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一部《少年派》,不僅喚起了人們對高中生活的回憶,劇中由閆妮所扮演的媽媽王勝男與女兒林妙妙之間“分開坐立難安,共處雞犬不寧”的相處模式,更是引發廣大網友的共鳴。

《奇葩說》有一期談到親子關係,傅首爾說:親子關係就像內褲,每條都不同,樣子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舒服。

可是怎麼就叫舒服呢?怎麼才能舒服呢?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傾聽,與孩子平等對話。

傳統觀念中,總覺得子女是父母的附庸,打是親,罵是愛。更有甚者,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可以任我左右。

三年前接待的一個家長,讓我至今記憶尤深。

本來約了家長來聊聊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可是那位父親一進門第一句話就說:

“老師,孩子犯啥錯了,我來收拾!”

我還沒有來得及說,父親轉身就是一腳,直接踢在孩子肚子上,孩子痛的一下子蹲在地上。

父親並沒有停止,繼續在孩子頭上扇著,同時叫喊著:

“成天就知道給我惹事,不知道我很忙嗎?我打死你,看你還這麼不聽話!”

事情發展的這麼迅速,老師都懵圈了。辦公室的男老師反映迅速,衝過來一把拉開了哪位父親,並勸導他離開。

扶起孩子那一刻,我是後悔的,也是心疼的。

後悔約了這位家長,心疼孩子挨的打。

但,孩子臉上依然是倔強的神情,在我為他查驗是否受傷的時候,他還安慰我:

“老師,不要緊的,讓他打吧,我已經習慣了!等我長大了,我再也不想見到他!”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一個父親,面對孩子,他的教育方式就是簡單粗暴的打罵,這樣的親子關係能舒服嗎?答案顯而易見。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他也有自己判斷事情的標準,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聽他說說。

這位父親如果不是這麼衝動,孩子也不會變得那麼桀驁不馴。

父親是兒子的山,只要父親願意傾聽,我相信能給我安慰的這個孩子一定會有所觸動。

可是,一場教育,因為粗暴終止。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年齡閱歷等多方面差距,對待事情的認知難免出現差異。如果父母放下身份,少一份急躁,多一份沉默,一切都會不一樣。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欣賞,與孩子相互學習。

父母總喜歡說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

然後,站在自己年齡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趾高氣揚。可是,有時候,孩子的世界也是值得學習的。

女兒喜歡畫畫、閱讀,所以經常會與我分享她在書中看到的。國慶節前夕,女兒興奮地告訴我,她很喜歡“阿中哥哥”。

任何一個母親,聽到女兒這麼說,肯定都是心理一驚,我也不例外。正準備發火,又怕把她推給了“阿中哥哥”,於是我小心翼翼地問:

“阿中哥哥是誰啊?你喜歡阿中哥哥什麼啊?”

“阿中哥哥就是中國啊,因為它過生日我們就可以放假七天了!”女兒歡快地說。

我啞然失笑,心裡一鬆,原來如此。

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讓我明白,孩子知道的,我們未必知道。

作為兩代人,父母與子女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親子衝突。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放下姿態,既可以避免衝突的發生,也可以從孩子哪裡獲取成年人世界裡缺少的東西。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換位思考,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冰山”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重要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父母子女的相處中,父母往往看到孩子的行為就有了反應,沒有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這些東西。

前幾天閨蜜突然打電話給我,哭訴孩子不聽話,感覺孩子上了中學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先是學習態度發生很大變化,後來發現半夜老偷著玩手機,還死不承認。

閨蜜在收拾房間時,突然發現了隱藏的來歷不明的手機,當她問詢兒子時,原以為兒子會不好意思,但沒想到,兒子直接讓閨蜜出去,並說道:

“以後不要隨便動我的東西!”

閨蜜鬱結難解,就給我打電話訴苦。經過仔細地詢問,我告訴她,我扮演一下你的兒子,希望你聽聽我的心裡話。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下面就是我給她的一段話:

我的自白書

媽媽,我知道我最近讓你擔心了,我好想說句“對不起”,可是我真的說不出來。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什麼,媽媽可能是無法理解的。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羞愧、恐懼、自責、憤怒、擔心、迷茫這些複雜的情緒中。我無法調節,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所以就只好用頂撞你的方式來宣洩。因為我知道,媽媽一定會永遠包容我的。可是,我也不想這樣。

媽媽,自我記事起,就和你生活在一起,我們和叔叔生活的很開心,我也很感謝叔叔。

從小我就知道和別的小孩不一樣,我的親生父親不要我們了。我也羨慕別人一家團圓,但是我也擔心媽媽不開心。

叔叔對我和媽媽特別好,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是幸運的,遇到了叔叔。雖然我從來沒有叫過他爸爸,可是這一點完全不會影響他在我心中偉岸的形象。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其實,我很多次都想過改口,但是要麼因為羞澀,要麼因為機會不合適,所以就這樣了。成了習慣我也不想改變了,但是我其實很渴望叫一聲爸爸的,我也在心裡叫過。

媽媽,假期你讓我去陪伴爸爸,我是有想法的。對於他,我既有感情又沒有感情。他給了我生命,但是卻從來沒有管過我。

但是,媽媽告訴我,他是我的親生父親,不管他怎麼樣對我們,我都應該做到為人子的孝道。我願意聽你的話,我也願意成為一個好孩子。

可是,媽媽,我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把我送給爸爸。我不管他說了什麼,我只知道,你竟然願意讓我跟著他一起生活。媽媽,你知道我內心的恐懼嗎?那一刻,我覺得最愛我的媽媽不要我了,我怎麼辦?

那段時間我怕極了,如果我要和爸爸一起生活,我能活下去嗎?他每天除了睡覺就是打遊戲,一個靠房租過日子的爸爸能照顧好我嗎?

媽媽,這段時間我一直都活在擔心中。我覺得我好孤單,沒有人理解我,沒有人知道我在想什麼,我也不知道該找誰去說。我把自己藏在遊戲裡,逃避現實。

對著你關心的眼神,我既有羞愧,又有報復你不要我的快感,既然你不要我了,那我就破罐子破摔了。

我用虛張聲勢來掩飾我的恐懼心虛,我什麼也說不出來,只好用惡言惡語來面對你,其實我是紙老虎。

媽媽,你還愛我嗎?你還要我嗎?我是壞孩子嗎?我是不是多餘的?

媽媽,我好苦惱,我好孤單。我可以信任誰呢?誰能幫我呢?

閨蜜聽完以後,哭得不能自抑。

親子關係,如何破解這萬年難題?

很多時候,父母氣憤上了頭,忘記了追尋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只要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相互理解就成立了。

以上是我對親子關係的理解,你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