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汶祥刺馬

張汶祥刺馬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早上10:30左右,馬新貽自校閱場觀清軍射箭訓練閱兵返回督衙時有人攔路喊冤,刺客張汶祥趁隙以匕首刺殺,延至隔日不治身亡。張汶祥事後供稱,痛下辣手主因是馬“不仁不義”,張汶祥但閃爍其詞,實情則未供出。

案發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子丁慧衡於秦淮河畔為煙花女子與馬之幕僚官爭風吃醋起衝突,被馬令逮捕丁兒,丁是湘軍系統;一說馬就任是奉慈禧太后令密查湘軍掠奪多少太平軍財寶。

魁玉審理刺馬案月餘,毫無進展,九月一日,張之萬赴江寧與魁玉會審,馬新貽手下袁保慶等人要求嚴刑問訊,張之萬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 而瘐死,誰負其咎”拒之,最後仍無結果,張之萬同魁玉上奏說:“兇犯張汶詳曾從發捻,復通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剿辦南田海盜,戮伊夥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曾於馬新貽閱邊至寧波時,攔輿呈控,未準審理,該犯心懷忿恨。適在逃海盜龍啟雲等復指使,張汶詳為同夥報仇,即為自己洩恨,張汶詳被激允許。……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隨從混進督署,突出行兇,再三質訊,矢口不移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朝廷動怒,再派刑部尚書鄭敦謹與曾國藩親至兩江總督府查案,慈禧太后曾問曾國藩:“此案豈不甚怪?”曾國藩答:“的確怪。”慈禧太后促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並速至南京查案,曾以病延遲數月未行;第二次慈禧太后再問起,曾才赴任。抵達江寧後,曾國藩不著急審案,每日翻看《閱微草堂筆記》,鄭敦謹抵江寧後,曾才開始調閱案卷,鄧之誠《骨董三記》說:“國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

鄭敦謹連審14天,仍查不出實情,只好和曾國藩聯名上奏:“此案張之萬等審訊的結果是實!”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二十六日,朝廷下旨,將刺客張汶祥凌遲處死。鄭敦謹感嘆官場黑暗,索性辭官回家。未及一年,曾國藩病逝於前身是太平天國洪秀全天王府的總督府內,遂為懸案。

“刺馬案”的幾大版本

第1 種版本

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祥為友復仇

馬新貽“漁色負友”之說主要流傳於文藝作品之中。在可查閱的資料中,“刺馬案”最早見於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據專家介紹,使“刺馬案”流傳最廣的是張相文在《南園叢稿》中刊出的《張汶祥傳》。 該文製造了一個拳頭、枕頭一應俱全的桃色緋聞,塑造了一個俠肝義膽,為友復仇的刺客張汶祥的形象。由於真實歷史中案發以後,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被剖心,其子也被閹割,下場極其慘烈,故而該文刊發後,社會輿論都一邊倒地傾向於同情張汶祥。

第2種版本

得罪丁日昌招致殺身之禍

記者在民國筆記《凌霄一士隨筆》中發現,馬新貽之死可能緣於與督撫不和。當時的江蘇巡撫是丁日昌(晚清洋務運動中堅)。

該文介紹,1870年的那場閱射,按照慣例總督和巡撫都要參加,但丁日昌當時卻並不在場。就在前一年,丁日昌之子由於狎妓鬥毆鬧出人命,落在了新上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手中。最後,強硬的馬新貽因丁子拒不歸案而奏請交朝廷議處。馬、丁二人就此結梁,當在情理之中。

馬新貽被刺後,太常寺少卿王家璧還特意上奏直接指出總督馬新貽被刺與江蘇巡撫丁日昌有關。而丁日昌迅速上奏請求朝廷敦促已經被任命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到任。丁日昌曾是曾國藩的幕僚和親信,屬於湘軍集團的人物。曾國藩到任,局勢頓時有利於丁日昌。故而,更給“督撫不和”說增添了層層疑霧。

第3 種版本

馬新貽力剿海盜張汶祥為友出頭

這個版本來自當時審案官員上奏的案犯供詞,但破綻很多,經不起推敲。

1870年12月漕運總督張之萬、江寧將軍魁玉在一個奏摺中表示,兇犯張汶祥,以前參加過太平軍,後又同海盜相通。馬新貽在任浙江巡撫時,曾經力剿海盜。張汶祥的同夥多被馬新貽所殺。而張汶祥的妻子羅氏曾被別人誘拐。在馬新貽巡遊至寧波時,張曾經將奪妻之仇攔轎控訴,但當時馬並未受理。因此張汶祥懷恨在心,既要為同夥復仇,又要為自己洩憤,因此便有刺馬一案。

第4種版本

湘軍集團密謀刺殺馬新貽

前三種版本雖然流傳時間很長,但都各有破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刺馬案”研究的高尚舉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鄭重提出了他的觀點,即馬新貽死於政治陰謀,兇手來自湘軍集團,因為“刺馬案”發生前後有數個疑點耐人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