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四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萬平方公里

“十三五”以來,四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萬平方公里

旺蒼縣嘉川鎮五紅村 (省水利廳供圖)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邵明亮)4月6日,儘管是清明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廣元市旺蒼縣嘉川鎮五紅村裡的農家樂依然吸引了不少遊客。站在村裡的一處山頭遠眺,春日的新綠漫向遠方,跟白牆青瓦的農房交相輝映。

若把時間軸拉長,你會看到另一個五紅村:因水土流失嚴重,全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17%……2016年我省劃定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總面積9.65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20%。

山巒起伏依舊,而今五紅村面貌已然天翻地覆。鉅變背後,是我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的鮮活註腳。

用“綠色”趕走貧窮

受益的地方越來越多

“遇到下雨,山上下來的都是泥湯湯,半米高的玉米苗一下就衝跑了。”回憶起過往,五紅村村支書張立俊止不住地搖頭。

原來,旺蒼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120.6平方公里,全縣37.5%屬於重度流失區,被納入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並被列入2013—2017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縣。而五紅村正好處於水土流失的核心區域,全村所有的土地均為坡耕地,土層瘠薄。

隨著水土流失掉的,不僅是生態,還有金錢。

旺蒼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水土流失,五紅村的耕地多數被荒廢。“好一點的時候,一畝地能產苞谷五六百斤,差一點的時候,種子、化肥錢都不夠。”

貧窮與生態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

“用綠色趕走貧窮!”五紅村人開始了對水土流失的絕地反擊——幾年前,村裡男女老少齊上陣,搬運石材、修建水渠、背土上山,讓當地山坡上的土層厚度普遍恢復到了20釐米以上。

現在的五紅村,走進果樹林,一道道排水溝、擋土牆、生產路和一口口蓄水池、沉沙凼進入視線。這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果樹本身,都是推動五紅村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

改變的不只是五紅村。

昭覺縣三河村通過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帶動花椒和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資中縣、納溪區等縣區藉助水土保持工程,發展適生產業助農增收……如今,通過統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建設,受益的地方越來越多。

據瞭解,“十三五”以來,在水利、林業、農業、國土等各系統共同努力下,我省已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預計到“十三五”收官之時,治理面積將超過一個綿陽市的轄區面積(2.0萬平方公里)。

強監管守住成果

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現狀及變化

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頑疾”,治理成效來自於久久為功,還有不斷髮展的新科技。

“綜合採用天地一體化、互聯網+、大數據等監管方式,實現水土保持檢查全覆蓋,全面落實建設單位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已在重大生產建設項目過程管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和縣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等領域,開展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

如今,技術人員可以遠程研判水土流失趨勢,正是藉助了“天地一體化”系統的“千里眼”——無人機、高分辨率衛星。

去年,我省首次採用信息化遙感手段對全省183個縣進行了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消長分析評價,全面掌握了全省水土流失現狀及變化情況。

“我們採用無人機和移動終端,對生產建設項目和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進行監管,50個縣實施了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試點,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 ‘圖斑精細化’工作任務。”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利用先進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水保工作水平,背後是四川在強監管方面的決心和努力。

目前,全省20個監測站點全面恢復正常運行,已落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專項經費和長效機制,監測能力取得了有效提升。

“我省生態自我修復能力依然相對較弱。只有保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在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看來,四川的水土流失治理遠未到可以鬆口氣、歇歇腳的時候。

原因在於,我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佔幅員面積近四分之一,按目前年均4700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還要24年才能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形勢依然嚴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