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碧江区自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以来,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全力服务安置点群众,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碧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担当,主动挑梁,在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下,碧江区8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助力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实践中心根据碧江区安置点的实际情况,设有残疾人之家、卫生室、日间照料室、便民服务大厅、“职工之家”、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社区书画室、社区综治中心、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和儿童之家、舞蹈室、手工室、就业合作社、乡愁馆等功能室。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通过“爱在我家”“乐在我家”“学在我家”“兴在我家”“美在我家”“和在我家”六大工程为安置点群众解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其中在矮屯社区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群众中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家用电器使用、安全出行、银行卡(折)使用、邻里关系、爱护环境卫生、就学就医、创业就业、感恩教育等开展“八个一”培训活动;组建健身舞蹈队、篮球队等队伍4支,开展精神娱乐活动,将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惠民政策、搬迁政策等通过快板、小品、微电影等形式向安置点群众呈现。营造安置区整体文明创建氛围,实现搬迁群众自我定位由“村民”向“市民”转变。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通过建立道德模范广场、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广场,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政策方针等宣传标语,评选“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身边好人、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道德模范进行宣传公示,激发搬迁群众道德自觉和德治能量,破除陈规陋习,培树德治新风,达到了移风易俗、成风化人的社会效果。推行三个10工作机制:“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小时限时办结制、10公里就业辐射面”,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面服务。以楼栋为单位探索推进“四员一长”(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互助关爱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及楼栋长)管理模式,从安置点党员、工会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群众等中推选“四员一长”633人,主要负责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邻里关爱、社会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工作,引导搬迁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构建了“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群众工作群众做,实现了社区和谐共治。

碧江:文明实践走进安置点 为搬迁群众搭建“幸福桥”

组织道德讲堂、政策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医疗卫生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补足安置区服务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安置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8支、小队23支和志愿服务队126支,扎实开展“与善仁人·爱在碧江”文明实践6项工程,截至目前,碧江区紧紧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网格包保责任区整治行动及脱贫攻坚成效巩固等工作,组织全区上下积极参与,策划了“星火微心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志愿服务项目”“为了明天·青春护航益起来”法治宣传进校园讲座、开展爱心义诊、义剪、心理辅导等活动、“希望工程·陪伴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重点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等,开展理论宣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宣讲人员开展宣讲100余场次,开展义诊35场次,参与志愿者人数270人次,义诊覆盖群众1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开展卫生清扫35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1000余人;开展未成年人课外培训、四点半课堂等20余场次,参与人员80余人,服务时长约200小时;开展爱心义诊、义剪、心理辅导150余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