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前言

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讲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前世今生的剧情片,成为了当晚的最大赢家。

九项提名,斩获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九项大奖,前无古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进行实景拍摄的电影,当时更是动用了2000余名解放军充当群众演员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海报

该片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倒叙且层层嵌套式的时空架构,设计了两条平行发展的叙事线索(即:影片的时空结构以及溥仪主管回忆时空)。以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一系列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展现了他在每一个错综复杂时局中的选择与结局。对于溥仪内心的矛盾、孤独,对人情的渴望,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手改造时的痛苦绝望,导演则充分采用"光影、色彩”两大元素,以光线刻画了故事本身,奠定了人物内心基调。

本文将从《末代皇帝》中光、色的运用,来尝试解析该电影的艺术价值。

"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是代表着'以光线书写'。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末代皇帝》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正如斯托罗拉谈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线整体构思时所述"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屋顶及阳伞的阴影之下,因为全篇营造了半阴影的基调。压抑的阴影下,时而透露出的光,则自然延伸出一股自然的味道。伴随着溥仪的成长,光线处理上自然光的成分越来越多,代表着不断超越外界控制、追求自由与解放。"下面,我们就三场戏为例,进行具体的解析:

  1. 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年幼的小溥仪穿着不合体的龙袍在太和殿的宝座上甩着长袖坐立不安,然后急不可待地跑下宝座,奔向被正黄色布幔挡住的太和殿大门。从大殿内略阴暗的自然光色下,小溥仪脸上的焦灼不安;到强光穿透的巨大黄色布幔与溥仪幼小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巨大的时局下,一个国家的命运似乎就这么轻易地落在了小小的身影上,显得无比的荒唐与讽刺。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小溥仪走到太和殿广场,强烈刺眼的自然光冲击视觉。万臣群叩的辉煌场面顺势拉开。行进在群臣中,小溥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闻声而去。面对皇权带来的荣耀,小溥仪却唯独只对罐子里的蝈蝈感兴趣。自然光下,小溥仪清晰的表情,展现了小孩子顽皮天真,又暗喻着作为满清王朝末代皇帝的溥仪将迎来的悲剧的一生。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从殿内的半阴暗,沉闷与压抑的光线,到殿外刺眼恢弘的自然光;一个孩子稚嫩无措的内心自然流淌,却又令人生悲。

2. 打网球

从明到暗的场景过渡,有时需要用到跟光圈。譬如当斯坦尼康从一个外景转入反差特别大的黑暗内景,怎么打灯都没法做到光线平衡的时候,就可以寻找视觉契机,像焦点一样把光圈放大,实现转换。打网球的场景发生在皇帝溥仪被军阀赶出紫禁城后,在庄士敦的陪伴下其乐融融地打着网球。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阳光明媚的上午拍摄,自然光下影调反差适中、光影明确、节奏很明快。紧接着大批士兵蜂拥而入。画面前景中快速移动的士兵频繁擦黑画面,再加上镜头本身的运动,让动荡感、不安感陡然而升。此时,天空已经阴暗,也就是说后面的镜头是在阴天情况下拍摄。通过对天气条件的平衡,使得电影前后镜头光线自然过渡,与剧情内容完美契合。阴天下,军官细腻的敏感层次分明的面部光线,以及面对紧急情况下溥仪阴暗的手足无措;营造了强势与弱势的对比。而作为旁观者的庄士敦,则始终处于阳伞下的半影状态。随着叙事变化,电影由光线强烈的上午光氛围衔接至阴云密布的晨暮气氛,流畅自然。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3. 溥仪入狱

溥仪进入监狱后,尝试过自杀。此处的监狱场景,又呈现出半阴影的光线设计。一束光打在墙壁上,勾勒着一扇窗户的形状。在狱中,溥仪照镜子、打开水、割腕、脸部等一系列特写,光影处理十分细腻玩转。自然光下的照镜子,半阴影下割腕的高位布光陡而尖锐。主人公陷入回忆的面部特写,则以独立的布光的半阴影光线来塑造,将溥仪绝望的内心转变一点一滴地刻画而出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核心就是色谱。在把这部电影视觉化的过程中,我努力地用可见光来代表不同的生活。用色谱中的某一颜色来代表生活的不同阶段。"

---斯托拉罗

简言之,斯托拉罗拍摄《末代皇帝》的方法是,用不同的颜色所能引发的感受突出溥仪的人生演变----从一个皇帝,最终变成一个平民百姓。颜色的转变,描述了溥仪不同的人生阶段。

  1. 暗绿

《末代皇帝》的开场设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在东北的一个火车站,曾经的皇帝溥仪正在赶往革委会主管的监狱,接受"再教育"。接下来叙述的是溥仪的狱中时光,并通过闪回追随他早年的经年,两者互为穿插。斯托罗拉将战后的火车站以及监狱的段落,渲染成灰蒙蒙地暗绿色。在这样暗淡失色的世界里,溥仪逐渐想起了一些鲜艳的颜色,由此延伸出他的帝王生活。

2. 橙黄

按照中国的传统,黄色是皇族的颜色。年幼的溥仪被带入来紫禁城,在一个充斥着橙黄色的杭经历,他见到了即将驾崩的太后。斯托罗拉解释说"橙色代表我们,家的颜色。"随后,溥仪被紫禁城的太监们伺候沐浴的场景,也充斥着橙色。大婚之时,必不可少的大红色外,新婚的夜晚,也充斥着暖的橙色,似乎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诞生。可以说,幼年的溥仪生活几乎浸润在橙色的氛围内,看似温暖的家庭包裹,却令人不寒而栗。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3. 蓝、靛、紫

日本入侵了中国,溥仪也从他的宫殿牢笼中驱逐而出。他在日本人的监督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他第一次尝到自由的味道。"蓝色是自由的颜色"。日本人给了溥仪重新做皇帝的机会,让他通知东北。在一个靛蓝色的窗户框住的场景里,溥仪决定接受邀请。从自由散漫到想要施展抱负,重新拥有权利,溥仪在筹谋在努力。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一切的权力又是一场幻境。以颜色作为象征和过渡,还发生在"在伪满洲国的餐厅,当溥仪跟日本官员宣布婉容怀孕时,房间的窗户闪耀着暖黄,而日本人回馈给溥仪的方式是向他透露:孩子的真正父亲另有其人时,镜头转向了蓝色的窗户,强调了溥仪希望的破灭。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电影剧照

最终溥仪的世界彻底碎了。在监狱里,溥仪观看日军在东北所施暴行的纪录片时,放映机紫色的光芒映衬中,他意识到了自己出卖国家的事实。这一刻,他顿然醒悟,很快像看守坦白了一切。

4. 白色

溥仪的皇帝生涯和狱中生活都抵达了终点。

在监狱被大雪覆盖的院子里,溥仪收到了他的"证书"。

他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内心旅程,将所有的情感和见闻都汇聚起来,终回宁静。

而值得注意的是,将所有颜色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

  • 光与色的艺术价值

自然界如果没有光,人们的一切都将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正因为有了光,人们才能看清世界、认识世界。也正是有了光,电影才能通过镜头和胶片去构筑一个光怪陆离的空间。利用光影、色彩,不仅可以明确影片情调、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描绘环境氛围、构造精美画面、搭建艺术氛围,还能展现社会环境、政治含义等内容,亦如雕刻刀一般精准。

作为影视的两大重要语言要素,光使电影存在,色使得电影更有内涵。历史上从不缺乏完美运用这两大要素的伟大电影。

例如,1979年上映的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改编的《现代启示录》,作为一部战争片,大量运用逆光、轮廓光、背景光等歌剧风格的戏剧光效,巧妙地将哲理性与象征性有机地融入整部电影情节中,将炮火连天的越战塑造出人类末世的人间地狱,视觉冲击震撼无比。而融合了红、黄、绿、蓝、紫等各种颜色的烟雾和烟火,使得血腥的战场和神秘的丛林化作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夸张的色彩也是对美国现代文明和侵越战争的强烈讽喻。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现代启示录》电影剧照

例如,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全篇基调昏暗。林青霞与金城武的酒吧相遇,昏黄的灯光、明媚的金色假发,清冷的高脚杯,营造了温煦慵懒的色彩。即使在这样的暖色调下,都市森林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冷漠感仍旧存在。林青霞自始自终都没有摘下的那副红色宽边墨镜,还有那色彩对撞的蓝色风衣、白色高跟鞋,无不验证了她对这个混乱世界的戒心与防备。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重庆森林》电影剧照

例如,克日什托夫·吉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法国国旗从左到右的三种颜色,同时也是这三部电影所要表达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其中《白》整片以白色为基调。卡洛与多明尼苍白无力的婚姻;教堂下的白色婚纱、白色西装等等,除了道具与人物本身的固有颜色之外其他的一切色彩都为白,使得全篇素颜明亮。白色的超乎现实意味,给影片的视觉和心理造成了深刻的冲突。

豆瓣8.9分,170000+评价,解析《末代皇帝》中光影与色彩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光线与色彩,是电影最生动的符号,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美学,每一种色彩的选用和调制,就是每一种心情的表达;每一束光影的映射,都是心的跃动与宣泄。

结论语

电影的中的每个元素不是平白无故的存在的,每种元素的存在都会对电影的最终效果产生必然的影响。因此合理地运用各种元素为电影服务,是每个电影创作者应该考虑的事情。电影是拍出来的,但首先电影是设计出来的。这种设计渗透各个电影元素就是具体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如声音的设计、美术的设计、镜头的设计、光线的设计等等。正是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明白一切,而不必把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它能揭示出人,和事物之内的含义,而不打乱人和事物原有的统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