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復工新挑戰:零部件斷供 訂單縮水

核心提示:復工中的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在於,內外部需求萎縮以及由此而來的訂單下滑。

  工信部正研究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的政策建議,督促各地加快出臺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並在近期對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作出調整。

  儘管2月12日已開始復工,進入3月七成以上人員已到崗,但南京汽輪電機的復工遇到了新麻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這家公司3月26日發給客戶的郵件中獲悉,其產品燃氣輪機中的轉子、燃燒室等核心部件均由GE歐洲工廠生產供貨,由於國外尤其是歐美新冠疫情快速蔓延,上述工廠已停產,GE由此不可抗力而無法確認交貨安排,使得這家公司也無法確認其產品的交貨日期。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到了98.6%,人員平均復崗率達到了89.9%。但國際疫情加速蔓延,不少國外零部件廠商停工,將對中國供應鏈產生巨大沖擊,從而成為企業復工新的挑戰。

  復工中的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在於,內外部需求萎縮以及由此而來的訂單下滑。

  在3月3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關如何幫扶外貿企業的提問時表示,工信部正研究舉辦網上展銷會、訂貨會等措施以緩解外貿企業的訂單困難,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扶持、援企穩崗等政策來解決這些企業面臨的生存問題。後續還將進一步加強政策研究和儲備,適時出臺一些扶持政策。

  此外,工信部正研究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的政策建議,督促各地加快出臺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並在近期對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作出調整。

  海外零件斷供風險上升

  辛國斌介紹,截至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達到98.6%和89.9%,比2月23日分別提升15.5個和38個百分點,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工業大省已基本全部開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境外疫情加速蔓延,海外零部件廠商停工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斷裂正在成為復工的新挑戰。

  辛國斌指出,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格局,特別是與一些重點疫區在產業鏈上高度依存。而國際疫情蔓延勢必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造成較大的衝擊。

  工信部賽迪智庫規劃所工業投資研究室副主任李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企業與全球產業鏈所面臨的衝擊正在發生一個耐人尋味的逆轉。

  “2月所有人都在擔心疫情下的中國企業停產將衝擊全球產業鏈,但3月下旬開始,情形發生了反轉:中國控制住疫情的同時國外疫情卻在加速蔓延,近期歐美多個重要的零部件廠商開始停工,這使得國內相關企業面臨斷供的風險。”李楊表示。

  汽車領域最為典型。2月國內零部件工廠供應中斷,曾導致現代、雷諾等全球汽車巨頭企業減產甚至停工。然而,近日博世、米其林、倍耐力等國際大型供應商紛紛關閉了部分歐美地區工廠,這又使中國車企面臨斷供的風險。

  李楊表示,中國汽車零部件貢獻了全球市場的80%,但其上下游已深度嵌入到全球供應鏈中,且中國零部件大多側重於中低端領域,在發動機等高端零部件上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中企與海外上下游企業彼此高度依存,任何環節的停擺都將衝擊整個產業鏈的穩定。

  “汽車等高端裝備還面臨一個問題,很多廠商是訂單式生產的,零部件往往庫存很低,甚至是零庫存。這意味著,在海外供應商停產的狀態下,一些企業可能在短期內就會遇到斷供的風險。”

  在她看來,海外供應商的停工可能首先會衝擊高端車市場,在中低端汽車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已實現了零部件供應的本地化和國產化,暫時受到的影響還不太突出。

  不過,北汽集團一位高管則表示,從長期看,國內沒有哪家主機廠能逃脫海外疫情的反向傳導。比如北汽奔馳的零部件來自全球四五十個國家,這次疫情影響的不只是國外的一級供應商,還有大量二三級供應商。即便是自主品牌,也做不到所有零部件都採自國內,而合資品牌都是引進車型,做得好的合資車國產化率也只達到80%左右。

  訂單下滑,亟需擴大內外需

  復工中的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在於,內外部需求萎縮以及由此而來的訂單下滑。

  辛國斌指出,進入3月份以來,儘管疫情在中國得到遏制,但海外疫情卻意外呈現大流行態勢,導致各疫情國家生產、消費萎縮,股市頻繁震盪,各國貿易活動明顯減少,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在不斷積聚。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

  李楊指出,目前歐美國家疫情正處於爆發期,這些國家近年來經濟形勢本來就不太好,疫情發生以後,大量工廠停工,消費停滯,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產品在這些市場將遭遇明顯的需求萎縮。

  這已經反映在近期外貿訂單的減少上。聖農食品總裁周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主要向日本出口雞肉製成品,2、3月外貿訂單已下降近15%,而4、5月份的訂單將進一步下降40%-50%,其原因在於疫情對日本餐飲業造成巨大沖擊,消費需求快速萎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復工之後,由於訂單減少而面臨困難,甚至無工可覆在外貿企業中並不少見,“前一段時期,外貿企業的困難主要是復工進度跟不上、訂單履約困難,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外企業還要不要貨。”

  辛國斌指出,當前,國際國內需求都在下滑,對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會造成了巨大沖擊,一些企業可能面臨著生存的壓力。

  針對紡織服裝、輕工產品、玩具、傢俱等企業,工信部將會同相關行業協會和電商平臺,通過舉辦專題線上銷售活動來促進消費,“很多企業的訂單都是在3、4月的展銷會、訂貨會上獲得的,由於疫情防控的問題,我們正在研究通過舉辦網上展銷會、訂貨會來解決企業的訂單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市場的收縮也是企業無法迴避的問題。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肉食水產部主任趙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疫情發生後國內餐飲業陷入停滯,大量年前高價進口豬肉的肉類進口商虧損嚴重,部分企業瀕臨破產,許多企業為緩解資金壓力,寧願放棄30%的預付款也不要貨,這導致到達上海港、天津港的未清關貨物積壓嚴重,冷庫爆倉,甚至一度要把冷箱放在碼頭上插電保管。

  辛國斌指出,中國將積極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汽車、輕紡、家電等傳統消費,培育智慧健康養老、綠色產品等消費熱點。支持發展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重點項目開工建設,跟蹤抓好重大項目落地。加快推進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工信部正參與研究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的政策建議,督促各地區加快出臺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

  李楊表示,疫情以來低迷的投資也壓制了內需,中國正在加大5G、充電樁、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力度,構建新型基礎設施網絡,這涉及多項顛覆性技術,且乘數效應明顯,有望成為中國內需新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