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的《異鄉人》,你真的聽懂了嗎?

2013年,李健從水木年華單飛後的第十年,發佈了新專輯《拾光》。

《拾光》編曲簡潔,器樂演奏和人聲表現都極為考究,如後來李健參加《歌手》時某樂評人的評價:他的音樂像式樣簡潔的衣服,但用料極好。專輯使用了難度極高的同步錄音方式,母帶更送往英國Metropolis studio,由曾經制作過綠洲合唱團、Sting等人專輯的葛萊美獎大師Ian Cooper操刀後期製作,如此精緻的作品,用來測試器材,是相當稱職的。

專輯中的《異鄉人》以一段精煉傳神的吉他獨奏開場,背後一段呼吸聲清晰可聞,無端營造出蔓延的空間感。李健的演繹剋制而凝重,絕少煙火氣,清澈凜冽,像他故鄉冰雪下的河流。

很少有一張專輯幾乎所有的歌都深得我心,《拾光》無疑是個例外。

李健的《異鄉人》,你真的聽懂了嗎?

後來他上《歌手》,帶著加繆的《異鄉人》,也翻唱了自己的《異鄉人》。歌詞增添了幾句,對歌者來說自然有極大的意義,然而以我的愚見,總以為不加添的那版也許更好。

哈爾濱的城市青年李健,也有浪跡北漂的日子。思鄉成疾,不吐不快,歌詞倒盡天涯人的懷鄉情愫,平鋪直述中也有細膩描寫,自然又動人,沒有任何問題。健哥唱第一,曲第二,詞第三,這次,歌詞沒有拖後腿。

披星戴月地奔波

只為一扇窗

當你迷失在路上

能夠看見那燈光

不知不覺把他鄉

當做了故鄉

只是偶爾難過時

不經意遙望遠方

……

李健的《異鄉人》,你真的聽懂了嗎?

關於他的話題隨著新一季《歌手》開播而逐漸退熱。直到某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隨手套上耳機,點擊久違的歌單,如風灌入耳中的,正是這首《異鄉人》。

這顯然不是2013年的版本。李健的聲音彷彿冰雪融化的江河,湍流拍岸,往事和情緒順流而下。更年輕,更有表達的慾望,情感也更加濃烈。與之相稱的是器樂豐盛的編曲,層次分明,繁花盛放,開頭那段口琴,讓人毫無抵抗能力。

這版《異鄉人》,來自李健2007年的專輯《想念你》,製作人除了他自己,還有大名鼎鼎的張亞東,這也許可以部分解釋編曲為何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我立刻愛上了這個版本。回頭再聽2013版,恍如多年前一個清淡的夢。

聽歌歲月裡常見這種“本傑明·巴頓”式的玩笑,你聽到一首歌,覺得很不錯,溯流而上,又聽到了歌者更年輕時的演繹,以及更多的作品,時光倒流,時空跳躍,在音樂的世界裡習以為常,讓人很難對這樣的奇遇始終充滿敬意。

唯獨這一次,有那麼一剎那,我內心充滿了感激。

李健的《異鄉人》,你真的聽懂了嗎?

李健肯定屬於內心敏感細膩的那一類人,所幸這部分猶如嬌弱的嬰兒一樣伏在他強大理智的背上,跋涉江湖日久,赤子之心並未損毀。這份對於世界的善意以及對於美的獨特感受,也通過他的作品,慢慢暈染給周圍的人。《歌手》不久之後他擔任《好聲音》導師,“戰隊”裡的譚秋娟唱一曲《離家五百里》,醇厚溫暖,頗有健哥的風骨,或許無獨有偶,或許心有靈犀。

喜歡李健的人,多多少少,“物以類聚”吧。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難以求證的文章:2013年,李健與吉他演奏家李愛合作,重新演繹《異鄉人》。當時李愛已患上癌症,前奏吉他撥絃時,呼吸艱難,沉重的氣息和吉他聲一併錄入了音軌。然而後期製作時,李健不願意通過技術處理掉這些聲音。

“我決定保留這些氣息,它提醒我:曾有人為這首歌付出了毫無保留的才華和真摯的情感。”

找個合適的時間再聽一次2013版的《異鄉人》吧。這一次不需要高清播放器,我們也都能聽得清開頭那段稍顯粗重的呼吸,瀰漫在清晰寂寥的空間裡,在第一句歌詞唱響之前,沉默如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