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尋跡古天津——後趙與北魏治理下的“天津”

  

中國北方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後,又接連經歷十六國之間頻繁的政權更迭與戰爭破壞,時間長達百餘年。其間,天津地區先後被十六國中羯族建立的後趙、鮮卑建立的前燕、氐族建立的前秦以及鮮卑建立的後燕統治,直至進入南北朝的北魏統治時期。

在這個紛雜的歷史時期,留存下來有關天津地區的記載並不多,我們能看到的主要是胡人在天津地區開展煮鹽的文字記錄。後趙的建立者、羯人首領石勒,作為五胡亂華的禍首之一,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高,但他喜歡漢族人先進的文化,特別看重天津地區豐富的鹽業資源。在《水經注·淇水》中有一段文字:“清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俗謂之角飛城。《趙記》雲:‘石勒使王述煮鹽於角飛’,即城異名矣。《魏土地記》曰:‘高城縣東北一百里,北盡漂榆東臨巨海,民鹹煮海水,藉鹽為業,’即此城也。”這段文字大致是說石勒遣官員王述在漂榆邑故城以南的角飛城組織百姓煮鹽。漂榆邑故城在哪?經過專家一系列的考證,將其位置鎖定在了天津市東麗區小東莊鄉務本二村西300米處(下圖)。

史料尋跡古天津——後趙與北魏治理下的“天津”

另一個留存下來的重要記載是天津的行政區域劃分於北魏時期發生變化。首先是歸屬右北平郡的無終縣被劃分給了漁陽郡,《魏書·地形志》載“(無終)二漢、晉屬右北平,後屬漁陽”,這也是無終縣即薊州區在建置以來第一次被分割給了漁陽。第二個變化是漁陽郡下轄的泉州縣被撤銷,該地整體都被劃入到了臨近的雍奴縣當中,《魏書·地形志》亦載“(雍奴)真君七年(446)並泉州屬”,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取消武清區西南地區的行政區域編制,統統納入武清區東北地區管轄。此外,被擴充領地的雍奴縣還代替了先前漁陽郡的郡治漁陽縣(今北京市密雲區),一躍成為新的郡治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