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公元268年,羅馬帝國又一次發生了血腥的宮廷政變。皇帝加里恩努斯在鎮壓米蘭的叛亂時,被親衛的騎兵隊殺害,享年50週歲。隨後,政變的主謀、騎兵隊隊長克勞迪烏斯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克勞迪烏斯二世”。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克勞迪烏斯二世的半身像

在三世紀末期,騎兵逐漸成為了羅馬軍隊的主要力量。因為以騎兵為主的蠻族軍隊機動性強大,且羅馬人無法預測蠻族入侵的具體地點,傳統的建設在邊境附近的步兵基地無法及時迎擊。於是羅馬在遠離國境線的地方重新設置了騎兵基地,便於及時迎擊從不同方向入侵的蠻族軍隊。

克勞迪烏斯二世雖然與帝政初期尤里烏斯-克勞迪烏斯王朝的皇帝克勞迪烏斯同名,但是他們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應該是當時實行“同化政策”時祖上被賜予了“克勞迪烏斯”的姓氏。克勞迪烏斯出身於多瑙河中游的伊利里亞地區,是“伊利里亞諸帝”中的第一位。“伊利里亞諸帝”是指三至四世紀時期出身於伊利里亞地區的多名軍人皇帝,包括著名的奧勒良、戴克裡先等,正是他們把羅馬帝國從“三世紀危機”中拯救出來,也是他們把羅馬帝國從“元首制”變成了“絕對君主制”。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克勞迪烏斯是一世紀著名的羅馬皇帝

克勞迪烏斯二世身上有蠻族血統,武力值很高,曾一拳打掉馬的牙齒。他擔任騎兵隊長期間,長期轉戰帝國各地與蠻族和叛軍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士兵中享有極高的威望。克勞迪烏斯二世繼位時的羅馬帝國處於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東、西部都有叛亂分子宣佈獨立,北方蠻族也多次南下大肆劫掠。

這名軍人皇帝來不及返回首都羅馬,便帶領軍隊迎戰入侵伊利里亞的哥特人。在萊索斯戰役中,克勞迪烏斯二世率領他的騎兵隊擊敗了一支龐大的哥特軍隊,摧毀了哥特騎兵,俘虜了數千名哥特士兵。這場大勝,克勞迪烏斯憑藉他的英勇表現,獲得了“哥特徵服者”的稱號。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公元268年的羅馬帝國

幾個月後,阿勒曼尼人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北部,克勞迪烏斯二世迅速作出反應,在加爾達湖附近與入侵的阿勒曼尼人發生激戰,併成功擊敗對方,迫使阿勒曼尼人丟下掠奪來的戰利品和俘虜倉惶北逃。

第二年初,哥特人改變了入侵的路線,越過多瑙河下游進入巴爾幹地區。克勞迪烏斯二世立刻率領騎兵隊前往迎敵,雙方在米西亞行省相遇,這一次的交戰仍然以克勞迪烏斯二世大獲全勝告終,並使得哥特人整整一個世紀無力對羅馬帝國構成威脅,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哥特徵服者”的榮耀。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哥特人渡過多瑙河

由於羅馬帝國把邊境的防禦基地遷往內地,加上蠻族連年掠奪,致使邊境地區人口密度大為下降,大片耕地荒蕪。為了恢復邊境地區的生產力,加強邊境防禦能力,克勞迪烏斯二世吸納了許多蠻族志願者為羅馬公民,允許他們搬遷到邊境地區居住,併為他們分配耕地和農具。這項政策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這些蠻族居民與入侵的同胞作戰也毫不手軟。

在初步解決蠻族問題之後,克勞迪烏斯二世開始著手消滅高盧帝國。高盧帝國是在羅馬皇帝瓦勒良遠征波斯被俘後,由叛亂的羅馬軍官建立的,控制了羅馬帝國西部的不列顛、高盧和伊比利亞。克勞迪烏斯二世開啟了與高盧帝國的戰爭,獲得了幾次勝利,收復了伊比利亞和南部高盧,為後來奧勒良消滅高盧帝國奠定了基礎。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高盧帝國由羅馬帝國叛亂軍官建立

然而,羅馬帝國走衰的國運給帝國復興設置了層層難關,眼看帝國重整有望,一場瘟疫卻奪走了這位傑出統治者的生命。公元270年1月,克勞迪烏斯二世在潘諾尼亞的騎兵基地中染上塞浦路斯瘟疫,短短几天后就因病去世,在位僅一年半,他也是“三世紀危機”中少有了不是死於政變或謀殺的羅馬皇帝。

克勞迪烏斯二世死後,元老院將他封為神君,並宣佈他的弟弟昆提盧斯為繼任皇帝。然而昆提盧斯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出色的軍事才能,士兵們對此十分不服,並推舉騎兵隊長奧勒良繼任皇帝。元老院無力對抗軍隊的決定,只得承認奧勒良為皇帝,昆提盧斯因無法忍受這種屈辱而選擇了自殺。士兵們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一代戰神正在冉冉升起,這個名叫奧勒良的男人將成為羅馬的“世界復興者”。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位短短一年半,讓哥特人百年不敢南下

塞浦路斯瘟疫曾導致歐洲損失大量人口

與克勞迪烏斯二世有關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傳說,那就是情人節的來歷。傳說克勞迪烏斯二世為了讓男人們了無牽掛的走上戰場,宣佈禁止青年結婚。然而一個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神父不顧禁令堅持為情侶們舉行婚禮,事發後於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刑架。為了紀念這名神父,人們將2月14日這天稱為“瓦倫丁節”,也就是情人節。當然,這僅僅是傳說,並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能夠證明這件事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