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潛艇軍購的背後:“蒼龍”的敗因(下)

一敗於政治

有國際評論家稱“蒼龍”之敗 敗於政治,“成也阿博特、敗也阿 博特”,這話至少一部分是對的。


澳大利亞潛艇軍購的背後:“蒼龍”的敗因(下)


2014年澳大利亞剛剛提出新 造潛艇計劃時,國內爭議是比較大 的,畢竟和瑞典考庫姆公司合作生 產的6艘“科林斯”級潛艇並不算 太老、太落後,“一對一”替換 對精打細算的澳大利亞海軍已屬奢 侈,擴充一倍的負擔可想而知, “造這麼多潛艇有什麼用?”的疑 問不絕於耳,且二戰之後在引進、 合作生產外國潛艇過程中澳大利亞 也屢屢“吃藥”,從英國以“友情 價”引進的“奧白龍”級是出名的 “坑爹貨”,“科林斯”級由於 “水土不服”在服役期間也用得磕 磕絆絆,讓澳大利亞人不能不有所 保留,這一項目能力排眾議上馬, 是和當時任外長、後來任總理的託 尼·阿博特極力堅持有關。

阿博特堅持潛艇計劃,一方 面是為了強化四面環海的澳大利亞 保衛自身戰略利益的需要,另一方 面則有配合美國亞太戰略、促進 美澳戰略伙伴關係的考量,這和美 國“重返亞太”,並以美日澳“大 三角”為基礎進行戰略展開的思路 不謀而合。在這種基礎上,急於建 設“正常國家”,並千方百計謀求 軍火出口的日本安倍政府對澳大利 亞潛艇計劃十分熱心,阿博特和日 本及安倍原本關係良好,加上美國樂見其成,由三菱-川崎聯合體設 計建造的“蒼龍”級便在此時被一 度“內定”為澳大利亞中標潛艇, “蒼龍”級一度在澳大利亞被謔稱 為“阿博特的潛艇”。


澳大利亞潛艇軍購的背後:“蒼龍”的敗因(下)


但麻煩也正在於此: 2014~2015年間澳大利亞政局動 蕩,黨派與黨派間、黨派內部矛盾 重重,“阿博特的潛艇”命運便不 可避免地隨著“阿博特的命運”而 沉浮。對此,日本政府並沒有表現 出敏銳的觀察力,而是一面沉浸在 志在必得的躊躇中,一面繼續打 “大三角牌”。結果2015年上半年 阿博特就頂不住各方壓力,被迫松 口同意“三方招標”,當年9月更 被同屬澳大利亞自由黨的特恩布爾 轟下了臺。

“蒼龍”敗於政治的另一方 面,是日本對潛艇用途、優勢等不 恰當的側重宣傳。日方在長達近兩 年的時間裡,不斷強調“蒼龍” 在淺海和複雜海底的安靜性和隱身 性,強調這種潛艇“特別適合在中 國方向的使用”。然而對澳大利亞 主流政治家和民意而言,他們固然 重視“大三角”,但同樣重視澳中 關係、尤其經貿關係,過多渲染 “中國因素”不但在澳大利亞選民 中得不到太多共鳴,且多數政治家 也擔心會“刺激中國”。而精明的 法、德競爭者恰抓住了這一破綻, 向澳大利亞推銷“既頂用又不會讓 中國反感的潛艇”,日本過於執著 的政治算計,結果適得其反。


澳大利亞潛艇軍購的背後:“蒼龍”的敗因(下)


二敗於公關和運籌

正如法國人所言,最初在“阿 博特的潛艇”大行其道時,人人都 以為“蒼龍”必勝,法國“只有國 防部長勒德里安和DCNS總裁吉尤 相信法國還有機會”。但法國國防 部和DCNS這家歷史可追溯到1624 年、由國家控制過半股份的軍工企 業幾乎立即開始“盡人事以俟天 命”:2014年11月,勒德里安在奧 爾巴尼參加澳新軍團“百年歐洲” 活動,便頻繁接觸澳大利亞國防 部、外交部,試探兜售潛艇的可 能性,儘管碰了一鼻子灰,但回 國後仍然組織了DCNS項目前期小 組,堅持兩週一次召開由國防部牽 頭,泰雷茲、DCNS、法國武器總 監(DGA)、法國海軍和防務專 家參加的例會,且每次都邀請澳大 利亞使館武官處派員參加;2015年 2月,阿博特政府鬆口宣佈潛艇項 目全球競標,儘管來到DCNS的澳 大利亞政府代表坦言“我們還是傾 向日本”、“你們只是個陪襯”, 但法國人卻因為此前的鋪墊工作收 到成效而大受鼓舞,內部已經相信 “我們贏了”。

進入招標環節後,法國由政府 牽頭,協調各方運作,道達爾、施 耐德、維旺迪、Technip、空客, 甚至法國國家足球隊都被賦予了 “拉票”的使命,一些和澳大利亞 關係特殊的人物,如賽峰集團董事 會主席、法澳雙重國籍的麥克因斯 更成為法國的王牌。在“全國一盤 棋”下,法國人是三家中最早看到 問題關鍵是技術轉讓和潛艇要在澳 大利亞本土建造上的,並率先拿出 實際行動,在2015年上半年,在三 家競標廠商中,最早專門成立了負 責推動項目的澳洲分支,最早宣佈 “完全開放”技術轉讓和明確“所 有潛艇都在澳大利亞本土建造”。 與之相比,日本的潛艇出口一直是 安倍內閣“剃頭挑子一頭熱”,三 菱重工直到2015年8月才正式宣佈 參與投標,直到2016年年初才明確 “本土建造”,至於澳洲分支,則 更是在4月15日才匆匆成立的,而 此時距離其“落榜”只剩11天,而 在招標後期圈內公認的“日本最後 一搏的機會”——由三菱和川崎建立一個共同體,則乾脆連一點影子 都沒出現過。

法國人和德國人很快就判斷 出,“阿博特的潛艇”最重要的根 基在於美國的態度,只要美國給 “澳洲潛艇日本造”背書,其它競 爭者就贏不了。但法國、德國人都 認為,這個根基看似牢固其實不 然——法、德不是其它競爭者,而 是與日本同樣重要(如果不能說 “更加重要”的話)的北約盟國, 只要把這一層利害關係對美國挑 明,美方是不便在3個親密盟國間 厚此薄彼的。果然,在法、德兩國 密集外交攻勢下,2015年7月6日,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明確表示,美國 在德、日、法三家競標澳大利亞潛 艇項目問題上“不持立場”。儘管 許多人認為,美國在三家中實際上 還是傾向日本多一些,但對德、法 而言,美國因素只要“不扣分”即 可,而日本則“不多加分”都不 行,此長彼消,勝負至此已定了一 大半。


澳大利亞潛艇軍購的背後:“蒼龍”的敗因(下)


三敗於潛艇自身

如果“蒼龍”一如此前某些 評論家所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常規潛艇”,那麼即便有此前的 “兩敗”,也未嘗不能取勝。但法 國《潛艇》雜誌年初就刊文指出, “蒼龍”就潛艇本身而言,是三家 競標方案中最差的,如果剔除一切 “加減分因素”,則蒼龍必敗且毫 無懸念。

“蒼龍”級最吸引人的地方之 一,是它的原型已經服役,而法國 的“短鰭梭魚”還是個三維模型, 德國的進度則甚至還不如法國。

但這個“賣點”同時也是槽 點:日本戰後大型武器開發最大的 短板不是別的,正是改進改型,許 多裝備都是“研發時先進,裝備時 平庸,裝備後過時”,且由於企業 不熱心、又缺乏外銷經驗,日方並 未認真在“蒼龍”級基礎上進行改 進,為澳大利亞拿出一份量身定製 的“特別版蒼龍”。反觀德、法, 在這方面就老到得多,德國是戰後 常規潛艇出口數量、出口對象國最 多的國家,又是軍用艦艇模塊化生 產的鼻祖,“量身定製、積木組 合”本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法國 雖從未建造過這麼大的實用性常規 潛艇,卻建造過同一噸位級的世界 最小核潛艇“紅寶石”,而“短鰭 梭魚”又千真萬確是在“梭魚”核 潛艇計劃開始階段,就作為備份平 行研究的,法國直接面對大西洋, 又有許多海外領地,建造和使用大 續航力、深海型潛艇的經驗豐富, 唯 一 的 “ 短 板 ” —— 淺 水 噪 音 問 題,則通過使用噴水推進系統取代 螺旋槳來彌補。可以說技術積累堅 實,且在被告知“沒戲”時也一直 不放棄跟蹤和開發,因此同樣做到 了後來居上和量身定做。

不論法國或德國方案,都敏 銳地抓住了“澳大利亞人到底需要 怎樣的潛艇”這個關鍵點,拿出了 他們心目中最合適的方案。在法、 德看來,澳大利亞孤懸南大洋,擁 有漫長的海上航道和浩瀚的專屬 海域,因此需要的是一種噸位大、 儲備浮力多、續航力強大、遠洋性 能突出、適合多用途的綜合性潛 艇,且這種潛艇今後應便於升級、 更新子系統。這樣一來,法國人 “縮小版核潛艇+AIP”的“短鰭 梭魚”,和德國人基於對以色列出 口的“海豚”級放大版,就顯得對 症下藥,吸引力十足。反觀“蒼 龍”,雖然是西方唯一現成的4 000 噸級常規潛艇,卻採用雙殼體或半 雙殼體,用新型鋰電池代替流行 的AIP裝置,儲備浮力低、續航力 差,淺水性能和安靜性突出而遠洋 性能相對不足,“積木式”升級能 力更難言優秀。很顯然,“蒼龍” 是基於日本特殊的群島地貌和“美 國遠東前哨”戰略地位而設計的、 很適合日本自己使用的一級潛艇, 卻是三家競爭者中最不適合澳大利 亞的一級——“短腿”和低儲備浮 力意味著它難以勝任澳大利亞廣闊 海域巡邏和長距離航線保衛的需 要,模塊化水平低下則意味著今後 升級、改進需要付出更大代價。固 然,“蒼龍”級很適合前出中國近 海,但澳大利亞不是日本,澳大利 亞海軍也不是日本海軍,它的使命 可遠不止於此,如此單一的用途, 是難以說服澳大利亞納稅人的。

“蒼龍”之敗某種程度上也是 許多“軍事預言家”的失敗。失敗 不要緊,但倘敗而不知所何敗,今 後恐怕還會繼續敗下去,這一點無 論是對當事者還是旁觀者都同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