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凶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三)滅門遺案

在上一篇中,我們分析了袁紹被酸棗會盟上的諸侯們“遙推”為盟主,以及因為這件事而導致洛陽城袁氏家族被董卓滅門的事實經過。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董卓聞紹起山東,乃誅紹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師者,盡滅之。

據《獻帝春秋》記載,當時董卓讓司隸校尉宣璠抓捕了袁氏家族滿門五十餘口,無論男女老幼盡皆下獄殺死,甚至連嬰兒都不放過。可以說是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雖然洛陽城袁氏家族被董卓滅門的直接原因,是袁紹和袁術以盟主和首領的身份出現在了討董名單之中,用李賢的話說“卓以山東兵起,依紹、術為主,故誅其親屬”。但是,我們就這麼簡單的把洛陽城袁氏家族被滅門的罪名扣在袁紹和袁術的頭上,似乎過於草率,甚至是有些冤枉。

畢竟袁紹和袁術當時誰都沒有正式的表過態要加入酸棗會盟。我甚至可以斷定,當時在袁紹和袁術的心中並沒有要討伐董卓的意圖。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不可能,另一個是沒必要。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首先說袁紹和袁術不可能主動參與討伐董卓的關東義軍聯盟。這一點是因為如果他們這樣做,很明顯會導致洛陽城中袁氏家族遭受到滅門被殺危險。袁紹和袁術再怎麼愚蠢也不可能會預見不到這種結果。其次是袁紹和袁術沒必要參與討伐董卓。這是因為在董卓執政的初期雖然與袁氏家族在廢帝另立的立場上有過分歧,但是在後來雙方卻保持著非常友好的合作狀態。袁隗甚至還是協助董卓廢帝另立的重要人物。董卓也以此對袁氏家族給予了充分的厚待。這一點可以從袁術被授予後將軍的職務和袁紹被封為渤海太守的事件上看出。

所以袁紹和袁術主動參與討伐董卓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他們加入到關東義軍聯盟之中完全是在不知情的被動情況之下,甚至可能是酸棗會盟的諸侯們先斬後奏的一種行為。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酸棗會盟上的這些諸侯們才是對袁氏家族滿門被殺負有責任的罪魁禍首。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是誰在酸棗會盟的現場力推袁紹為盟主,併力主袁術加入聯盟,誰就是害得洛陽城袁氏家族滿門被殺的真正元兇。

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這個人,但是我們可不可以通過某些線索將這個人找出來呢?

要想解答這些問題,當然還是要到《三國志》中去尋找線索。

陳壽這個人心思縝密,這是讓我佩服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總是把一些被迫不能說出口的歷史真相隱藏在字裡行間,卻給我們後世讀者留下可以去抽絲剝繭的啟示性線索。他就好像是一個可以看透一切的智者,靜靜的默示著,等待著我們去發掘真相。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提出推袁紹為盟主的這個人和拽袁術進聯盟群的人,應該是同一個人。這個人應該具備四個特點,第一個是他必須在酸棗會盟的現場;第二個是他有一定的話語權;第三個是他不具備競爭盟主的條件,這一點是從人性自私的角度來看的,一個人只有在自己不可得的情況下,才會將利益拱手於人;第四個就是他與袁紹和袁術有過一定的交集,並保有較好的關係。

有了這四個條件,我們就可以用排除法來進行篩選了。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在酸棗會盟現場的重要人物一共有六個,分別是: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以及功曹臧洪。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這六個人都符合第一和第二個特徵,那麼問題的焦點也就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個特徵上面。在這些人中,劉岱是漢室宗親,肯定具備當盟主的可能性;橋瑁是橋玄的族子,也是公族子弟,又是後來詐寫“三公移書,傳驛州郡”的人,所以他同樣具備當盟主的資質;孔伷這個人史書記載很少,《英雄記》認為他是個“清談高論,噓枯吹生”的人,看來就是個喜歡吹牛皮的,但他是兗州陳留本地人,又是個刺史,也不能排除他有當盟主的競爭力;張邈就更具有盟主優勢了,他是漢末黨人“八廚”之一,聞名天下,現下又是陳留太守,酸棗會盟的主會場酸棗縣又是在陳留郡的治下,所以他可算是東道主,出來競爭一下盟主也是有可能的。那麼剩下的張超和臧洪就是不具備競爭盟主條件的人了。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在這兩個人中,張超是張邈的弟弟。由於張邈曾經與袁紹結成“奔走之友”,兩個人的關係可以認定為是發小。臧洪雖然後來陰差陽錯下與袁紹有過交往,還被袁紹重用為青州刺史,但是在酸棗會盟之前,他們之間應該並不熟識。

這樣看來似乎張超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做為弟弟的張超,是不是應該站在支持哥哥張邈的角度上來處理這個問題呢!所以張超雖然可能性最大,但仍然不可能是他。

那麼在史書記載中,與袁紹關係交好的張邈呢?張邈的立場有沒有可能是支持袁紹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張邈並不可能支持袁紹。姑且不論他是否有競爭盟主的野心,單從他後來始終針對袁紹這個盟主進行“找茬兒”“挑事兒”的行為上來看,張邈是不太可能支持袁紹的。況且後來袁紹還因為此事示意曹操殺掉張邈。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我們的分析到這裡為止,似乎陷入到了僵局。在酸棗會盟現場的這些諸侯好像都不具備支持袁紹的可能性。這就像是歷史迷宮裡的一堵牆,讓我們陷入到了一個死衚衕。

既然已經到了死衚衕,就說明我們尋找答案的方向是錯誤的。回頭是唯一的出路。

正常的邏輯下,袁紹之所以被推選為盟主,一定會有人率先提出,提出這個建議的人一定要是在酸棗會盟現場的人。但是現在來看,酸棗會盟現場的六個人都被排除掉了,難道在酸棗會盟的現場還有其他的重要人物的存在嗎?還有其他的我們沒有關注到的人嗎?

當我想到這裡的時候,突然察覺到《三國志臧洪傳》的記載中,一直被我所忽視掉的一個字眼。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在臧洪以代理盟主的身份登壇歃血為盟,所宣讀的誓詞中,在參與會盟諸侯的名單後面有一個“”字。原文是這樣:

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這個字,在我們生活中的文本使用習慣上,一般是等待、等候或者等級的意思,同時“等”還是含有“列舉未盡”的省略性用語。

這段記載中的“”字,很明顯就是“列舉未盡”的含義。也就是說參與酸棗會盟的並不只是這六個人,還有其他的人被“”字所省略掉了。那麼這個被省略掉的人又會是誰呢?他是否就是力推袁紹為盟主,力拽袁術進聯盟群的人呢?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出現在《三國志袁紹傳》中的一個奇怪現象,卻讓我對這個人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這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三國志袁紹傳》中,對於洛陽城袁氏家族滿門被殺的記載竟然出現了時間上的錯誤。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段記載:“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這段記載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這段記載所出現的位置。他被陳壽安插在了董卓西入關中,袁紹還軍延津,乃至袁紹利用狡詐威逼的手段奪取韓馥冀州牧位置的後面。也就是說按照《三國志袁紹傳》中的這種記載方式,很容易會讓讀者們產生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是在其遷都長安之後,而袁隗袁基以及袁氏家族滿門五十餘口都是死在了長安城中。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的講到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是發生在董卓身在洛陽的時候,所以我才將這場袁氏家族的滅門慘案稱之為洛陽城滅門慘案。可實際上,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的地點在歷史上是一度出現過分歧的。除了《三國志袁紹傳》中的這段記載,在《後漢書獻帝紀》中也有過相應的記載,原文是這樣:“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己酉,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戊午,董卓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夷其族。”

也就是說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是在初平元年的三月份,這時候董卓已經遷都長安。後來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支持了這種觀點。

但是我認為,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絕對不會是在長安城,而應該是在洛陽城的時候,而且最遲不會超過初平元年的二月末。我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後漢書袁紹傳》本身。在《後漢書袁紹傳》中,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的記載緊跟在關東義軍聯盟的討董名單之後,可以判定討董名單發佈之後,董卓在一怒之下殺了袁氏家族滿門的事實。

第二個理由是《三國志孫堅傳》。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在關東義軍聯盟討伐董卓期間,孫堅奉袁術的命令攻打洛陽,孫堅的部隊也是當時與董卓交鋒次數最多的部隊。在孫堅與董卓的部隊作戰的過程中,袁術曾經由於聽信讒言,害怕孫堅會趁勢崛起而“不運軍糧”給孫堅。於是孫堅就連夜從陽人前線趕往魯陽去見袁術。孫堅對袁術說道:“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這裡的“”讀作仇音,其含義也是仇的意思,“私讎”就是私仇的另一種寫法。孫堅的話整體意思就是在說自己之所以奮不顧身的和董卓作戰,一個是為國出力,另一個就是為袁術報家門之仇。

個人觀點認為,孫堅所謂的袁術“家門之私讎”,指的應該就是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這件事。而當時的董卓身在洛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在這件事之後董卓還派遣屬下李傕等人來向孫堅求和,結果在被孫堅拒絕之後才被迫遷都長安,而董卓自己則留在洛陽盜掘皇陵。後來還和孫堅在皇陵間展開過正面的對戰。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也就是說,袁術派遣孫堅攻打洛陽和董卓的初衷,就是為了報家門被屠戮之仇。這樣一來也就可以清楚的證明董卓是在洛陽城裡殺死了袁氏家族滿門。否則的話袁術和孫堅還談什麼報家門之仇呢!

所以《三國志袁紹傳》中把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的事情安插在董卓“會卓西入關”之後的事件上純粹是屬於錯誤的記載。

這件事其實非常的奇怪。正常情況下董卓屠滅袁氏家族滿門這件事,在當時應該算是轟動天下的大事,屬於盡人皆知的事情。可偏偏就是這樣一件本應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竟然出現了時間上的分歧。更為奇葩的是,後世的主流觀點竟然還保持了董卓在長安城殺袁氏家族滿門的記載。這不得不說是受到《三國志》的這種錯誤記載的影響所致。

那麼,陳壽《三國志》中的這種錯誤記載是如何出現的呢?陳壽的依據又會是什麼呢?

關於這個問題似乎只有陳壽自己才能夠給出解釋。所以我們也只能去進行猜測。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個人觀點認為,由於陳壽在蜀漢時期擔任過東觀秘書郎,在西晉時期先後擔任過著作郎和治書待御史。這些都是參與政府檔案圖書典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官職,所以他是有能力接觸到政府最權威的歷史資料的。而這些資料都將是他創作《三國志》的重要依據。而在涉及到《三國志魏書》部分的時候,陳壽一定是依據了曹魏官方修訂的史書《魏書》來編輯整理的。所以《三國志魏書袁紹傳》中的這種記載應該是來源於曹魏官修史書《魏書》中的直接記載。

也就是說,陳壽只是在不能做出判斷的情況下,照搬了曹魏官史《魏書》中的原文記載,而不是他記載上發生了錯誤。

那麼,曹魏官史《魏書》為什麼不惜冒著篡改歷史的罵名風險,強行的將董卓殺袁氏家族滿門的事件放在董卓西入關中之後呢?這樣做有什麼深意嗎?在正常的邏輯下,曹魏政府這樣做一定是要對自己更為有利的,而這種有利的初衷又會是什麼呢?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這些問題,只能說是一段遺案,我們現在還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是出現在“會卓西入關”之後的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卻引起了我的注意,或許可以作為參考性的答案。這就是“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

所謂的延津,其實就是酸棗的另一個稱呼。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說,董卓西入關中之後,袁紹撤軍返回到了酸棗。在感覺上,這段話就好像是在傳達袁紹曾經來到過酸棗,並在這裡起兵攻打董卓,又在董卓西入關中之後,袁紹返回了酸棗。這樣一來就從字面上造成了袁紹參加過酸棗會盟的假象,並且董卓也是在這之後,由於袁紹討伐過自己的原因,而殺了袁氏家族滿門。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也就是說,脫胎於曹魏官史《魏書》的《三國志魏書袁紹傳》中的這種記載,想要向世人昭示的是造成袁氏家族滅門慘案的直接原因,乃是由於袁紹參加了酸棗會盟,是袁紹自願自發的行為,與別人沒有任何“半毛錢”的關係。

這其實可以非常清楚的傳遞出曹魏官史不惜篡改歷史的做法,是在為酸棗會盟上的諸侯們進行辯護的事實。

為什麼?曹魏政府為什麼要為酸棗會盟上的諸侯們進行辯護呢?莫非曹魏政府與酸棗會盟有什麼關係嗎?難道曹魏政府中有什麼重要的人物曾經出現在酸棗會盟的現場,才使得他們不惜篡改歷史來為其辯護嗎?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當我帶著這些疑問,再次檢索《三國志》的時候,終於在曹操的傳記中發現了重要的線索。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中平六年就是公元189年,是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軍聯盟即將討伐董卓的前一年,而“冬十二月”應該正是酸棗會盟的時間點。也就是說曹操當時不但身在陳留郡,還在孝廉衛茲的資助下“散家財,合義兵”,在己吾縣正式起兵。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曹操的這種“始起兵於己吾”的行為,應該並不是要去直接討伐董卓,以他當時的兵力還不足以與董卓抗衡,這是他必須會有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始起兵於己吾”的行為,應該是要起兵前往酸棗參加酸棗會盟。

也就是說曹操曾經是參加過酸棗會盟的人,出現在《三國志臧洪傳》中的“”字應該就是在指代或者包括曹操。而《魏書》不惜篡改歷史為其辯護的行為,正是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所要掩蓋的或許就是曹操在會盟現場曾經起到過的關鍵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從曹操後來成為袁紹附屬地位的舉動中猜測出來,在當時他應該是極力支持過袁紹的重要人物。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1日。

袁氏家族洛陽城滅門慘案的真兇推理,一段被蓄意篡改的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