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談談《紅與黑》的另一種可能

第一次看《紅與黑》是在20多年前的某天,那時的我尚在青春的萌動期,一事無成,心情灰暗,渾渾噩噩,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些什麼,唯一的自我救贖方式便是閱讀和寫作,當然,與其說這是自我救贖,倒不如說是轉移注意力和找點事做,那個年代,網絡和信息時代才剛露尖尖角,遠不像現在那麼發達。

關於紅與黑的含義,關於於連這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從這本書誕生的那一刻,已經討論了近兩百年,無論是在學校的課堂裡,還是在普通讀者的心目中,至今已說得太多,然而名著之所以能被稱為名著,就是無論你在那個時間段,那個年齡段,都能夠在書架上拿下它,百看不厭的去解讀它,且每次讀完都能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談談《紅與黑》的另一種可能

近期,我就重讀了這部經典,故事內容先簡單敘述下(畢竟也有一部分人沒有看過),主人公於連出身平民,因精通拉丁語而被聘為家庭教師,從此走上奮鬥之路。他狂熱地崇拜拿破崙,但卻無法通過從軍一展抱負,於是隱藏雄心,穿上黑袍成為教士,渴望通過教會之路爬上高位,這其中還夾雜著兩段複雜的愛情故事,但是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愛情上,都體現了主人公的野心和計謀,自尊與自卑、真誠與虛偽、雄心與野心、正直與偽善、妥協與反抗等矛盾特徵一直在於連身上對立存在,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爆發出真實動人的火花……

在通篇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捫心自問,如果我們置身於於連那個時代,而你是於連本人的話,想要有機會取得成功,需要滿足那些條件呢?當時我的腦子裡蹦出來三點:第一,於連需要一筆錢(類似於現在的創業基金或者天使投資),第二,於連要有貴族血統,第三,遇到拿破崙這種戰爭年代。第四,性格。

我們首先看第一點,自打人類有了貨幣交易始,錢這個東西可謂讓人又愛又恨,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調侃地說一句,擱在如今,又有那個人會和錢過意不去呢?故事中的於連出身於小資產階級,為了錢和生存不得不在小城維裡耶爾做市長德·雷納爾的家庭教師,即使這樣,前期的工資都要被他的父親給剋扣一大半,後面成為教士無論是從生存還是政治野心上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如果他是個既有錢,又有報復和野心的青年,恐怕他的格局會拓寬很多,不僅限於拉丁文宗教(何況還是很不全面)這一領域,受到的教育也會多種多樣,甚至去巴黎和全歐洲遊歷,恐怕也不在話下,待這些完成之後,他完全可以靜下心來想我到底要什麼,從而避免書中這樣的悲劇。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談談《紅與黑》的另一種可能

《紅與黑》影視劇中於連形象

第二、第三點我們可以結合起來說,法國大革命之後,無數的權貴階層遭到迫害,資產階級新興而起,但是政治的動盪不安以及國外的干涉,導致資產階級革命的果實遭到反覆的爭奪,政權也遭到反覆的更迭,哪怕連拿破崙這樣的鐵腕人物最後也以悲劇收場,而拿破崙之後代表舊貴族的七月王朝的復辟,則宣告了拿破崙時代的徹底落幕。

於連的故事就發生在七月王朝期間,舊貴族在經歷拿破崙之後又猶如鬼魅般出現重新掌權,而一些類似拿破崙那樣的人物,從一介平民走到政治舞臺上的新貴族也甚囂塵上,當然,他們的地位遠不如拿破崙時代,所以於連如果要走上人生巔峰,務必是要有貴族血統的,這樣他才能躋身於上流社會,才有機會獲得機遇,但舊貴族可能在中世紀就已經逐漸成為了貴族階層,所以只能可惜地說一句於連投胎投錯了地方,可要成為新貴族,除非發生戰爭或者政變,因為當時的侷限,如果想出人頭地,要麼參軍,要麼去出海冒險,發家致富。書中的於連也不止一次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如果自己早生個二十年,放在拿破崙時代,可能現在要麼戰死疆場,青史留名,要麼現在就是一名高級軍官。

最後,於連的性格,雖然他聰明、帥氣,但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百分百是個悲劇,哪怕前三個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多疑、易陷入情網,為了女人死去活來,但歸根結底,於連的悲劇還是在於軟弱,這種軟弱體現在太看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從而忽視了整個的格局,但這種格局的產生,是和他的出身有關聯,畢竟他只是個伐木場商人的兒子,如果於連的性格能夠放眼大局,剋制自己的缺陷,我想成為拿破崙式的人物也是指日可待。

至於愛情,如果於連真的發跡達到了人生巔峰,恐怕瑪蒂爾達和德雷納爾夫人他一個都看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