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宦官可以統兵打仗,為何未能權傾朝野

說起太監,很多人都會蔑視這一個群體,尤其是古人,其一這些人的身體是缺陷的,在古代

“身體之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下,古人對太監的認同度是非常小的;其二是歷史上有很多禍國殃民的太監,像趙高、魚朝恩、王振、魏忠賢、東漢的十常侍等。當然也有一些貢獻非常大的太監,例如鄭和。

宋朝宦官可以統兵打仗,為何未能權傾朝野

宋朝太監

至於太監為什麼能夠掌握國家大權?一是帝皇維護皇權的需要,當皇權受到威脅需要宦官的力量去平衡朝中的其他勢力,這方面明朝的帝皇用得比較多,二是宦官掌握了國家的武裝力量,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就是唐朝末年的宦官集團,他們可以隨意廢立帝皇,皇帝就是一顆棋子,原因就是他們掌握了當時唐朝最精銳的軍隊神策軍。

基本上凡是宦官重權在握的朝代都會陷入宦禍,朝綱混亂,內外憂患。但有一個朝代很例外,那就是宋朝,北宋的宦官權力很大,常常領兵出外打仗或者是監軍,甚至能統領全國政務,地位可至封侯。據《宋史》記載中的北宋43名宦官,帶兵打過仗的有18人。

宋朝宦官可以統兵打仗,為何未能權傾朝野

縱使宋朝宦官權力可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令人意外的是宋朝並沒有出現如唐朝末年宦官當道那樣的情況,宋朝皇帝有何能力控制住了這些宦官呢?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武人的地位很低,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片段再次上演,宋太祖、宋太宗對武人採取了種種限制。首先,武人不再掌握軍權,軍權都掌握在皇帝手裡,同時設立樞密院,都是由文人統領,可以說基本是掛空了武將。

因此武將在外打仗完全受限,文官的權力非常大,相權和皇權之爭幾千年來從沒斷過,武將的地位已經衰落,必然也要其他新興的勢力來平衡,帝皇之術的最高明之處在於平衡各方面勢力,從而讓皇權始終沒有被威脅,一旦這種平衡打破,往往就是國家衰落的開始。宋朝皇帝和大多數帝皇一樣,扶持宦官來平衡文官的勢力

宋朝宦官可以統兵打仗,為何未能權傾朝野

宋朝對宦官的扶持力度在歷代中數一數二的,且貫穿整個北宋王朝,在外打仗的往往不是武將而是宦官,宋朝的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就是由太監王繼恩率兵鎮壓的,宦官李憲、王中正作為統帥與西夏作戰,宋徽宗時期的大宦官童貫更是樞密院知事,負責全國軍政,與方臘的農民軍作過戰。

宋朝宦官雖然權力很大,卻沒有出現把持朝政的情況;第一,是文官集團的強大,宋朝皇帝在賦予宦官的同時,不允許他們與朝中大臣來往,一旦發現宦官與大臣們有勾結,立馬採取措施,不允許他們出現政治基礎,我們知道宋朝的軍權都是掌握在皇帝手裡的,將領們只有在戰時才會有指揮權,太監也不例外,如果宦官們想放手一搏,失敗的幾率非常大。

由於太監們和大臣們不能來往,雙方必定也會產生利益的矛盾,相互制約,這就是帝皇想要的效果,歷史證明太監要想取得實權必須得有文官支持才有可能成功,強如趙高也得靠得到李斯的支持才順利扶胡亥上位,魏忠賢隻手遮天,但和文官集團不和,想要取代明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文人骨子裡看不起宦官,你認為他們會讓支持太監?所以帝皇都喜歡扶持太監製約文官、武將的權力。

宋朝宦官可以統兵打仗,為何未能權傾朝野

第二,宋朝宦官沒有兵權,俗話說:“拳頭硬才好說事。”宋朝太監經常可以外出領兵打仗很是威風,但這些兵權都是臨時賦予的,仗打完了還得收回的,況且隨軍出征的將領、士兵都是臨時抽調組成一支軍隊的,相互之間沒有政治基礎、情感基礎。

這就造成了宋朝的宦官完全沒有機會掌握國家軍隊,沒有軍隊支持,拿什麼謀朝篡位。唐朝的宦禍之所以嚴重,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宦官掌握了唐朝的武裝力量神策軍,他們才有底氣隨意廢立、殺害皇帝。

第三,嚴格控制太監的地位。宋朝太監權力不小,可以廣泛參與政事,但宦官的官位都不高,北宋初年最高的都知、押班也不過六品,宦官最高的官位也就五品。地位上的限制導致了太監很難接觸到機密之事。北宋的宦官人數也不多,最多時候也就250人左右,翻不起什麼大風大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