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珍惜餘秋雨


勸君珍惜餘秋雨

喜歡一個人可能不需要理由,但是不喜歡一個人總有千萬條理由。

餘秋雨就是這樣一位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的人。認識的人罵他,不認識的罵他,文壇的罵他、娛樂圈的罵他,文化界罵他,就連演藝界的人也不放過他。

餘秋雨何罪?

唯以名太高。

作為一個個體他為中國文化通達世界架設了第四座橋樑。作為一個學者他把有了答案的問題交給了課堂,把還沒有答案但不久會有答案的問題交給了學術,把永遠也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交給了散文。作為一個教授,他用一萬里的行程證明當代學人的文化求索精神,用單薄的身體撿拾失落的世界文明。

他無疑是當代華人世界最有學問的人。

何以見得?

當每個國家的領導人以去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演講一次為榮時,餘秋雨已經口若懸河的在世界級的著名學府講的聽眾千萬、人滿為患。

如果沒有學問每四年一屆的央視青歌賽的綜合文化知識評委寶座不會坐那麼久,當然會有人問,那是因為餘秋雨坐鎮能夠贏得收視率。說對了,那是因為前幾屆的精彩點評已經凝聚了足夠的人氣,觀眾已經離不開餘秋雨,央視已經離不開餘秋雨,中國四億雙同時注目的眼睛離不開餘秋雨。

如果沒有學問,每屆的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不會請餘秋雨當主席。如果沒有文化,鳳凰衛視的千禧之旅不會請餘秋雨全程陪同並主持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教授。

勸君珍惜餘秋雨

如果沒有文化,他就不會把他的研究視野,從戲劇理論拓展到文化學,進而拓展到文化史,從中國傳統文化學拓展到人類文化學,從華夏文明拓展到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 如果沒文化,就不會在七十年代就被邀去參加第一次的全國文代會。如果沒有文化,在八十年代學術荒涼,文化蕭條的大背景下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職教授。如果沒有文化,就不會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幾十所著名學府的評選中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座標式人物。

如果沒有文化,就不會有這麼多的人專門以批餘秋雨而養家餬口。所以這樣的一位人註定是孤獨的。這樣的一位文化人註定是會遭到史無前例的嫉妒的,所以這樣的人就應該是一位安分守己的文人。但是餘秋雨確是一位朋友滿天下,在上海徐家彙擁有過億股份的文化人,這也就奇怪了,讓所有的汙水向他傾洩,他只是揮一揮衣袖,不跟你辯論,這樣把你鎖定在等級不高的人格圈子裡。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圈,餘秋雨無疑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或者說在二十世紀人才輩出大師雲集的中國,要談論文化,不能繞過餘秋雨。這是因為他創立了一種叫做文化大散文的文學形式。

勸君珍惜餘秋雨

想一想,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散文曾經是多麼的輝煌和璀璨奪目,但是一直到現在,“散文”和“散文家”在人們的心目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你能記住的能有幾人?恐怕稍微瞭解文學的人都會給出答案,恐怕許多博學的學者也給不出答案。散文或者散文家或許就從來沒有被人們記住過。但是自餘秋雨的散文橫空出世以來,情形大變!中國散文的表達空間由此變大、意境氣象由此變大!令人不敢再小覷散文,即使你對一般散文家仍然瞧看不上,但你決不會無視餘秋雨和“秋雨體”散文!

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散文除了極少數屈指可數的篇章以外,還沒有他這樣的熔思想、智慧、情感為一爐的大容量和大深度的話語。如果用學術語言來表達,可以說,他在當代散文史上的功績,是從審美的此岸架設了一座通向審智的橋樑,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散文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大。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幾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國文化的悽風苦雨和中國文人的集體痛苦感,再以個人生命的真體驗和真性情澆鑄成文字,舉重若輕,力能扛鼎,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之餘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請問,散文自古以來有過這樣的寫法嗎?我認為,“秋雨體”的“文化大散文”不但“史無前例”,而且“後無來者”!”

勸君珍惜餘秋雨

因為他的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一篇篇“文化散文”在餘秋雨筆下流淌,正如宋詞到了蘇東坡手中,一改柔靡之風,變得如塞外黃沙漫漫、江川之水奔騰,勢如五嶽凌雲,氣吞萬里河山。

餘秋雨先生為解讀中國文化的脈絡,腳印先從《文化苦旅》、大西北的敦煌開始,在道士塔前揭示了文化傳承的悲涼與民族貧弱的隱傷;莫高窟中採來飛天的風儀,陽關雪下黃沙漫漫,柳侯祠前舊夢迷離;他引領我們,在都江堰邊拜謁過奔湧千年的碧流清江,見過巍巍三峽的濤濤濁浪與晚照夕陽;洞庭一角水淼淼,廬山之巔霧茫茫;他讓大家細緻地品味過柔雅的江南文化與寧靜的蘇州鎮落,體味過天一閣裡代代傳承的文化使命與青雲譜就的隨想;更是聆聽了狼山腳下,唐才子駱賓王的聲聲嘆息;夜航船裡楓葉冷,酒公墓前懷故鄉。廟宇之旁長亭晚,牌坊遠處山青青。老屋窗口的童年與信客的悲涼往事;筆墨有祭,臘梅藏憂。龍華的舊友,三十年的溫馨;海外南洋水,國文華語情。——宋浩浩語

文化散文最重要的是境界,以意帥文,然後才看文筆,立意高自然文筆遠,其實詩歌辭賦莫不如此,餘秋雨先生的境界,決定了他的文化散文格調之高亢、意境之悠遠和氣度之恢弘,氣承漢魏,意接唐宋。面對歷史與民族,面對文化與山水,既有驀然回首的感喟,又有不忍追尋的悲憫。縱觀文壇,當代散文家誰人能出其右?可以說,連別有用心的批評者們也只能心服口服。因為,你們說餘秋雨先生不行,那麼當代散文界還有誰站出來,讓大家承認,他也開了一代風氣?

所以有人說餘秋雨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著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