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近年來,隨著國潮文化的崛起,以手作為主題的影視作品,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一提這些作品,你或許會想到:

  • 《我在故宮修文物》,聚焦了故宮中的文物修復師,他們化腐朽為神奇,令文物煥然一新。
  • 《了不起的匠人》,以平行視角,聚焦亞洲20位匠人的手藝生活,講述暖心的匠人精神。
  • 《非凡匠心》,以探尋國寶文化、明星體驗活動為主線,策動新老兩代匠人的傳承與交融。

在我看來,這些節目的立意深刻,對傳承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他們大多采取紀實視角,用冷靜、剋制的語態,來進行視聽和主旨的表達,令人對文化心生敬畏和仰視,也拉遠了與年輕觀眾的心理距離。

而看了《巧手神探》後,我很意外。節目有趣富有創意,將"誰是臥底"和"大家來找茬"的遊戲環節相結合,令人在嬉笑輕鬆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匠人精神的永葆初心。

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非常想向大家安利這部良心綜藝。希望能通過這篇文章,讓你有去一睹為快的衝動。隔著屏幕,感受匠人們擇一事而終一生的決心和堅守。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01、綜藝內容:一場指尖藝術的博覽會

作為一檔原創手作的節目,總導演趙文海曾透露節目製作的出發點:

"當下,手的功能越來越機械化,每天都在不停地按鍵盤,按上下樓電梯鍵,各種機械化之後,雙手的魅力是不是消失了?這是我們想通過節目,倒回去思考的問題"。


正如導演所說,在快節奏的時代裡,科技與機械取代了大部分手工活。人們的雙手,彷彿除了在鍵盤和手機屏幕上來回敲打與滑動,已漸漸喪失了其他功能。可總有一些人,堅持著自己的態度,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日漸衰弱的手作藝術。

① 聚焦小眾民間工藝,展現手工創造之魂

不同於以往大家熟知的手工藝,例如做衣服,做麵點,繡花編織等,節目為了製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從民間中搜羅了不少的小眾藝術家,展現他們獨特的手藝。

作為開篇之秀,節目第一期就介紹了蠟像藝術、微縮藝術、以及分子料理藝術。真假難辨的蠟像,長1.8釐米卻可以彈奏出音響的微縮小提琴,以及運用科技做出的綠色番茄蛋花湯,一件件都頗為驚豔,前所未聞。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雪蓉老師創作的,令人難辨真假,細思極恐的蠟像。

身為蠟像藝術家的周雪蓉老師,從業至今已經雕塑了超過600尊的蠟像。與我們在杜莎夫人蠟像館看到的明星蠟像不同,周雪蓉老師的蠟像,全都是以生活中的素人為創作原型,只為展現生活中人民最平凡的樣子。

正是在極致寫實的風格之下,蠟像的皮膚、血管、肌理,都處理得精妙逼真,真假難辨。節目中,明星們在一尊攝影師的蠟像前敗下陣來,未成功識別。在結果揭曉的那一刻,眾人驚呼難以置信。蠟像額頭上細細地一層汗,油脂的反光,根根分明的毛髮,臉上的痘印和細小疤痕,簡直與真人無異,看了讓人毛骨悚然。

在我看來,節目通過選取民間小眾的手工藝,是為了喚醒中國手工藝的創作熱情。在機械包圍生活的今天,不少人們已經習慣了科技帶來的高效,而忽略了人們雙手擁有的無限創造力。時代在進步,一批批工藝卻逐漸在消失,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而《巧手神探》的誕生,無疑給了許多手藝人一個展現的機會,對於宣揚中國的手工藝創作,具有巨大的推動力。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② 以器載道,以物傳情,每件手作都是有溫度的

中國素來有意象之物的表達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看到一個物件就會聯想到一件事,一個人。這種人們器物的特殊情感,就使物品有了溫度,兼具文化美感和內涵。

同樣對於手作而言,每一件工藝品,都凝結了手作人的諸多心血。且不論前期複雜的構思,製作時耗費的時間,光是手作人制作的初衷,就令人動容。

節目中,蠟像大師周雪蓉坦言,她做的第一尊蠟像,就是她的外婆。外婆從小將她帶大,深厚的祖孫情,驅使周雪蓉將外婆的面部神態,慈祥儀容,留在蠟像上,以此追憶曾經的溫暖時光。

而微雕大師黃跟寶,則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一筆一刀的雕刻,留在小小的微雕作品之上。袖珍的四屜架基案書桌,展現先輩傳統的居家風采。毫芒寫春秋,案上生雲煙,中國的文化,通過案桌傳遞,這便是這件微雕背後的故事。

黃老師驚豔的指尖藝術,還不僅僅是這些。在一粒大米上雕刻出97個漢字,創下吉尼斯紀錄。耗時數月將鉅著清明上河圖,按比例繪製於筷子那麼長的木板上,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這驚為天人的指尖藝術背後,只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他的一腔熱愛,都轉化成了手上的斑駁印記,以及肉眼可見的厚厚老繭。

看了這些以後,我更多的是一份羞愧和感動。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是這些大師們傾盡數月的時間去製作和打磨。在這樣一個浮躁的世界裡,他們耐住寂寞,忍受孤獨和枯燥,秉持著恆心跟毅力,將熱愛和精力融入一件件手工藝品之中。物品本無情,但他們用真實的愛與煙火,通過器物,傳遞著文化與情感。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02、綜藝模式:一場巧手與明星攻防的心理戰

除了綜藝內容的吸睛以外,《巧手神探》有趣的綜藝模式,也是趣味十足。不同於以往通過故事揭示匠人精神的編排佈局,節目中融入的懸疑、快穿等遊戲元素,將"誰是臥底"和"大家來找茬"的有機結合,無疑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戲劇性,調動了觀眾的視覺感官。

① 以甄別手作為主線,以干擾辨別為副線,複雜的雙線情節,增強節目可視性

節目中,手工匠人與娛樂明星形成了攻防的對戰模式。明星需要通過特定的環節,甄別出大師們的藝術作品,作為守擂成功。但為了增加難度,每場甄別中會有一名明星臥底加以干擾。在這種真真假假的爭鬥中,對甄別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從側面體現匠人們精湛的手工技藝。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場"鑑寶大賽",無疑是鑑別黃跟寶老師的微縮作品。在節目中,譚卓憑藉其犀利的洞察力,根據美人塌床榻複雜的編制程度,推斷作為微縮作品更有意義。眼看就要猜中,臥底周震南以其天真的理由,認為博古架看起來就很小件,成功岔開其他幾位神探的注意力,引導甄別的失敗,成功為黃老師守擂成功助力。

此外,節目組還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對於明暗雙線製造的懸疑情節,見好就收。畢竟作為解壓的綜藝,雖然猜臥底可以引起觀眾的興趣,但若一直著重懸疑情節,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以,節目組在拋磚引玉後,來了一個"神轉折",在三分鐘後就揭秘了答案,告訴了觀眾誰才是真正的臥底。這樣,觀眾就站在一個趣味的"窺探視角"上,看著明星們打著心理戰,上演"無間道"的戲份,覺得輕鬆有趣。

在我看來,這是《巧手神探》創新的底色。有別於以往嚴肅的紀實方式,將年輕人喜愛的遊戲推理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這就避免營造"傳統手作"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形象,反而在趣味和輕鬆的氛圍中,潛移默化讓觀眾瞭解了手作背後的故事與博大精神的文化,以及可貴的匠人精神。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② 蒙太奇和喜劇效果的疊加,張弛有度,引人入勝

《巧手神探》中每展現一位匠人的手工作品,都會搭建特定的場景,在契合主題的同時,滿足觀眾的獵奇心。但若只是平鋪直敘展現故事背景,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

考慮到這一點,節目組在結構上採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在現實的播放順序下,插入了臥底與巧手事先佈置場景的畫面,製造陷阱來誤導之後神探們在甄別中的判斷,可謂鬥智鬥勇,"機關算盡"。

例如在甄別魔術道具環節中,鏡頭畫面切換到灰暗的色調。只見臥底譚卓藉口上廁所,跑到巧手那支招,讓他點燃魔術中的火柴,以混淆視聽。此時,畫面再度切換到實際甄別的場景,果不其然,大家被成功誤導,只注意了火柴而忽略了隱藏的魔術道具。

除此之外,節目組也注重張弛有度的視覺體驗,在緊張的甄別環節中增加著喜劇元素。"回憶蠟像館"環節中,每個明星要對著12個靜止不動的人,表現才藝,通過逗笑對方的方式甄別出真正的蠟像。只見周震南的一句"塞班",海濤模仿《驚雷》開唱,令人爆笑。

在我看來,無論採用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將"回憶片段"與"現實"畫面的無縫交織,還是讓神探們通過"喜劇"方式完成任務,節目組都是為了調動觀眾們的視覺體驗。在刺激又有趣,緊張又戲劇化的同時,製造節目的高潮時刻,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同時,將匠人們完美的手藝得以極致地呈現。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03、綜藝價值:一檔以技藝傳承中國文化的原創綜藝

節目播出以後,不僅取得了可喜的收視,更引得來自磚雕、剪紙、燙蠟等等領域的非遺傳人齊齊發博為節目打call,慶幸節目讓中國的手藝人擁有了展示的舞臺。其實不止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於培養年輕一代以及塑造中國的形象,亦有不可小覷的力量。

① 重塑國潮經典,傳承匠人匠心,對年輕人有著很好的啟迪

長期以來,我們都被困在由機械主宰、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們雖然常聽說"匠人精神",卻並未深入瞭解匠人背後的故事。《巧手神探》通過將陽春白雪的"傳統手作"文化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遊戲推理進行了巧妙地結合,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在年輕觀眾的腦海中,烙下了中國手藝的印記。

幾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心在一藝,其藝必工的匠人們,其身上的匠心精神和超越寂寞的堅忍精神,正是當下浮躁的我們應該認真好好學習的。將自己熱愛的事物鑽研到極致,滿懷熱忱與不受外界影響的定力,誰說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呢?

從手藝中窺見生活的意趣,感受有溫度的指尖藝術。在這樣一個快節奏、消費娛樂的時代,讓我們能夠慢下來,聽一聽,看一看,擇一事而終一生,或許是這檔節目,傳遞給我們的重要價值之一。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② 以手作之名,塑造中國形象,展現更加立體的中國

近年來,國潮文化的崛起,我們很欣喜地看見,中國地文化輸出,在世界上越來越有影響力。無論是李子柒呈現的田園生活,阿木爺爺的魯班凳,都讓外國的網民,嘖嘖稱奇。

但中華民族底蘊深厚,幅員遼闊。我們有大漠戈壁的雄渾,也有小橋流水的恬靜。我們有國際都市的華燈初上,也有寧謐鄉間的鬱鬱蔥蔥。我們有晴川歷歷,也有芳草萋萋。這樣一個偌大的中國,單靠小眾人的力量,是無法展示中國的多面性的。

而《巧手神探》的橫空出世,為世界瞭解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將這些"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手工藝,被更多人所熟知。畢竟,這些歷經時間淬鍊,飽含匠人熱情的手工藝,就是中國最珍貴的精神內核,不就是對外訴說中國故事最好的代表之作麼?

在我看來,時代在變,但傳承不變。中國各個領域的手工藝人們,在中國文化的畫卷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將平凡尋常變成了驚豔滿堂,彰顯著中國的思想和溫度。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告訴世界,我所傳承的,就是中國最璀璨的文化。

《巧手神探》:以手工之名致敬藝術匠心,以手工製作傳承藝術經典

04、結語

《巧手神探》,是一場指尖藝術的博覽會,也是一場巧手與明星攻防的心理戰,更是一檔以技藝傳承中國文化的原創綜藝。這個觀看過程過程中,我們為手作以假亂真的形態所驚歎,也為手作背後的匠人精神所動容。

因此,《巧手神探》獨特的內容,另闢蹊徑的模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內涵,都讓我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良苦用心,是一部誠意之作。

聽說本季節目組一共挖掘了30餘位手作藝人的匠心故事,我對後續的手藝,也是滿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