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我不會向你們乞求任何恩典,也不抱任何幻想”
——《紅與黑》

在法庭上,於連接受關於槍擊德·雷納夫人的審判時,對陪審團說出了這樣一段吶喊。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於連的影視形象

“等待我的將是死刑:這可以說是公道的。我曾想謀殺一位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敬佩的女子。德·雷納夫人從前待我如同慈母一般。我犯的罪,是不齒於人的,是經過預謀的。所以,判我死刑,可算罪有應得。但是,我的罪即使沒這麼重,我看到在座各位,不會因我年輕而動惻隱之心,仍會殺一儆百,借我來懲戒、來打擊,這個階層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低微,厄於窮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混跡於闊佬們所號稱的上流社會。“這就是我的罪過,諸位,而懲罰也將更加嚴厲,因為事實上,審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類的人。陪審官席上,連一位發家致富的鄉民都沒有,統統都是氣我不過的有產階級……”

於連槍擊德·雷納夫人被捕之後,深愛著他的德·雷納夫人和瑪蒂爾德動用了一切力量去營救他。這時候,只要於連肯稍作妥協,一切或許還可以重新開始。

然而,於連在法庭上的陳詞,並不是為自己脫罪,而是在攻擊統治階級。最後,惱羞成怒的陪審團給他定下了蓄意殺人罪,法庭據此宣判他死刑,於連的人生走向了悲劇的一面。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電影《紅與黑》中的於連

《紅與黑》,可以說就是一部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史:出身小城平民家庭的於連,不甘心一輩子處於社會的底層,娶個女僕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他通過個人不屑地奮鬥,成功躋身於上流社會,並且得到貴族女性的垂青與愛慕,一時人生得意。然而,因為德·雷納夫人的一封信,他的一切努力都化為泡影,最後他還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多年前,年少不經世事的我們在初讀《紅與黑》時,心中多少會對於連這個角色有些五味雜陳的滋味。有人讚揚於連對命運反抗的精神,也有人批評於連為了向上流社會攀爬有些不擇手段。在小說中,這些所有關於於連的褒貶都是實事。

然而我們或許忘了,在解讀任何人物與事蹟的時候,如果想得出更切實際的結論,我們都不應該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的背景

如果以現代的道德觀、價值觀作為基本的判定,許多經典的文學人物都經不起審判。典型人物應該置於典型的時代環境中加以考察,這或許是分析一個人時更妥當的做法。

《紅與黑》的社會歷史背景

《紅與黑》其實有一個副標題,叫“1830年祭祀”。司湯達對此這樣解釋,他說這部小說中所要描寫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帶給法國的社會風氣。

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是法國1814~1830年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先後再任的兩位國王,這表明司湯達的意圖是要在這部作品中反映這個時代的風貌。但是,小說描寫的範圍卻不像這部小說的副標題,僅限於1830年,而是整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社會現實。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搖滾《紅與黑》話劇

《紅與黑》中,紅指軍隊,它象徵著法國大革命的熱血和豐功偉績以及拿破崙的文治武功;黑指的是神職人員穿著黑袍,代表復辟時期猖獗的教會勢力和反動的王朝統治。紅與黑的並治,象徵著這個時期兩種政治信念,兩種社會力量的激烈角力,以及小說主人公於連可能的選擇。

1814年,拿破崙退位,1815年大革命徹底失敗,封建貴族階級重新掌權,國家重新回到封建舊制。但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拿破崙的影響無處不在。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拿破崙

與此同時,資產階級在社會經濟上已經崛起,資本家們不斷通過收買聯姻競選等等方式在攫取著國家的權力。封建貴族和反動教會雖然控制著國家機器,但已經感到危機四伏。他們唯恐再出現一次革命,羅伯斯庇爾、拿破崙式的人物會捲土重來,革了他們的命。

在這種背景下,法國有一批保皇黨人就密謀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之下發動政變,廢除君主立憲制,把法國重新拉回到君主專制的時代,以應對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機。小說中對德拉摩爾侯爵府召開的秘密會議,以及於連作為信使傳遞秘密會議記錄的描寫,都有它的現實的依據,是保皇勢力面臨行動的真實反映。

小說的副標題“1830年紀事”,所抓取的則是1830年“7月革命”兩派政治勢力對決的前夕,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尖峰時刻。

這就是於連個人奮鬥及其性格和命運發展的社會時代背景,也只有在這樣的一個背景當中,我們才能更準確的把握和理解於連這個人物。

於連——一心改變命運的“鳳凰男”

於連出生在法國的外省一個叫維立葉的小城,他的父親是一個鋸木廠場主,還有兩個哥哥。與父親和哥哥們的粗俗不同,於連自幼喜歡讀書,受到退伍老軍醫的照顧,他學會了拉丁文,夢想成為拿破崙一樣的英雄。

於連來自下層社會,自古以來想要改變命運無非兩種途徑:戰爭年代去從軍,和平年代讀書。現在拿破崙已經戰敗,於連縱有一腔從軍的熱血,這一條路也走不通了。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教會的勢力極大,如果能夠在教會當中擔任神職,也算是躋身到上層社會。

於連看到了這一點,他把對拿破崙的崇拜埋在心底努力學習神學。因為天資聰明,學習又用心,於連在謝郎神父和老軍醫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他能把拉丁文聖經背的滾瓜爛熟。

終於,於連經謝郎神父推薦,得到了去市長家做家庭教師的機會,實現了第一次階層躍遷。

在德·雷納市長家,於連擔任家庭教師可謂是盡職盡責。孩子的進步很大,德·雷納夫人十分滿意。於連在與德·雷納夫人的相處中產生感情,二人陷入了愛河。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德·雷納夫人

德·雷納夫人是一個傳統的好妻子、好母親、好女人,她足夠迷人,且富有德行,為人真摯。關於她如何與於連產生愛情,以及兩人愛情的增強,包括這期間的恐懼和猶豫,抑或愛情如何燃燒成激情,這一系列的描寫都相當出色。

然而,就當於連在德雷納夫人的幫助下,擔任了歡迎國王駕臨的儀仗隊員,出盡了風頭之後,他與德·雷納夫人的私情敗露,在小城中無法立足,在謝郎神父的介紹下去了神學院。

在神學院中,於連受盡了教養粗俗之人的排擠,最後被比拉院長介紹到了德拉摩爾侯爵府擔當侯爵的私人秘書。於連因為工作的積極、幹練與勤奮,深受侯爵的賞識,而且還贏得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芳心。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瑪蒂爾德

在與侯爵女兒的私戀曝光後,於連獲得了田產和貴族頭銜,當上了軍官,實現了人生的三級跳。

總結起來,個人的奮鬥,導師的教誨,貴人的提攜是於連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

於連的奮鬥可以說一路坦途,一切如其所願,但悲劇難以避免的發生了。德·雷納夫人的告發信令侯爵取消了於連與女兒的婚約,狂怒之中的於連打傷了德·雷納夫人被判處死刑,飛揚的人生戛然而止。

紅與黑讀到這裡,我們普通讀者都會感到困惑和遺憾。

於連並不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小說一開始於連的性格力量就表現在極強的自我剋制能力上,為什麼於連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

他被捕之後深愛著他的德·雷納夫人和馬蒂爾德動用了一切力量去營救他,只要他稍作妥協,一切或許還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如本文開頭所說,於連在法庭上陳詞時,不是為自己脫罪而是在攻擊統治階級,結果被陪審團給他定了蓄意殺人罪,法庭據此宣判他死刑。

為何於連在法庭審判的最後毅然選擇去赴死?

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還得從於連這個人物的內心中去尋找答案。

導致於連最終走向悲劇命運的是什麼?

其實,於連這個人物,其所有的行為都有它內在的邏輯。

一、決定於連行為的,是他的出身和教育

於連出身於法國的平民家庭,受到了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觀念的薰陶與影響,他信奉自由平等的觀念,追求個人價值與幸福。

於連崇拜拿破崙,是因為拿破崙打破了以門的等級制度為基礎的封建秩序,為他這樣出身的年輕人提供了通過個人的勇氣和才智以獲得財富、地位和聲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機會。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於連

於連的出身和教育使得他對封建等級制度抱有天然的敵視。尤其是在波旁王朝封建復辟的時代,他感覺到理想和信念遭到踐踏,行動遇到阻礙的時候,這種對立情緒就會更加的強烈。這樣的對立情緒,對他的性格和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自尊心上。於連自尊心極強,他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把個人的尊嚴看得高於一切。在於連從父親那裡得知市長要請他當家庭教師,面對這樣一個難得的人生重要機會,於連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它不是我們期待的那種驚喜,而是關心到市長家之後和誰一起吃飯。如果是與僕人一起,那就堅決不去。無論是在德雷納市長家還是在德拉摩爾侯爵府,他時刻都留意別人的一言一行當中有沒有嘲笑他或侵犯他的意思,只要他覺得有。就立刻放棄。
  • 其次,導致於連的征服欲報復性極強。這一點在他的兩次愛情當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例如他第一次主動去握德·雷納夫人的手時,目的並不是因為愛,而是發洩對他對貴族的仇恨。當時他心裡這樣想,他說:“此人想盡了人間富貴,佔有他的妻子的手,這對他豈不是一種諷刺?我一定要這樣做,誰叫他趾高氣揚。”在復辟時代,由此導致的極端行為,無疑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二、於連的悲劇還與他的精神氣質和慾望類型有關。

很多讀者認為於連是一個個人野心家。其實如果仔細推敲一下的話,於連根本就不具備一個野心家的基本素質。

野心家是什麼樣的人?有明確的目標,鋼鐵般的意志,冷靜務實的態度,有縝密的戰略戰術,有極強的執行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些素質於連有嗎?全都沒有。

於連的精神氣質是浪漫的,有成為拿破崙的英雄主義情結。在一個以金錢原則逐漸佔據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這成為他人生遭遇挫折的重要的原因。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於連劇照

還有讀者可能會提出疑問,於連夢寐以求的是二十幾歲就能當上主教、將軍,關心的是他們一年當中有多少收入。他得到貴族頭銜的時候激動萬分,當上軍官以後又欣喜若狂,這難道不是熱衷於追求金錢職位,地位又是什麼呢?

說的不錯,於連是有這些基本的訴求,但是他從來沒有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這些身外之物,也絕不唯利是圖。

於連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呢?是戲劇化的生活,是隨心的感覺。他追求冒險,追求榮譽,渴望貴婦人的青睞,渴望站在舞臺中央的聚光燈下,受萬眾的矚目和歡呼。總之,他渴望像歷史上一切虛構的和真實的英雄一樣。

於連一切的慾望,其實都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質性的。因為在他心中精神慾望的滿足,遠遠比物質慾望的滿足更重要。

於連挺立在峭崖上,仰望晴空:八月驕陽,光照四極。巖下的田野裡,傳出悠長的蟬聲;蟬鳴一停,周圍一片寂靜。腳下方圓八十里的鄉野,盡在望中。雄鷹不時從他頭頂上的絕壁間飛掠而出,在長空悄然盤旋,畫出道道圓圈。於連的眼睛,不由自主跟著鷙鷹轉。穩健而有力的搏擊,令人震懾,他渴慕這種力量,渴慕這種孤高。


——《紅與黑》司湯達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像雄鷹一樣自由翱翔,是每個追求獨立者的渴望

於連渴望自己能像雄鷹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一樣,遺世獨立。這正是於連浪漫的氣質和英雄情結的寫照。小說中,不僅於連把自己當成英雄,兩個愛他的女人對他也是如此期待的。德·雷納夫人堅信於連將來必定成為偉大的人物,成為教皇,成為像法國17世紀顯赫的黎塞留那樣的首相。瑪蒂爾德之所以愛上於連,也是出於對這位少年英雄的崇拜。

於連最後拒絕祈求赦免而選擇死亡,在牢房中,他時刻關心監獄外面的人,怎麼看他,而不是關心怎麼脫罪,這些都是因為他的英雄情結在作怪,是想在大庭廣眾之下,在昔日的人竭盡全力營救他的時候,有什麼比扮演一個勇於犧牲的英雄形象,更能令自己和他人滿足呢?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人的需求,可以分成5個層次。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像階梯一樣依次排列:

  • 第一層是生理需求。包括食物,睡眠,慾望等,它處在最低的層次。
  •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財產,工作職位等等的保障。
  • 第三層是社會需要。包括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像友誼、親情,愛情等。
  • 第四層是認同感的需求。包括被人尊重,包括自信,包括成就感等。
  • 第五個層級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層級的需求。是個人理想抱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個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總體而言,人的需求是從低到高發展的過程,但由於個體的差異,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的人的需求它永遠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有的人則達到了最高的層級。那麼個體生命的質量和高度由此就顯示出差異,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的要義。

那麼,我們以此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於連,我們會發現於連的精神訴求主要是自我實現,也就是最高的層級。

這種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往往是需要物質性的條件滿足作為基礎的,所以他才會去羨慕主教一年有多少收入,多久能當上將軍等。

但是,於連真正重視的是其理想的獲得感,是一種精神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而不是去佔有那些財富和地位本身。

小說中另外兩個人物形象更像是於連性格的鮮明的對比,一個是於連的朋友富凱,從小本買賣做起,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依靠勤勞和聰明最後發家致富;另一位是華勒諾,起初他是維立葉乞丐收容所的所長,靠投機專營行賄受賄,一路飛黃騰達最後做到市場,並獲封男爵。

這兩個人物雖然依靠不同方式獲取的成功,但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他們的需求層次都比較低。因此,於連既鄙視華勒諾,同樣也瞧不起富凱。如果說這兩個人走的是一條庸常的人生之路,那麼於連則是嚮往一場浪漫的英雄之旅。

在波旁王朝復辟的時代,法國恢復了封建統治。但是,經過大革命的洗禮,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已走向資本主義化了,這意味著什麼呢?

資本主義社會意味著等價交換原則,金錢原則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社會日益的庸俗化,就社會的一切都可以用等價來交換,用金錢去收買。從小說的具體描寫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司湯達是何等的蔑視那些卑鄙貪婪之輩,他對現實社會的資本主義化更是保持著清醒的批判態度。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波旁王朝不得人心,法國很快就在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於連對英雄人生的追求,所遭遇的悲劇,是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庸俗現實的抗議,有相當大的正面價值。

於連本質上是一個善良的人,有羞恥之心,有良心,有道德感,這也是為什麼廣大的讀者喜愛這個人物的重要的原因。於連的道德品質也為他入獄、被判死罪之後,心靈上發生鉅變奠定了基礎。於連原本追求的是身外的成果,重視別人怎麼看自己,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英雄形象和姿態。一句話,於連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為別人的評價而活著。

然而,在人生的最後關頭,他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在於正視自己的內心,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活出真性情。他明白了德·雷納夫人才是他的真愛,在深入的瞭解了自己後,於連得到心靈的寧靜。

《紅與黑》:“鳳凰男”的個人奮鬥,因何最終釀成一幕人間悲劇?

圖 | 於連和德·雷納夫人

對人生意義產生新的領悟,標誌著他的心智走向成熟,儘管這種領悟是以死亡作為代價。在獲得這領悟後,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獲得了新的提升,因此,最後可以坦然的面對死亡。

“鳳凰男”的困局

曾幾何時,“鳳凰男”一詞從出現在中國大眾的面前之後,迅速成為一個貼在通過自我奮鬥實現階級躍遷的農村青年身上的標籤。很多讀者將於連解讀為法國的“鳳凰男”,他的一切行為和選擇都是為了實現個人的成功。

中國近些年的家庭倫理影視劇,為了增加矛盾衝突的張力,不顧社會生活的邏輯,利用城鄉差別製造矛盾,絞盡腦汁地貶低鄉村人的文化和生活品位,還用城市女與“鳳凰男”的模式,將從鄉下進城奮鬥的男青年進一步地塑造成傳統、守舊、落後、自私、虛偽的“鳳凰男”形象。

從《紅與黑》小說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出於連身上確實存在著一些卑劣的東西,必須虛偽的內心,以及自私自利的性格。但是,結合到當時法國波旁封建主義王朝復辟的社會背景,於連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的經歷,個人奮鬥與對社會的反抗和妥協相互結合,構成了他複雜又矛盾的人物性格。於連身上除了卑劣,我們還可以看到自卑與自尊、平民意識、尊嚴感與抗爭精神。於連的最後結局也表明了,他內心的純潔天性並未泯滅。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經這樣對司湯達說:“您的罪過是將人心的傷口大白於天下,令人不忍直視。”

梅里美這樣的評價正是想說明我們人性的複雜,司湯達作了一個心理與哲學的深刻的研究,一刀深入了事物的靈魂,將它原本的樣子展示給世人。

簡單粗暴地標籤化,幾乎抹平了“鳳凰男”身上的所有差異,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然而,我們卻忘記了,他們身上的那些標籤,也是散落在我們每個普通人心中的灰塵。

自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洪流滾滾向前,裹挾著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城鄉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成為了一個在這樣的時代中難以迴避的問題。

“鳳凰男”這個詞成為熱點,這說明社會階層在流動,是個好現象。但是一個鳳凰男自己可能會覺得很痛苦,有了“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之類的想法,有的人甚至憎恨父母。但是,如果他好好想想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他家族的歷史,就會知道自己身上這點猥瑣氣質只不過是歷史的產物。

“鳳凰男”成為進城奮鬥的農村青年身上不折不扣、帶著貶義色彩的標籤,之所以深入人心,也不僅僅是個別人的自卑、虛榮、敏感的自尊造成的,更多的成因其實是不平等的消費文化,以及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家庭背景、成長出身、受教育水平等結構性因素對一個人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地位構建產生的影響。

現在社會的經濟條件好了,那些帶有猥瑣氣質的人根本沒必要繼續以之前的視角看問題,認識自己,理解父母,反而可能衝出身份的牢籠,從此不那麼猥瑣。

造成“鳳凰男”困局的根本,其實並不在於一個人的出身,而在於個人的世界觀與人格模式。困境中的人,只有提高自己的精神需求,正視、接納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擺脫歷史的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