賽。為了湊齊雙數,最多增補一支中乙俱樂部。這樣,中國足協也可以在准入門檻上對俱樂部繼續施行高壓政策。

從全局來看,4月9日中國足協公告的降薪計劃,只不過是打響了中國足球終將要迎來的一場保衛戰。中國足球近期需要保衛的是三級職業聯賽的穩定,確保賽季中途沒有球隊退賽。更長遠的,是要保衛職業聯賽如何安全度過已經到來的資本寒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