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電影:《布魯克林》


點開音樂




但終有一日

太陽會升起

但你可能都注意不到

因為它是那麼的微弱

之後你會開始

去在意一些與過去無關的人和事

那時你就會明白

此心安處是我鄉


——《布魯克林》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今年“五一小長假連休5天”,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個消息,是不是也超開心呢。


會準備回家嗎?


今年春節的時候,我也是工作之後的五年裡,第一次可以在家過 ‘正月十五’。

當然,是因為當初全國的疫情。


而我也在這段難得的停滯中,與家人度過了一段奢侈的時光。


無論有多少摩擦和爭執,

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卻都是這世上最珍貴的時光。


曾說,在某種意義上,覺得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被抱怨,因為得到的愛很完整。

可這輩子還是最羨慕一類人,就是有家人在身邊的孩子。

羨慕那種,下了班可以考慮上誰家吃飯的任性。

這種特別簡單的幸福,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卻好奢侈。

這一部分人,就是異鄉人。

儘管有人說,離開了家幾年,突然不清楚家在哪裡了。


就像很多年輕人被稱作 ‘無根之人’ 。

因為未被大城市完全接納,回家之後又覺得陌生。


但我依舊認為,只要家人的愛一直都在,走的每一步,就充滿了意義,儘管其中包含了些許酸澀。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印象中,是上了大學,開始了與家鄉的漸行漸遠。

但是,明明那時候的寒暑假很長,如果放在現在看來,已經覺得很幸福了。但在我的努力回憶中,也確確實實是從那時候開始,就積攢起了想家的念頭。


這種念頭,是隨著時間的推移,1年,2年,3年…

變得越來越多。

就像電影《布魯克林》中:

“突然,你會特別的想家,想的要死,但除了忍耐以外,別無他法”

家鄉,永遠是異鄉人的底色


“終於回來了 ?”

“在外面照顧好自己"

無論上學還是工作後。

每每回家,在出站口看到的第一眼,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的等待。

媽媽會摸摸我,然後挎住我的胳膊。

爸爸大多數時候都會說 “怎麼還沒胖點?”

我心想,幹吃不胖的體質還不是隨你了。


但我看的出,他似乎是有點忐忑的沒話找話聊。有點好笑,又有點後悔以前總是耍脾氣和他頂嘴。


#假如有一天,父母開始在孩子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了,請多和他們聊聊天吧。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在家的日子每次都過的很快。

在送我去機場的一路上,媽媽會一遍又一遍的嘮叨

“ 回去經常鍛鍛鍊,別總吃外賣,別熬夜,少喝飲料… "

次次都是那幾樣。

有時候,我故意不理她,她還會假裝要打我。


我有一個愛哭的老爸 :)


不知道是不是家族遺傳。

姑姑一家在我很小時候,就去了上海,回家的次數也極有限。而每次姑姑從家走,爺爺都會哭。

還記得有一次,我住爺爺奶奶家陪她們。那天是姑姑回上海,航班半夜才到,爺爺就一直一直等,時不時看看時間。

快12點了,姑姑來了電話說到了,爺爺才去睡覺。

我爸爸也是,從我上大學開始,尤其是最開始,次次都會哭。

有一次還特別好笑,分開的時候沒什麼事。突然微信收到一段我爸自拍的小視頻,告訴我,他又哭了。

怪不得媽媽總會嘲笑他。

其實對於我,每次離開家的時候,都在用 ' 種種希望 ' 來壓制住心裡最深處的 ‘ 難過 ’


‘ 離開家,是終於自立的快感 ’

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連。

那是我真真正正的第一次自立,其實心裡的成就感爆棚。

以前在家,不論去哪裡,哪怕只有十分鐘的路程,爸爸都會開車送我到目的地,從來不讓我自己多走一段路。


我記得在大連,那一次自己查路線,自己去辦事。坐在公交車上,當時心裡的感覺現在還記得,覺得自己超級厲害。


每一次的獨立完成,都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完全脫離家人了。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而離開家的這幾年,我也發現,我可以很好的打理好身邊的關係,也沒遇到過什麼大挫折。

但這一刻回頭想想,其實從始至終,家人的關切,一刻都沒離開過我身邊。

儘管空間上,我們離得很遠,但我一直感覺的到遠處家人的力量。還有某種意義上,被他們植入的精神底蘊。

或許,這是我真真正正走到現在的源頭吧。

‘ 家人’ 會給予你大於一切的精神財富。

因為有歸處,所以才敢肆無忌憚的往前走。


異鄉人的 ‘ 極度的脆弱 ’

毫無由來,也會突然間想家到大哭。

夢,可以說明一切。

我是個極愛做夢的人,上學的時候,經常會夢到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宇宙,時空穿梭,黑暗力量,亂七八糟的。

但這些年,經常闖進我夢裡的是 ‘家的記憶’ 。而且越來越多的,是很小時候的記憶。

有幾個元素和場景反覆的出現在夢裡,有我出生住的第一個家,那時候是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有時候,闖進夢裡的是聲音,

“ 是夏天開著窗,那時家在三樓,在夜裡睡覺時,總會聽到樓下小飯店的狗叫聲和嘈雜的人群聲 ”

有時候,闖進夢裡的是畫面,

“ 我趴在窗戶往外看,看到爺爺拉著一個小車,上面放著從‘老幹部辦’分回來的一箱一箱疊在一起的水果飲料那些東西。爺爺的身影越來越近 ”

這真的是我,小時候及其盼望的畫面。

醒來後,會覺得有石頭壓在胸口。突然會覺得難過的要命,很想時光倒流。

還有太多太多…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我猜,是我太想回到小時候了嗎?


並不怕長大後要承擔的種種。

而是很害怕,隨著長大,越來越多的失去。


就像有人說,某種意義上,人生是一個逐漸失去的過程。

因為在一起的時間太少,常常會突然質問自己,為什麼要離開家。

也會時常自我懷疑,如果不停的失去,得到了什麼呢?


就像2019年,也發生了我這輩子最怕的事,姥姥離開了我。

這是我第一次經歷人間生死。


第一反應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 “

就像《布魯克林》中,Eilis得知最愛的姐姐因病去世後,說出的第一句話。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這就是異鄉人,極度脆弱的時候。


‘ 向前看 ’ 卻是永恆的命題

如果你問我,後悔來到深圳嗎?

脆弱的時候,有過。

但是理智的知道,這個選擇沒有錯,也是我內心的倔強。

因為自己的努力,我可以逢年過節,給家人買禮物。

因為自己的努力,我可以帶爸爸媽媽出去玩。

因為自己的努力,我可以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一想到我就會覺得很驕傲。

他們常常說“不要買了,什麼都不缺”

有時候和他們抵抗,真的好累哦。


但是,這也是我在滿足自己的私慾的一種方式,這一刻,我會為了有機會回報他們,產生一種很充實的幸福感。


今年春節老人家們還都算乖

姥爺過年這幾天一直穿著我買的衣服

爺爺奶奶也是很快換上了

然後開心的擺弄著其他的禮物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有時距離,是可以克服的。

每次和家裡開視頻,聊聊近況,又會覺得,這種生活,還是蠻可貴的。

因為我知道,遠處,有讓我最安心的 ‘ 接納和安放 ’。

也因為家人,才讓我敢於遠遠的闖蕩和欣賞這世界的多樣。

並且終有一日,我相信所奔波的遠方,也會成為未來的某一刻所牽掛的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無論是什麼原因讓你今年可以在家的時間久一點。

要珍惜。

多陪伴家人,多耐心聽他們講話。


願所有的異鄉人

帶著遠方的牽掛

終有一日

走出自己的世界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電影《布魯克林》完美的詮釋了 —— 家,是異鄉人的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