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曾印象深刻地記得,幾年前,這樣一幅圖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在一個大學的階梯教室裡,趴著桌子睡覺的學生比比皆是。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甚至有人戲稱,上課?不存在的。點名?不存在的。

作業?不存在的。考試?學會劃重點就行。

打遊戲?要的。

約會?要的。

燒烤啤酒小龍蝦?要的。

大學時代,確實是一個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的時代。而這樣的迷失,並不是這一代人才開始有的現象。

記得曾看過這樣的部老電影,是1959年上映的《表兄弟》。

這部電影,也不是什麼世界級的經典影片。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表弟從外省來到巴黎求學,借宿在了表哥家。這位弟弟是一個乖乖學生,來到繁華的巴黎,讓他地未來,充滿了期待,並決心,要努力奮鬥,留在這繁華的大都市。

而表哥,卻是一位終日醉生夢死的情場浪子。在表哥的帶領下,原本乖乖的弟弟,也開始沉迷於享樂,但他在沉迷一段時間以後,發現這樣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於是重新專注回學業。

可誰知,表哥在家裡舉辦的一場派對上,弟弟卻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表哥的一個情人,同一屋簷下,他經歷著愛情與倫理的考驗。表哥卻在玩鬧中,喪命於槍下。

表哥、表弟、女孩,似乎就是大學校園生活的三種狀態。

所以,才會有人說,“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我們都知道,考上一所好大學意味著什麼。可是,在大學裡該如何找到明晰的學問、人生之路?

如果你正巧是一位大學新生的家長,或者,正是一位已身在大學,開始不願意繼續沉迷於“豐富生活”的大學生,不如,一起來看一看,自1987年就任教於北京大學的老師——朱青生先生,是如何通過一封封信件,解答自己學生,提出的關於學習疑問、如何成為一個趨向完善的個人的記錄。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這些信件一共十九封,彙集成一本被多所高校選作“新生必讀”,名為《十九札》的小冊子。

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給不同的人回答,會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認為,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擠入大學門,這就是上大學的意義;

有的人認為,開拓視野,積累今後的人脈,這就是上大學的理由;

還有的人認為,這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已。

據網上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教育部公佈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

這些高校,無論規模大小,都各自術業有專攻。高校,不僅是一個訓練技能的場所,不僅是傳授人倫準則和社會理想的組織,更是一個關係到個人今後財產和社會地位的科學的保證。

所以,未步入大學之前的學生,才會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需要,在家長協助下,選擇、規劃出最佳路徑——大學所學專業。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在知識最集中的地方,在教授的引導下,通過書籍、實驗和實習,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系統瞭解一門專業,以及,自己如何繼續深入瞭解和把握學習的後續進度,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雖然選擇了專業,卻並不是單純的專業訓練,甚至,許多的課程,與專業基本技能並沒有太大關係,讓學生覺得味同嚼臘,而有些讓人會感興趣,甚至覺得是急需的東西,大學裡卻不會教,教了也是紙上談兵。

比如,立志從政的人今後如何團結同事而獲得權力,打算從商的人今後如何用有效手腕去應付人性裡的陰暗面……等等諸如此類的處世技巧。

殊不知,大學,早在周代就是貴族子弟接受高級教育的場所,其目的在於培養治國君王,而現代的大學,是對追求科學理性這一人類最高價值活動的表達及實現的場所,並而職業培訓中心或求職中介。

學期短暫,人生漫長,太多的處世技巧,留待畢業後在人生中體驗、把握也不遲。

在大學裡,為將來的自我發展成為,佔有權力和金錢的自覺學者型的成功者打下基礎,這才是上大學的意義所在。

在大學裡,你會選書麼?

從前沒有紙,知識都刻在竹簡木牘上,一片竹簡差不多能寫十十多個字,如果一輛馬車能裝六千片竹簡,那麼一車也就十二萬字,“學富五車”也不過才六十萬字,放在今天,也就是一部小說的字數。

只是,那時候的人,並不是什麼內容都往竹簡木牘上記,只選最重要的記。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而今天,是一個信息的載體越來越豐富,學術研究課題越來越廣泛,著作越來越多的時代。

為了記住最有用的知識,會讀書,就必須首先從學會有技巧地選參考書開始。

一部部厚厚的著作,往往極容易令學子們望而卻步,如何快速獲取有關專業信息,做出選擇?不如試試對這些厚部頭進行,20分鐘抓取關鍵信息診斷。

看出版年代——科學論文的前提是在以前一切研究的成果之上作出更新的研究,所以,從出版年代最近的著作讀起。

看作者——有的人,非常著名,什麼都會,什麼都能談一點,出版的著作能列出一串,所以名氣很大;有的人也許根本搜索不到他的個人簡介,出版的著作只有寥寥幾本,可他卻是該學科裡重要的研究者,他的這幾本著作裡的論點,多次被其他作者所引用。學術造詣,孰高孰低,自然心中有數。

看目錄——目錄就是這本書的主要架構,如果在書裡,看不出內容的全部結構,就有理由懷疑,書本內容關聯性有多強,可信程度有多高,是通篇引用,還是出現了,無法深入論述的象徵性的概念。

看結論——用整整一本書,最終是清晰地表達了結果,還是依舊似是而非地讓讀者看不明白?

以上幾個步驟完成後,基本上可以確定,手中的這本著作,是該全文研讀,還是部分研讀。

在大學裡,你會提問麼?

提問誰不會?大家都這麼認為。

正常人在讀書之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多為疑問。

這些疑問,只要通過蒐集證據,考查事實,絕大部分,就能得出答案。

孔夫子說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其意就是學習了而不去深入思考,就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別人仔細再問,你就得尷尬地說,待考證後回答。

能輕易找到答案的提問,算問題麼?

當然算,因為它也曾引起了你的思考。

可在做學問的朱老師看來,為什麼,誰都會問,沒有自我反思,並在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論點再次提出質疑,都不能算得上是高質量的提問。

因為真正的“思”,是建立在高的質量的問題之上的。

在學問裡,沒有任何一個答案,能如同一把利劍般,可以一當全,解答所有疑問。

學會高質量地提問,背後隱藏的精神是“疑”,有疑才有問,疑問的習慣不僅是一種,對待學術的基本方法和態度,而且也關係到個人精神的成長與完善。

所謂的“人情練達,直指本性”,就是從勤于思考,勇於質疑開始。

大學該怎麼上?北大教授用十九封信,告訴你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大學四年,其實是一場隱形的加時賽,也是最好的超車彎道。”

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成為一個完整的成功者,這便是為學生寫了《十九札》的北大教師——朱青生先生,對所有大學學子的殷切期望。

(完)

( 關注我,與你分享書、畫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