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由“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組成的第2航空戰隊是與第1航空戰隊(“赤城”、“加賀”)並駕齊驅的海空勁旅,儘管“雙龍”在性能上稍遜於新銳的“雙鶴”,但飛行隊訓練度較高,在戰爭初期的作戰中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從珍珠港到印度洋,屢有斬獲。

在日本航母技術發展史上,“雙龍”也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和積累,日本航空母艦的基本形態在該型航母身上得以確立,被稱為“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標誌著日本航母的技術設計漸趨成熟,併成為此後大中型正規航母的藍本,從“翔鶴”、“雲龍”等航母身上都能看到“雙龍”的影子。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

往期文章:

艦名釋義

龍在古代東方是備受崇敬的神獸,以龍名命名航空母艦顯得非常有氣勢。

“蒼龍”是指體色深藍的龍,亦同“青龍”,在古代五行學說中是主宰東方的神明,自古以來即為祥瑞辟邪之物。在日本海軍中最初取“蒼龍”之名的軍艦是1869年在橫須賀動工的“蒼龍丸”,該船作為天皇的御用船建造,於1872年竣工,排水量198噸,船體為木製,建成後交由海軍代管,1883年改名為“蒼龍艦”,1886年除籍。

第二代“蒼龍”是1934年11月在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的航空母艦。

“飛龍”意指騰空之龍,傳說飛龍飛天現身之際擁有呼風喚雨的神力。日本海軍中第一代“飛龍”是一艘木製運輸船,1864年在美國紐約竣工,1865年小倉藩在長崎從英國商人手中購入該船,命名為“飛龍丸”,次年獻於幕府,1867年被明治新政府接收,成為政府軍的運輸艦,曾參與幕末戊辰戰爭的軍事行動。

第二代“飛龍”是1936年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的航空母艦,為“蒼龍”號的姐妹艦。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模型高手製作的日本海軍航空母艦“蒼龍”

建造背景

1933年輕型航空母艦“龍驤”號建成服役後,日本海軍為了保持在航母數量上對美國海軍的均勢,在1934年制定的第二次軍備補充計劃(簡稱丸二計劃)中再建造2艘航空母艦,這就是後來的“蒼龍”和“飛龍”號。由於《倫敦條約》允許各國海軍中佔噸位限額25%的巡洋艦可以安裝飛機起降甲板,搭載艦載機,於是航空巡洋艦這一新概念艦種引起了各國的興趣。當時日美兩國都在彼此猜測對方的動向,日本海軍獲得情報稱,美國海軍將巡洋艦分為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航空巡洋艦,據此判斷美國海軍將利用條約條款建造航空巡洋艦,於是也針鋒相對,將“鳳翔”號退役後的替代艦按照航空巡洋艦的構想進行設計,這就是“蒼龍”級的最初原型。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日本海軍主要航母飛行甲板同比例比較圖

技術設計

“蒼龍”號的最初設計方案被稱為G-6,是在1932年提出的,是一個將重巡洋艦和航空母艦結合起來的奇特艦型,其標準排水量為12000噸,公試排水量17500噸,水線長246米,寬21.7米,吃水6.3米,裝有尺寸為194.2x40米的飛行甲板、雙層機庫和兩座升降機,能夠搭載70架飛機,包括艦戰和艦攻,動力裝置採用8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和4座艦本式減速齒輪蒸汽輪機,四軸推進,最大輸出功率為150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6節,重油裝載量為3760噸。

作為一艘航空巡洋艦,G-6方案配備了重巡洋艦級別的火炮裝備,3座200毫米雙聯裝艦炮呈階梯狀安裝于飛行甲板前方的艦體上,其火力與“古鷹"級重巡洋艦相當,另外還有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提供對空火力,舷側裝甲帶為100~140毫米,甲板裝甲為35~40毫米。總的來說,G-6方案的前四分之一艦體是重巡洋艦,而後四分之三艦體為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號

1933年,日本海軍對丸二計劃的航母整備方針再次做出調整,決定充分利用條約限額內的噸位數,建造2艘標準排水量為10050噸的小型航空母艦,並且要求儘可能多的搭載飛機,增加續航力和機動性,還計劃讓二艘新航母中的第一艘儘快服役,而第二艘將在1937年底完成,同時將“鳳翔”號退役。由於標準排水量受到限制,先前的G-6方案就顯得過大、過重,而且軍令部要求增加航母單次出擊的攻擊力,飛行甲板能夠一次起飛全部艦載機的半數以上,這樣G-6方案中:只佔艦體全長四分之三的飛行甲板也過短了。新航母在機動性和續航力上與G-6相同,儘量使用柴油機驅動,主炮火力略有削減,為5門200毫米艦炮,但防空武備大幅增強,為20門127毫米高射炮,機關炮數量在40門以上,而艦載機數量要達到100架(半數繫留在飛行甲板上),防禦水平與“妙高”級重巡洋艦相當,航空設施要便於飛機快速起降,必要時可以減少備用機數量。設計部門經過研究認為上述要求無法在10000噸的艦體上實現,於是將主炮口徑修改為155毫米,具備能夠擊退敵驅逐艦襲擾的輕巡級別火力,127毫米高射炮數量減少到16門,適量減少機關炮數量,艦載機數量也削減為72架,防禦水平與“龍驤”號相當即可。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艦娘——南雲機動部隊 加賀 赤城 飛龍 蒼龍

經過修訂最後形成了被稱為G-8的設計方案,也被稱為“蒼龍原案”,其標準排水量為10050噸,水線長240米,寬23.4米,吃水6.3米,飛行甲板縱貫艦體,長233米,寬40米,配有雙層機庫和三座升降機,動力裝置、輸出功率、最高航速和續航力均與G-6方案相同,重油搭載量增加到4000噸,艦載機數量為72架,包括24架艦戰和48架艦攻。G-8方案依舊保持了航空巡洋艦的特徵,裝備5門155毫米艦炮,三聯裝和雙聯裝炮塔各一座,安裝在前部飛行甲板下方的艦首甲板上,前後縱向佈局,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共計12門,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14座,共計28門。艦上要害部位的裝甲能夠抵禦200毫米炮彈的命中,其餘部位也具備防禦驅逐艦火力的防護。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飛龍

就在“蒼龍”號即將開工時,1934年3月發生了“友鶴事件”,新造水雷艇“友鶴”號因為武備過重導致重心升高,復原性不足,在訓練中傾覆沉沒,引起日本海軍對艦船復原性的特別重視,對現役艦艇進行了相關改進,同時對即將建造的艦船設計方案也重新審核。同時考慮到新艦建成時《華盛頓條約》已經失效,根本無意續約的日本海軍決定先下手為強,打破了10050噸的排水量限制,建造公試排水量為18000噸的中型航母,在最高航速方面的要求降低為35節,續航力減少為7800海里/18節,艦載機數量為68架。經過三度設計後,“蒼龍”的基本方案才最終確定。

艦體

“蒼龍”號的艦體採用類似於重巡洋艦的高速型船體,外形流暢,艦首為日本海軍獨有的雙曲線艦首,其吃水線以下艦首向艦底平滑過渡,艦首柱前傾,耐波性良好,“最上”、“利根”級重巡洋艦都採用了這種艦首,在艦首甲板上設有飛行甲板支柱一組。“蒼龍”號艦尾形狀圓滑,也設有一組飛行甲板支柱。當時日本海軍艦艇存在轉舵時橫傾顯著的問題,海軍技術研究所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向外側傾斜的雙舵比單舵迴旋半徑更小,能夠減少橫傾,根據這一結論“蒼龍”號選擇了舵軸向外側斜18.5度的並列雙平衡舵。1935年9月發生的“第四艦隊事件”引發了日本海軍在艦艇結構強度上的新一輪改正風波,正在建造的“蒼龍"號也受此影響,對船體結構進行了大幅修改,著力加強艦體強度,船體外板、內底板、最上甲板和上甲板普遍以鉚接代替電焊,艦首尾幹舷高度也有所增加。為了減少橫搖,將佔全長三分之一的中部艦體寬度增加1.8米。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航母的各層甲板結構(飛龍)

飛行甲板

“蒼龍”號的飛行甲板幾乎覆蓋了除少量艦首、艦尾外的整個艦體,長216.9米,前端寬16米,中部最大寬度26米,尾端寬17米,著艦標識寬38米,其中島型艦橋所在位置的甲板寬度為25米,“飛行甲板高出吃水線12.88米,為無防護的木製甲板。為了提高艦載機進出機庫的速度,便於航空作業,“蒼龍”號在日本航母中首次安裝了三座飛機升降機(雖然“赤城”、“加賀”在完成現代化改裝後均裝有三座升降機,但最初僅有兩座),較為均衡地分佈在飛行甲板的前部、中部和後部,前部升降機尺寸為11.5x16米,中部升降機為11.5x12米,後部升降機為11.8x10米,其中後兩部升降機位置稍微偏向右舷。在前部升降機前方設有一道起倒式遮風柵,著艦制動裝置為9座吳式四型電氣式制動裝置,有9條橫向阻攔索,在飛行甲板後部兩舷各設有2座起倒式無線電桅杆。“蒼龍”號還計劃安裝彈射起飛裝置,但並未實現。“蒼龍”號在飛行甲板中央和前後兩側設有多處安全網,防止飛機和人員墜海。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39年11月在中國南海航行的“蒼龍”號航空母艦

機庫

“蒼龍”號的機庫為,上下兩層,其中下層機庫前端短於上層機庫,各分為三個庫區,備有2座彈藥升降機。“蒼龍”號的機庫相對低矮,其上層機庫高度為4.57米,下層機庫高度為4.27米,大部分艦載機在機庫內不能摺疊機翼,給機庫作業和日常維修保養帶來不便。在“龍驤”號上機庫後端為開放式設計,便於向機庫內運送艦載機,但是考慮到航母受損時機庫開口可能導致大量進水,危及安全,“蒼龍”號修改了這一做法,用水密結構將機庫後端重新封閉起來,同時在後部升降機右側設一部收放式電動起重機,將飛機先吊上飛行甲板,再用升降機送到機庫內,其後的日本航母均採用這一設計。上部機庫後端的補給品輸送口也設有2平方米的水密門。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號進行著艦測試的現場照片,一架92式艦攻正在降落

艦橋

在“蒼龍"號之前的日本航母中,除了最早的“鳳翔”號在新建時裝有試驗性的小型島型艦橋外,其餘均為無艦島的平甲板型航母,“鳳翔”號的艦橋也在服役後即被拆除,因此“蒼龍”號是第一艘將艦島作為艦體固有構造加以設計的日本航母,或者說是日本最初的島型航空母艦,這種變化與大中型航母上艦載機起降指揮的需要有關。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號艦橋結構示意圖

早在G-6方案中就設計有一座大型艦橋,用於容納200毫米艦炮的射擊指揮裝置,位於飛行甲板右舷中央部位,並在艦橋後方設有橫向煙囪。後來的G-8方案則繼承了G-6方案的大型艦橋設計,只有位置略有前移,並在艦橋後方設有直立式煙囪。到了最後定型的G-9方案,為了降低艦體重心大幅縮小了艦橋外形,位置轉移到飛行甲板右舷前部,與完成改裝的“加賀”號相同。“蒼龍”號的艦橋分為四層甲板,內設艦長休息室、操舵室、海圖室、作戰室、羅經艦橋和起降指揮所,最上層是防空指揮所。在艦橋後方的飛行甲板上設有一座輕型三角桅,作為信號桅杆使用。

動力裝置

“蒼龍”號的動力裝置與“最上”級巡洋艦後期型幾乎一樣,為8座帶空氣預熱器的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和4臺艦本式高中低壓蒸汽輪機,四軸推進。8座鍋爐被佈置在8個獨立的鍋爐艙內,其鍋爐蒸汽發生量為170噸/小時,是日本海軍艦艇中最大的。4臺蒸汽輪機也分別被佈置在四個輪機艙內,呈田字形佈局,其中前部輪機艙的主機驅動兩具外側螺旋槳,而後部輪機艙的主機驅動兩具內側螺旋槳,前部輪機還與巡航渦輪機相結合,提高巡航時的經濟性。“蒼龍”號四機四區劃的主機佈局被認為是最理想的設計,併為後來的大、中型航母所沿用。“蒼龍”號主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52000馬力,能夠達到34.5節的高速。在1937年11月進行試航時,“蒼龍”號在公試排水量18871噸,主機功率152483馬力的情況下,跑出34.898節的航速,雖然沒有達到35節的設計指標,已經創下了日本航母的速度記錄。

“蒼龍”號的煙囪設計也是幾經變化,在最初的G-6方案中,煙囪設在右舷中部較低位置,為橫向煙囪,而在G-8方案中為艦橋後方的大型直立式煙囪,最後定型時為日本特色的舷側下彎式煙囪,位於右舷中部。“蒼龍”號裝有兩座舷側煙囪,其中前部一號煙囪的向後傾斜度比二號煙囪要大。煙囪上裝有海水噴淋冷卻裝置,並設有緊急排煙口,平時用盲蓋蓋住。

“蒼龍”號的雙煙囪設計在實際使用中效果良好,成為後繼航母的標準設計。“蒼龍"號的重油裝載量為3400噸,續航力為7680海里/18節,稍稍低於設計指標。

武備和防護

在拋棄航空巡洋艦的設計構想後,“蒼龍”號取消了所有大口徑艦炮,自衛武器完全由高射炮和小口徑機關炮構成。該艦的主要防空武器為6座89式40倍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共計12門,每舷各三座,其中左舷為前一後二,右舷為前二後一,由兩座91式高射指揮儀指揮,每舷一座,後來更新為兩座94式高射指揮儀,一座位於左舷中央,另一座位於艦橋頂端。輕型防空武器為14座96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共計28門,其中艦首3座、左舷6座、右舷5座,分為五個炮群。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號右舷艦橋前方照片,近處是右舷3號高射炮

位於右舷後部的127毫米高射炮及其前方的三座25毫米機關炮裝有除煙防盾,其餘火炮均為開放式。受到噸位限制,“蒼龍”號在防禦上只能採取輕量化設計,但相比“龍驤”號仍然有所強化,其彈藥庫要能夠防禦200毫米炮彈的攻擊,動力艙和航空汽油庫則能夠經受驅逐艦127毫米艦炮的攻擊,因此在舷側安裝了35~140毫米的裝甲帶,而水平防禦方面在動力艙上方敷設了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彈藥庫頂部的裝甲厚度為55毫米,但是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的防禦能力都十分薄弱,而且大部分艦體也只能防禦炮彈破片。就整體而言,防禦力弱是“蒼龍”號在設計上的主要缺陷,併成為後來日本航母的主要改進方向。

艦載機

“蒼龍”號的設計初衷就是要儘可能多地搭載飛機,增加航空攻擊力,雖然艦型不大,但艦載機數量卻相當可觀。在“蒼龍”號開始建造時,日本海軍剛剛開發出艦載俯衝轟炸機這一新機型,雖然俯衝轟炸威力較小,但命中率高,日本海軍計劃將“蒼龍”編入航母機動部隊中,以敵航空母艦為目標,用俯衝轟炸破壞其飛行甲板,癱瘓其航空能力,因此在1935年“蒼龍”號的艦載機以艦爆為主,計劃搭載90式艦戰24架,94式艦爆45架,共有69架。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從“蒼龍”號上起飛的92式艦攻

當“蒼龍”號建成服役時,日本海軍艦載機已經實現更新換代,“蒼龍”號的載機方案也發生了變化。在1937年其艦載機包括96式艦戰12架,96式艦爆24架,97式艦攻24架,97式艦偵11架,共有71架。到1939年,“蒼龍”號的載機方案再度發生變化,為96式艦戰16架,99式艦爆36架,97式艦攻21架,共計73架。

在1941年12月奇襲珍珠港時,“蒼龍”號的載機情況是零戰21架、99式艦爆18架、97式艦攻18架,共計57架。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蒼龍”號的艦載機搭載定數為零式艦戰21架,99式艦爆21架,97式艦攻21架,共有63架。在中途島海戰時,除了上述艦載機外,“蒼龍”號還額外搭載了2架新式的二式艦偵和3架零戰,後者屬於準備進駐中途島的第6航空隊。

艦體

“飛龍”號的艦體與“蒼龍”號相同,艦首形狀也一致,都為雙曲線艦首,但是艦首和艦尾幹舷都比“蒼龍”號高出一層甲板,從而提高了凌波性,顯得更加堅實穩固。在船體構造上“飛龍”號突出加強了結構強度,全面採用鉚接製造船體,同時增加了艦底外板的鋼板厚度,船身肋骨的間隔也做了重新規劃,前後部為600毫米,中央部為900毫米和1200毫米。“飛龍”號的艦尾形狀也做了修改,艦尾柱呈直線向內略微傾斜,而非“蒼龍”號艦尾的曲線外形。“蒼龍”號採用向外傾斜的並列雙平衡舵,但是裝有同型舵的驅逐艦在實際運用中發現效果不佳,於是“飛龍”號中途更改了設計,更換為中央支撐的半平衡舵,但服役後其效用依然不令人滿意。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號

飛行甲板和機庫根據航空本部的要求,“飛龍”號的飛行甲板寬度要比“蒼龍"號增大1米,長216.9米,前端寬16米,中部最大寬度增加到27米,尾端寬17米,著艦標識寬38米,飛行甲板距吃水線高度為12.57米。“飛龍”號也設有三座飛機升降機,但尺寸較“蒼龍”號有所擴大,前部升降機為13x16米,中部升降機為13x12米,後部升降機為11.8x13米,適合形體更大的新型艦載機。“飛龍"號的著艦制動裝置與“蒼龍”號相同,但是滑行制動裝置比“蒼龍”號多一座,為5座,機庫與“蒼龍”號差別不大,設有2座彈藥升降機。

艦橋

根據“加賀”號的運用經驗,“飛龍”號將島型艦橋的位置從右舷前部改為左舷中央,與改裝後的“赤城”號相同,這成為“飛龍"號與“蒼龍”號在外觀上的最大不同。關於採用左舷艦橋,航空本部是基於以下理由:首先,未來艦載機將趨於大型化、高速化,其起飛滑行距離更長,而右舷艦橋會造成妨礙:其次,左舷中央艦橋對於指揮艦載機起降均為有利,也便於其他作業:最後,將艦橋和煙囪分別置於兩舷,有利於重量平衡,也便於船體的建造。但是,實踐證明上述理由並不正確,不僅與飛行員的習慣相違,而且造成甲板氣流紊亂,不利於飛機起降,“飛龍”號之後的日本航母再也沒有采用這一設計。於是,“飛龍”號和“赤城”號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艘採用左舷艦島的航空母艦。“飛龍”的艦橋外形比“蒼龍”號略大,並且增加了一層甲板,為五層甲板,以改善操艦視野,內部設置與“蒼龍”號相似,由於艦橋內部空間較大,能夠容納司令部相關設施,因此“飛龍"號在建成後成為第2航空戰隊旗艦。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飛龍”號艦橋結構示圖

動力裝置

“飛龍”號的動力裝置與“蒼龍”號相同,但巡航渦輪機有所改進,輸出功率提高1000馬力,達到153000馬力,在公試時創下了34.59節的航速紀錄,但由於排水量增大,航速比“蒼龍”號下降0.2節,為34.3節。“飛龍”號的燃油搭載量為3750噸重油,續航力為7670海里/18節。“飛龍”號的煙囪設置也與“蒼龍”號相同,只是在傾斜角度上有細微差異。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飛龍”號

武備和防護

“飛龍”號的主要防空武器與“蒼龍”號相同,為6座89式40倍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但由於艦橋位置變更,其佈局也相應變化,兩舷均為前二後一,呈左右對稱,並採用2座新型94式高射指揮儀進行火控指揮,一座位於艦橋頂端,另一座位於艦橋前方左舷平臺上。25毫米機關炮數量有所增加,為7座三聯裝炮和5座雙聯裝炮,共計31門,其中艦首安裝2座雙聯裝炮,左舷有5座三聯裝炮,右舷有2座三聯裝炮和3座雙聯裝炮,分為五個炮群,由5座95式射擊指揮儀指揮。“飛龍"號是第一艘裝備三聯裝25毫米機關炮的日本航空母艦。

與“蒼龍”號相同,“飛龍”號位於右舷煙囪後方的高射炮和機關炮都裝有除煙防盾相比“蒼龍”號,“飛龍”號的防禦有所增強,其舵機艙和輪機艙要能夠抵禦驅逐艦127毫米艦炮的攻擊,而彈藥庫、航空燃料庫等要害部門要能夠承受重巡洋艦200毫米主炮的轟擊,因此舷側裝甲帶為50~150毫米,而水平裝甲為25~55毫米,但機庫甲板和飛行甲板的防禦依舊薄弱。

艦載機

“飛龍”號建成時就採用新型艦載機,其1937年度的載機方案為96式艦戰16架(常用12架、備用4架),96式艦爆36架,97式艦攻12架,97式艦偵9架,共有73架。在太平洋戰爭前夕,“飛龍”號的艦載機搭載情況是:零式艦戰21架,99式艦爆21架,97式艦攻21架,共有63架。

建成服役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20日在吳海軍工廠動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竣工服役,編入日本海軍第2艦隊第2航空戰隊,艦籍歸屬橫須賀鎮守府。“蒼龍”號建成時標準排水量遠遠超出最初的計劃,達到15900噸,公試排水量為18448噸,滿載排水量為19800噸,艦長227.5米,艦寬21.3米,吃水7.62米,航速34.5節,續航力為7680海里/18節,裝備127毫米高射炮12門(2x6),25毫米機關炮28門(2x14),艦載機數量為71架,編制人數為1100人。“飛龍”號由於進行了諸多改進設計,所以開工時間被延後,於1936年7月8日才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39年竣工時“飛龍"號舷側及俯視線圖

該艦於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竣工服役,編入日本海軍第2艦隊第2航空戰隊,艦籍歸屬佐世保鎮守府。“飛龍”號的排水量比“蒼龍”號略大,標準排水量為17300噸,公試排水量為20250噸,滿載排水量為21900噸,艦長227.4米,艦寬22.3米,吃水7.84米,航速34.3節,續航力為7670海里/18節,127毫米高射炮12門,25毫米機關炮31門,艦載機數量為73架,編制人數為1101人。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39年7月5日完成舾裝工程後停泊於橫須賀港的“飛龍”號

從技術上說,“蒼龍”級是日本海軍第型現代化航母,經過從“鳳翔”號的誕生到“赤城”、“加賀”兩鉅艦的改建、改裝,再到條約束縛下的“龍驤”,日本海軍逐步解決了航母建造的一系列技術問題,在艦體構造、飛行甲板和艦橋的設置、升降機佈局、艦載機起降設備、艦體復原性和結構強度、動力系統的佈置、武器的配備等各方面都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日本航母特有的設計風格,最終在“蒼龍”級身上奠定了日本航母的基本形態,包括全通式飛行甲板、雙層機庫、三座升降機、位於右舷前部的島型艦橋、舷側下彎式雙煙囪設計等,之後的“翔鶴”級、“雲龍”級均是在“蒼龍”、“飛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37年12月29日竣工當天駛離吳港的“蒼龍”號

同時,“蒼龍”、“飛龍”的建成也極大加強了日本海軍的信心,兩艦都是性能優良的高速中型攻擊航母,在服役後表現出很高的實用性,成為機動部隊的中堅力量。在“飛龍”號服役時,日本海軍的航母數量增加到6艘,而美國海軍當時擁有的航母數量是5艘,日本方面擁有6:5的優勢,而且更為精良的“翔鶴”級也已動工,即使美國正在建造的“大黃蜂”和“黃蜂”號服役,日本海軍在“雙鶴”竣工後仍保有8:7的優勢,加上可以在戰時緊急改裝為航母的商船水上飛機母艦、潛水母艦、給油艦等,日本海軍相信在未來“制空權下的艦隊決戰”中將壓倒美國海軍的航母部隊。

不過,上述樂觀判斷都忽視了戰爭的長期性和美國超高的工業能力。如果日本海軍在進入無條約時代後放棄“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全力批量建造“飛龍”級及其改型航母,則太平洋戰爭的局面將有所改觀,在中途島海戰時至少能夠再投入5艘“飛龍”級航母,在瓜島戰役期間航母危機時能得到2艘“飛龍"級的增援,到1944年“阿”號作戰時則可以擁有7~10艘“飛龍”級或“雲龍”級航母,但這些想象都是事後諸葛亮。即使上述設想能夠實現,日本海軍也將在飛行員的培訓和補充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難。

作戰歷程

“蒼龍”號服役時正值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日間全面戰爭已然爆發,為這艘新艦提供了磨練戰技的良機,在完成基本訓練後就於1938年4月開赴中國海岸,支援日軍對廈門的進攻行動,同時將部分艦載機轉場至南京的陸上機場,參與對中國內地的航空攻擊。同年10月,“蒼龍”號和“龍驤”號臨時編成第2航空戰隊,南下華南沿海,支援日軍對廣州的入侵,後於12月返回本土。1939年11月,“蒼龍”號再度披掛上陣,為日軍對廣西南寧的進攻提供空中支援。1941年7月,“飛龍”號和“蒼龍”號聯袂出擊,支援日軍對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佔領行動,此後兩艦返回本土,為奇襲珍珠港展開訓練。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蒼龍"號的艦體塗裝。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飛龍"號的艦體塗裝。

山本策劃Z計劃時最初準備投入第1航空艦隊的5艘航空母艦,即第1航空戰隊的“赤城”、“加賀”,第2航空戰隊的“蒼龍”、飛龍”和第4航空戰隊的“龍驤”。在“翔鶴”、“瑞鶴”相繼服役,編成第5航空戰隊後,山本又力爭將該部隊也納入機動部隊序列中,而“龍驤”號則被替換下來投入南方支援作戰。軍令部本想將第2航空戰隊也一併撤下來,轉用於其他方向,但引起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海軍少將的強烈反對。“蒼龍”、“飛龍”最後留在了奇襲珍珠港的行列中。

奇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蒼龍”、“飛龍”兩艦上起飛了36架97式艦攻和14架零戰(蒼龍:艦攻18架、零戰8架:飛龍:艦攻18架、零戰6架),投入對珍珠港的首輪突襲。第2航空戰隊的雷擊隊和水平轟炸隊與第1航空戰隊一道構成第一攻擊波的主力。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奇襲珍珠港

在攻擊開始後,“蒼龍”號的雷擊隊奉命攻擊了停泊在福特島西側的美軍輔助艦艇。在“赤城”、“加賀”的雷擊隊完成攻擊後,“蒼龍”、“飛龍”的雷擊隊繼續掃蕩“戰列艦大道”擊中了“加利福尼亞”號和“內華達”號。在隨後的水平轟炸中,由“蒼龍”號攻擊隊投下的一枚穿甲炸彈擊穿了“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前甲板,引爆了主炮彈藥庫,將該艦徹底炸燬,有1架艦攻未能返航。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奇襲珍珠港

在第二攻擊波中,“蒼龍”、“飛龍”出動34架99式艦爆和17架零戰對珍珠港內的殘餘艦艇和岸上設施實施了轟炸,“蒼龍”號飛行隊長江草隆繁海軍少佐直接指揮了第二攻擊波艦爆隊的行動,在此次攻擊中第2航空戰隊的損失是5架艦爆和3架零支援威克島登陸從珍珠港凱旋途中,"蒼龍”、“飛龍”於12月16日離開編隊,在“利根”,“築摩”號重巡洋艦、“浦風”、“穀風”號驅逐艦的護衛下南下支援日軍對威克島的第二次登陸。

日軍在12月11日對該島的第一次登陸因為守軍的頑強抵抗而告失敗,反而被擊沉了2艘驅逐艦。當時承擔登陸支援任務的陸基航空部隊雖有36架96式艦戰,但因為航程有限,無法為登陸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因此第4艦隊電請聯合艦隊司令部抽調正在返航的機動部隊一部前往支援,山本大將決定派第2航空戰隊執行這一任務。

12月21日黎明時分,“飛龍”、“蒼龍”在威克島以西300海里處出動零戰18架、艦爆29架、艦攻2架,協同千歲航空隊的33架陸攻對島上機場、基地設施進行了反覆攻擊。次日上午,第2航空戰隊又起飛零戰6架、艦攻33架實施第二次空襲,遭遇美軍戰鬥機攔截,有2架艦攻被擊落,但島上了美軍航空部隊也損失殆盡,為日軍的登陸鋪平了道路,威克島在12月23日淪陷。

南方作戰與印度洋攻略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42年2月22日的南雲機動部隊,後方的兩艘航母是“蒼龍"(左)和“飛龍”(右)。

在1942年2月,休整完畢的第2航空戰隊開赴南方前線,接替第5航空戰隊。在與第1航空戰隊會合後投入對荷屬東印度攻略的支援行動,先在2月19日參與空襲了達爾文港,接著又對爪哇周邊海域的盟軍目標展開攻擊,作戰順利。

1942年4月,“蒼龍”、“飛龍”號又參加了印度洋攻略。4月5日,兩艦出動36架97式艦攻和18架零戰空襲了錫蘭島的科倫坡港。當天下午,來自第2航空戰隊的36架99式艦爆與“赤城”號的17架99式艦爆組成攻擊隊抓住了英國重巡洋艦“康沃爾”和“多塞特郡”號,僅17分鐘內就將兩艘重巡從海面上抹掉了,其中“多塞特郡”號中彈31枚,“康沃爾”號中彈15枚,日機投彈命中率高達88%!雙龍的強悍可見一斑。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1942年4月9日,在經受攻擊後傾覆沉沒的英國“競技神”號航母

4月9日,第2航空戰隊派出36架艦攻和12架零戰參加了對亭可馬裡的攻擊,並發現了以“競技神”號航母為中心的英軍艦隊,四天前的一幕再度重現,85架99式艦爆和6架零戰組成的大機群如一片不祥的烏雲籠罩了這支小艦隊,其中“雙龍”出動了36架艦爆和6架零戰。45架艦爆向“競技神”號俯衝下來,在投彈命中率達82%的高效攻擊下,這艘可憐的航母被37枚炸彈直接命中,迅速葬身大海,同時陪葬的還有澳大利亞海軍驅逐艦“吸血鬼”號,另有1艘護衛艦和3艘商船也被悉數擊沉。至此,“蒼龍”,“飛龍”的征途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但運氣也到頭了。

中途島海戰

1942年5月27日,“蒼龍”“飛龍”伴隨著“赤城”,“加賀"從柱島錨地啟航,開始了日本海軍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中途島攻略。6月4日晨,日軍機動部隊起飛第一攻擊波108架飛機空襲中途島,其中“飛龍"、“蒼龍”各起飛了18架97式艦攻和9架零戰。因為淵田美津雄患病,由“飛龍”號新任飛行隊長友永丈市海軍大尉擔任空襲總指揮,來自“蒼龍”號的菅波政治海軍大尉負責指揮制空隊。眾所周知,美軍因為破譯電文已經嚴陣以待,日軍未能達成奇襲效果,第2航空戰隊在空襲中損失3架艦攻。友永大尉請求發動第二輪空襲,獲得南雲的同意,命令“赤城”、“加賀”號的艦攻將魚雷換成炸彈。然而,陰差陽錯的是,美國艦隊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結果第1航空戰隊的兩艘航母被迫再度換彈。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中途島海戰

此時,在“蒼龍”、“飛龍”號的甲板上,掛滿炸彈的36架99式艦爆已經準備就緒。在發現美軍艦隊之後,好戰的山口就請示南雲由第2航空戰隊先行發動攻擊,但南雲以敵情不明且無法派出戰鬥機護航為由加以拒絕,兩人發生了爭辯!與此同時,空襲中途島的攻擊隊也已返航,必須騰出甲板降落。在一連串難題前,南雲決定先回收飛機,再集中全力發起決定性攻擊,可惜命運沒有給他機會。

就在日軍艦隊陷入忙亂時,從美軍“企業”、“大黃蜂”和“約克城”號航母上起飛的攻擊機群殺到日軍頭頂。10時20分,美軍俯衝轟炸機從高空突襲而下,“赤城”、“加賀”號首先遭殃,中彈起火。10時30分,來自“約克城”號的17架SBD從太陽方向瞄準“蒼龍”號俯衝投彈,此時剛剛返航的日軍飛行員還在往嘴裡塞飯糰充飢!三枚454千克炸彈分別命中前、中、後升降機附近,落彈散佈非常均勻,其中兩枚炸彈在上部機庫內爆炸,並引爆了掛彈滿油的艦載機,而擊中船體中部的炸彈最為致命,貫穿兩層甲板後在下層機庫中爆炸,破壞了“蒼龍”號的鍋爐艙,中彈僅10分鐘後該艦主機就停轉了。面對動力喪失,已成火龍的“蒼龍”號,艦長柳本海軍大佐在10時45分下達了棄艦令,但他本人拒絕離艦,暫與軍艦共存亡,倖存艦員轉移到“濱風”、“磯風”號驅逐艦上。“蒼龍”號於19時13分高昂艦首沉入海底,柳本艦長以下718名艦員隨艦陣亡。“蒼龍”號的沉沒位置是北緯30度38分、西經179度13分,於1942年8月10日除籍。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蒼龍中彈圖 ​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飛龍中彈圖 ​

在南雲機動部隊遭遇滅頂之災時,只有位於編隊最北面的“飛龍"號倖免攻擊。在“赤城”中彈後,坐鎮“飛龍”號的山口多聞少將接替南雲指揮作戰,他決定立即組織反擊,在10時54分出動第一攻擊波18架99式艦爆和6架零戰,在小林道雄海軍大尉指揮下跟蹤返航的美機找到了“約克城”號,6架飛機突防成功,命中三枚炸彈,致使該艦燃起大火,但在搶修後仍能保持20節航速,日軍損失了13架艦燥和3架艦戰,包括小林大尉的座機。在第一攻擊波返航後,山口又組織了第二攻擊波於13時31分起飛,包括10架掛載魚雷的97式艦攻和6架零戰,由友永大尉親自指揮再襲“約克城”,命中2枚魚雷,導致鍋爐艙進水,艦體傾斜,動力喪失,被迫棄艦,但半數的日軍飛機沒能返航,包括5架艦攻和3架零戰。重創的“約克城”號在拖航途中遭日軍伊-168號潛艇雷擊沉沒。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規避美軍空襲的“飛龍"和“蒼龍”

“飛龍”號雖然在最後的反擊中重創“約克城”號,但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在派出第二波攻擊隊後,美軍偵察機也發現了“飛龍”號的位置,“企業”和“大黃蜂”號立即出動40架轟炸機在下午17時03分攻擊了正在規避的“飛龍”號,連續4枚炸彈擊中飛行甲板前部和中部,頓時烈焰沖天!雖然一度控制了火勢,但“飛龍”號已經無可挽救了,山口在午夜時分決定棄艦,但與“飛龍"艦長加來止男海軍大佐一起留在艦橋上,迎接終結時刻的到來。5日清晨5時10分,驅逐艦“捲雲”號奉命向“飛龍"號的殘軀發射2枚魚雷 ,其中一枚擊中艦首,艦體大幅左傾,但該艦一直到上午8時20分才沉沒於北緯31度38分、西經178度51分的太平洋深處,山口司令官、加來艦長和416名官兵與艦同沉。“飛龍”號於1942年9月25日除籍。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蒼龍”“飛龍” 雙龍鬧海

“飛龍”號

在“飛龍”號沉沒前,‘“鳳翔”號的艦載機發現漂浮於海面的該艦上還有人影,“穀風”號驅逐艦奉命前往營救,但一無所獲。事後得知,這些人是“飛龍”號輪機艙的官兵,他們本來被困在艦底,但“捲雲”號發射的魚雷炸裂了艙壁,使大約70人得以逃生,其中34人在漂流了15天后被美艦發現獲救。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蒼龍”、“飛龍”雖然逞兇一時,卻也難免折戟沉沙的下場,雙雙在中途島一役中灰飛煙滅。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藍光加特林”,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