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曾印象深刻地记得,几年前,这样一幅图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在一个大学的阶梯教室里,趴着桌子睡觉的学生比比皆是。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甚至有人戏称,上课?不存在的。点名?不存在的。

作业?不存在的。考试?学会划重点就行。

打游戏?要的。

约会?要的。

烧烤啤酒小龙虾?要的。

大学时代,确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而这样的迷失,并不是这一代人才开始有的现象。

记得曾看过这样的部老电影,是1959年上映的《表兄弟》。

这部电影,也不是什么世界级的经典影片。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表弟从外省来到巴黎求学,借宿在了表哥家。这位弟弟是一个乖乖学生,来到繁华的巴黎,让他地未来,充满了期待,并决心,要努力奋斗,留在这繁华的大都市。

而表哥,却是一位终日醉生梦死的情场浪子。在表哥的带领下,原本乖乖的弟弟,也开始沉迷于享乐,但他在沉迷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于是重新专注回学业。

可谁知,表哥在家里举办的一场派对上,弟弟却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表哥的一个情人,同一屋檐下,他经历着爱情与伦理的考验。表哥却在玩闹中,丧命于枪下。

表哥、表弟、女孩,似乎就是大学校园生活的三种状态。

所以,才会有人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我们都知道,考上一所好大学意味着什么。可是,在大学里该如何找到明晰的学问、人生之路?

如果你正巧是一位大学新生的家长,或者,正是一位已身在大学,开始不愿意继续沉迷于“丰富生活”的大学生,不如,一起来看一看,自1987年就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老师——朱青生先生,是如何通过一封封信件,解答自己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如何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的记录。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这些信件一共十九封,汇集成一本被多所高校选作“新生必读”,名为《十九札》的小册子。

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给不同的人回答,会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认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挤入大学门,这就是上大学的意义;

有的人认为,开拓视野,积累今后的人脉,这就是上大学的理由;

还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已。

据网上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

这些高校,无论规模大小,都各自术业有专攻。高校,不仅是一个训练技能的场所,不仅是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更是一个关系到个人今后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科学的保证。

所以,未步入大学之前的学生,才会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在家长协助下,选择、规划出最佳路径——大学所学专业。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在知识最集中的地方,在教授的引导下,通过书籍、实验和实习,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系统了解一门专业,以及,自己如何继续深入了解和把握学习的后续进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选择了专业,却并不是单纯的专业训练,甚至,许多的课程,与专业基本技能并没有太大关系,让学生觉得味同嚼腊,而有些让人会感兴趣,甚至觉得是急需的东西,大学里却不会教,教了也是纸上谈兵。

比如,立志从政的人今后如何团结同事而获得权力,打算从商的人今后如何用有效手腕去应付人性里的阴暗面……等等诸如此类的处世技巧。

殊不知,大学,早在周代就是贵族子弟接受高级教育的场所,其目的在于培养治国君王,而现代的大学,是对追求科学理性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活动的表达及实现的场所,并而职业培训中心或求职中介。

学期短暂,人生漫长,太多的处世技巧,留待毕业后在人生中体验、把握也不迟。

在大学里,为将来的自我发展成为,占有权力和金钱的自觉学者型的成功者打下基础,这才是上大学的意义所在。

在大学里,你会选书么?

从前没有纸,知识都刻在竹简木牍上,一片竹简差不多能写十十多个字,如果一辆马车能装六千片竹简,那么一车也就十二万字,“学富五车”也不过才六十万字,放在今天,也就是一部小说的字数。

只是,那时候的人,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往竹简木牍上记,只选最重要的记。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而今天,是一个信息的载体越来越丰富,学术研究课题越来越广泛,著作越来越多的时代。

为了记住最有用的知识,会读书,就必须首先从学会有技巧地选参考书开始。

一部部厚厚的著作,往往极容易令学子们望而却步,如何快速获取有关专业信息,做出选择?不如试试对这些厚部头进行,20分钟抓取关键信息诊断。

看出版年代——科学论文的前提是在以前一切研究的成果之上作出更新的研究,所以,从出版年代最近的著作读起。

看作者——有的人,非常著名,什么都会,什么都能谈一点,出版的著作能列出一串,所以名气很大;有的人也许根本搜索不到他的个人简介,出版的著作只有寥寥几本,可他却是该学科里重要的研究者,他的这几本著作里的论点,多次被其他作者所引用。学术造诣,孰高孰低,自然心中有数。

看目录——目录就是这本书的主要架构,如果在书里,看不出内容的全部结构,就有理由怀疑,书本内容关联性有多强,可信程度有多高,是通篇引用,还是出现了,无法深入论述的象征性的概念。

看结论——用整整一本书,最终是清晰地表达了结果,还是依旧似是而非地让读者看不明白?

以上几个步骤完成后,基本上可以确定,手中的这本著作,是该全文研读,还是部分研读。

在大学里,你会提问么?

提问谁不会?大家都这么认为。

正常人在读书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多为疑问。

这些疑问,只要通过搜集证据,考查事实,绝大部分,就能得出答案。

孔夫子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意就是学习了而不去深入思考,就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别人仔细再问,你就得尴尬地说,待考证后回答。

能轻易找到答案的提问,算问题么?

当然算,因为它也曾引起了你的思考。

可在做学问的朱老师看来,为什么,谁都会问,没有自我反思,并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论点再次提出质疑,都不能算得上是高质量的提问。

因为真正的“思”,是建立在高的质量的问题之上的。

在学问里,没有任何一个答案,能如同一把利剑般,可以一当全,解答所有疑问。

学会高质量地提问,背后隐藏的精神是“疑”,有疑才有问,疑问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对待学术的基本方法和态度,而且也关系到个人精神的成长与完善。

所谓的“人情练达,直指本性”,就是从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开始。

大学该怎么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诉你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大学四年,其实是一场隐形的加时赛,也是最好的超车弯道。”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功者,这便是为学生写了《十九札》的北大教师——朱青生先生,对所有大学学子的殷切期望。

(完)

( 关注我,与你分享书、画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