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烈火柔魂ZL


這幾位幾乎都是朝代的開國皇帝,均在歷史進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最終化為黃土灑在了洛陽這片土地上。

原陵

劉秀的原陵位於洛陽孟津縣,是一座非常令人費解的墓葬,劉秀的墓與其它的墓葬不同,位於邙山之北,與黃河毗鄰,且坐北朝南,背靠黃河面向邙山。其它幾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均是在邙山的南邊,坐北朝南,頭枕邙山,劉秀如此特立獨行想來也是令人費解,只在傳說中據說劉秀五行缺水,所以要靠著黃河而葬。

首陽陵

曹丕的一生飽受爭議,影視形象也往往不能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他,但他死後的墓葬與曹操生前提倡的節儉相吻合,不封不樹,沒有地上建築,非常低調。目前已在安陽發掘的曹操高陵墓也體現了節儉的這一點,在墓中發現大量的石牌用來代替陪葬品。

這幾個帝陵在洛陽是比較知名的,另外還有東周的天子駕六王陵遺址,還有徐陽的陸渾戎貴族墓地遺址,還有二里頭文化遺址等等,“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生動的體現了洛陽墓葬的繁多。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有句話叫“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被譽為帝陵之鄉,這個地方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邙山,邙山之所以被譽為帝陵之鄉,是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埋葬中國帝王最多的地方,最早在這裡安葬的是東周王墓,多達8座,之後又有東漢5座,曹魏墓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這其中如果加上大臣陪葬墓,那可以說是中國墓葬最為集中的地方。

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佈。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里。數量之多,多到超乎想象。

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

這裡的自然條件比較好。邙山是秦嶺餘脈,山勢平緩,土又厚又密實,水不容易滲進去,是天然的最佳墓葬地。風水很好。古代人下葬是講風水。首先要尋龍,要有龍脈。這個邙山就是有龍脈的,而且是中國的一條幹龍脈。

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共24座帝王墓。大型墓總數上千。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東漢5帝葬於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衝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曹魏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西晉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外加追封的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5帝葬於邙山。北魏現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蜀漢後主孝懷皇帝劉禪、南唐後主李煜、後蜀後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內。

除了帝王墓葬,其實邙山還有眾多名人墓葬群,這裡曾有不完全統計的960多座名人墓葬,諸如呂不韋,樊噲,賈誼,班超,狄仁傑等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有名的人物。



紅塵參與者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原陵

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 顯節陵

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敬陵

漢穆宗孝和皇帝劉肇 慎陵

漢孝殤皇帝劉隆 康陵

漢恭宗孝安皇帝劉祜 恭陵

漢敬宗孝順皇帝劉保 憲陵

漢孝衝皇帝劉炳 懷陵

漢孝質皇帝劉纘 靜陵

漢威宗孝桓皇帝劉志 宣陵

漢孝靈皇帝劉宏 文陵

曹魏: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首陽陵

魏烈祖明皇帝曹睿 高平陵

西晉:

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 高原陵

晉世宗景皇帝司馬師 峻平陵

晉太祖文皇帝司馬昭 崇陽陵

晉世祖武皇帝司馬炎 峻陽陵

晉孝惠皇帝司馬衷 太陽陵

北魏:

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長陵

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景陵

魏肅宗孝明皇帝元詡 定陵

魏敬宗孝莊皇帝元子攸 靜陵

唐:

唐義宗孝敬皇帝李弘 恭陵

後唐:

唐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 雍陵

唐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 徽陵


小馬愛吃滷蛋


洛陽邙山位於黃河南岸,崤山支脈,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周圍河流潺潺,是理想的營塋之所。歷代達官貴人以能在此安葬為榮。邙山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臥牛之地”,其分佈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邙山,宛如一條臥龍圍繞著洛陽城,伊洛之水靜靜在它南邊淌過。依山傍水,忱山蹬河,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墓葬之地,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卻有著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印記。

北魏孝文帝長陵洛陽自古是歷史紛爭的舞臺,朝代更替、戰爭紛繁,特別是改朝換代、國家分裂的時期,四處戰火、民不聊生。而被推翻的統治者的結局更加悽慘,同族甚至同姓之人被滅之以除後患。挖祖墳更是歷代常用的手段,無論從政治層面、獲取財富或洩個人私憤等各種原因,因此朝代更迭前朝王陵便遇一場浩劫。除此之外,歷代的盜墓不僅對皇陵,任何墳冢均不能逃脫一劫,特別是邙山成了盜墓者的天堂,這方面可寫成一本歷史書。那麼,有沒有對陵墓保護呢?考古博士張鴻亮蒐集以下各代對於聖地明王、賢臣名士陵墓保護的資料,從中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中的孝與義的內涵。

東漢末年:《三國志.吳書.孫堅傳》“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洛邑。堅乃前入至洛,修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曹魏時期:文帝黃初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甲戊,校獵至原陵,譴使者以太牢祠漢世祖”。

明帝景初二年,戊子,詔曰:“昔漢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帝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木樵採”。

東漢靈帝文陵

北魏時期: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譴使者以太牢祭漢光武、明、章三帝陵,又詔漢、魏、晉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蘇踐踏。”

孝明帝熙平元年,詔曰:“古帝諸陵,多見踐籍。可明敕所在,諸有帝王墳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聽耕稼”。

隋唐時期:隋煬帝大業二年,詔曰:“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蠲其雜役,以供守視”。

唐太宗貞觀四年九月,“壬午,令自古明王聖帝,賢臣烈士墳墓無得芻牧,春秋至祭“。唐中宗,”自古帝王及聖賢之墓並禁樵採”。

玄宗開元十二年十一月幸東都,古帝王陵並精意致祭。玄宗天寶三載十二月,祀九成宮禮畢。“詔:自古聖帝明王陵墓,有頹毀者,宜令管內量事修茸,仍明立標記,禁其樵採”,之後肅宗、代宗、德宗、憲宗、穆宗等亦申令之。

後唐明宗徽陵

五代時期:後漢高祖乾祐元年,“天下明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祠廟墳墓,委所在量加修茸”。後周世宗顯德元年,”前代帝王陵廟及名臣墳墓無後者,所在官吏簡較,勿令樵採表情耕犁“。

西漢太傅賈誼墓

清代時期:清順治元年十月詔:“明國諸陵,春秋致祭,仍用守陵員戶,帝王陵寢及名臣賢士墳墓毀者修之,仍禁樵牧”。乾隆九年,洛陽知縣龔松林踏察了洛陽邙山等處大冢。“以上二十一陵逐一勘驗,並無地戶侵墾其中,間有陵頂塌陷及陵前儀從等類傾倒者,現在捐奉,僱覓民夫,填修扶起,並於各陵之前豎立小碣,上書某代某陵,一垂不朽。又飭該管鄉地等在於陵旁,遍插榆柳,務使成活,加以保護,毋許民人樵牧,以昭崇敬,再卷查各陵,從前並無詳請開墾升科並領種出租事項,合併聲明”。

曹休墓,保護髮掘中,將建紀念館

現代:2001年,邙山東漢帝陵納入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2012年,《洛陽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正式實施;2013年,洛南東漢陵納入國家第七批重點保護文物。

邙山陵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統計有封士堆的700多座,而現今天僅剩下200多座了,幾十年消失了大部分,是二千多年來的總和還多。陵墓被盜、被破壞甚至消失有各種原因,缺乏保護是最重要的原因。小編曾在各處實地尋訪古建村落和名人墓葬時常聽當地人說相同的內容:“我小時候還有,後來就沒有了”。南唐後主李煜、大周名相狄仁傑等等在歷史上留下耀眼輝煌人物連封土都找不到了,甚至邙山24位皇陵大部分也無法確認歸屬,後果是造成文化的斷裂、有頭無源,而文化是民族生存、延續的根本,亦是立國之本。







到後來才明白


河洛為王裡,崤函為帝宅,從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開始,先後有13個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陽建都,累計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

一、商湯王冢

據有關資料記載,商朝的創建者商湯(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師縣東六里”,即今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北。當地人稱為“湯王冢”。有冢,冢前有碑。

二、東周帝陵

(一)、王城陵區

位於東周王城遺址的東北部,主要分佈在今洛陽市西工區的大部分地區。平王至靈王以前的10個王多葬於王城陵區,分別是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

(二)周山陵區

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別為靈王、景王、悼王、赧王陵。

(三)成周陵區

成周陵區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北側邙山腳下的金村一帶,故又稱為金村陵區。均為從戰國早期到晚期的墓,這正是從周敬王遷居新成周到赧王離開新成周時期的墓葬。自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到慎靚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這裡,是東周最大的一個陵區。

三、東漢帝陵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立國至曹丕代漢,歷196年,計12帝。除獻帝葬於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陽。

東漢帝陵區分南北兩個陵區,又稱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陽東象莊村正北的邙山嶺上,連霍高速公路兩側,那裡有5座東漢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東漢帝陵,分別是明帝顯節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

四、魏晉帝陵

曹魏立國45年,傳5帝,陵墓皆在洛陽都城附近。

五、西晉皇陵

西晉5座帝陵位於首陽山西段,東西相連的北邙和乾脯二山兩側。山的南面,自東至西依次為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山的北面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六、南朝帝陵

南陳後主陳叔寶陵

七、北魏帝陵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八、唐代帝陵

唐恭陵是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又稱“太子冢”或孝敬皇帝陵。位於偃師緱氏鄉滹沱村西南景山白雲峰之巔。恭陵是洛陽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九、五代帝陵

後梁太祖朱溫、後唐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後晉高祖石敬瑭、南唐後主李煜等,均葬在洛陽

十、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於洛陽東部的偃師、鞏義境內,北依邙山,南對嵩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