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碧江區自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工作以來,以“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建設為契機,積極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聯繫群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全力服務安置點群眾,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碧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積極擔當,主動挑梁,在區委、區政府統籌部署下,碧江區8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站、點,助力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實踐中心根據碧江區安置點的實際情況,設有殘疾人之家、衛生室、日間照料室、便民服務大廳、“職工之家”、黨員活動室、青年之家、社區書畫室、社區綜治中心、農家書屋、“四點半”課堂和兒童之家、舞蹈室、手工室、就業合作社、鄉愁館等功能室。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通過“愛在我家”“樂在我家”“學在我家”“興在我家”“美在我家”“和在我家”六大工程為安置點群眾解決問題,幫助搬遷群眾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其中在矮屯社區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到群眾中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家用電器使用、安全出行、銀行卡(折)使用、鄰里關係、愛護環境衛生、就學就醫、創業就業、感恩教育等開展“八個一”培訓活動;組建健身舞蹈隊、籃球隊等隊伍4支,開展精神娛樂活動,將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惠民政策、搬遷政策等通過快板、小品、微電影等形式向安置點群眾呈現。營造安置區整體文明創建氛圍,實現搬遷群眾自我定位由“村民”向“市民”轉變。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通過建立道德模範廣場、中華傳統美德文化廣場,製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親敬老、政策方針等宣傳標語,評選“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孝老愛親、身邊好人、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道德模範進行宣傳公示,激發搬遷群眾道德自覺和德治能量,破除陳規陋習,培樹德治新風,達到了移風易俗、成風化人的社會效果。推行三個10工作機制:“10分鐘便民服務圈、10小時限時辦結制、10公里就業輻射面”,著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能力,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面服務。以樓棟為單位探索推進“四員一長”(信息採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鄰里互助關愛員、社會治安巡邏員及樓棟長)管理模式,從安置點黨員、工會職工、團員青年、婦女群眾等中推選“四員一長”633人,主要負責信息採集、矛盾糾紛化解、鄰里關愛、社會治安巡邏、政策宣傳等工作,引導搬遷群眾積極配合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構建了“街道主導、部門協作、社區主抓、群團參與、居民自治”的社區治理模式,推動群眾工作群眾做,實現了社區和諧共治。

碧江:文明實踐走進安置點 為搬遷群眾搭建“幸福橋”

組織道德講堂、政策理論宣講、文化活動、醫療衛生等志願者服務活動,補足安置區服務基礎設施,著力提升安置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8支、小隊23支和志願服務隊126支,紮實開展“與善仁人·愛在碧江”文明實踐6項工程,截至目前,碧江區緊緊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網格包保責任區整治行動及脫貧攻堅成效鞏固等工作,組織全區上下積極參與,策劃了“星火微心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志願服務項目”“為了明天·青春護航益起來”法治宣傳進校園講座、開展愛心義診、義剪、心理輔導等活動、“希望工程·陪伴行動”等志願服務項目。重點圍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等,開展理論宣講、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組織宣講人員開展宣講100餘場次,開展義診35場次,參與志願者人數270人次,義診覆蓋群眾11000餘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冊,開展衛生清掃350餘場次,參與志願者1000餘人;開展未成年人課外培訓、四點半課堂等20餘場次,參與人員80餘人,服務時長約200小時;開展愛心義診、義剪、心理輔導150餘場次,惠及群眾5000餘人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