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最近,在某綜藝節目中,一直被人們視為模範爸爸的汪涵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獨特的育兒經。汪涵表示自己平時工作太忙,所以在疫情期間,他非常珍惜這段能夠心無旁騖宅家陪娃的時光。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屏幕上那個溫文爾雅的主持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卻表現出非常嚴格的一面。他不僅給5歲的小沐沐安排了英語、圍棋、邏輯思維等課程,還要求小沐沐每天做30個仰臥起坐、20個俯臥撐和深蹲,以此來訓練兒子的體能。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但嚴格之外,汪涵對於小沐沐的教育也表現出非常開明的特點。和很多父母一樣,汪涵也面臨著作為家長的壓力,那就是來自“別人家孩子”的比較。為了逃避這種壓力,他拒絕加入家長群,即使妻子多番催促也堅決不加。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此事一經媒體爆料,網友紛紛為汪涵點贊:在一個充斥著各種各樣“別人家孩子”的年代,汪涵老師這種獨特的教育觀念真的可以說是一股清流。

01

中國人好面子,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太好面子,有時候卻是對孩子赤裸裸地傷害。到了歲末,親朋好友一聚會,孩子們自然是會成為重點的。誰家的孩子成績好,誰家的孩子有什麼才藝,到了該“展示”的時候了。

如果孩子順從,加之訓練有素,贏得滿堂喝彩,那父母臉上定也是喜笑顏開。也有一些父母,遇到孩子不配合,那就想辦法哄,哄不住就嚇,一定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肯罷休。有的孩子掙扎一下就聽了,要麼就草草應付。父母又趕緊解釋說平時不是這樣的,今天可能膽怯吧。反正自己的面子得保住才行啊。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小時候老人就教誨:“樹靠一張皮,人靠一張臉”,要我們爭氣。長大後,很多人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衣錦還鄉,混不好回去丟家裡人面子。父母盼望兒女成龍成鳳是無可厚非的,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呢?只是很多時候,這個期待扭曲變形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主動或被動地跟周邊的人比較。生下來比誰長得快,讀書的時候比成績,畢業之後比工作,結婚之後比伴侶,有了孩子之後,很多的父母最喜歡的就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自己的孩子。

小時候從父母的比較中走出的你,還要讓孩子重複這條路嗎?這種扭曲變形的比較,不僅對孩子身心發展毫無益處,反而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02

小編記得小時候有玩得很好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成績還是很好的。因為生了一次病落下了半個月的課程。然後就慢慢地跟不上進度,成績一次比一次差。

因為他爸爸是我們學校的老師,非常好面子。曾經他是想讓兒子為自己掙面子的。可如今面前的兒子與自己的想象差距甚遠,於是,焦慮和責罵取代了愛。他不僅沒有想辦法給兒子補上去,反而經常責備他不努力。

每次我找他玩就聽到他爸爸訓他:“玩什麼玩,成績都那麼差了,你還好意思去玩,你看看我們教研室陳老師家的小燕,每次都是滿分,人家為什麼就天天在家裡讀書,幫家裡幹活呢?”然後就看到他低著頭從屋裡出來,悶悶不樂。等到了初中的時候,他的個子大了,爸爸罵他的聲音小了。因為叛逆期的他已經對父母的嘮叨直接反擊了。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但還是能常常聽到他爸爸嘴裡嘮叨說“還是生個女兒好,懂事又乖巧,生這麼一個沒用的東西。”最後他自己也自暴自棄了。反正在父母眼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看不到,也得不到肯定。

盧梭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說得多好,我們不能將我們成人的一些東西強加給孩子。為什麼很多人會痛苦而焦慮:就是因為慾望太大,而能力太小。“不瞭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蠻幹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詳地生活的快樂的凡人還弱。”

父母必須對孩子的天性有所瞭解,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要去揠苗助長,更不要總是將那些神童的故事拿來跟自己的孩子比。

那些神童的超能力是你永遠達不到的遠方,但是神童背後的苦與痛你也無需品嚐。那樣的比較毫無意義。其實,別人家的孩子,真的不關你的事。不比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修養。用心栽培自己的孩子才是王道。除了分數和才藝,你需要栽培的地方太多了。

03

北京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徐凱文老師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把苦心醞釀許久的科研計劃交給系領導,領導卻告訴他,他的科研計劃和一位老教授的想法有一些重合的內容,而且經過專家全面的比較和評估,系裡最終還是選擇了老教授的方案。

他的心頓時涼了半截,開始陷入深深的抑鬱,甚至一度對那位壓過自己一頭的老教授產生過怨恨的心理。後來,經過一系列心理方面的自我療愈,徐凱文終於弄明白這件事情的發生竟然和童年時母親說過的一句話有關。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一天放學後他迫不及待的跑回家裡,把自己得到90分的卷子拿給母親看,因為這次考試難度很大,90分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沒想到母親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90分嗎?隔壁的XXX還考了95分呢!”母親的這句話,猶如一顆釘子,深深的紮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一個無法癒合的傷口。

所以當領導無意間把他和那位老教授放在一起比較時,童年時留下的傷口又讓她回憶起潛意識裡那個曾經被母親一句話傷害過的小孩。他的母親應該不會想到,自己無心的一句話,竟然給孩子未來幾十年的人生留下一道難以抹去的陰影。

作家劉墉曾說:“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來比去陰影裡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體會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他們的內心就像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缺乏原本屬於一個孩子的生機和活力。”

隨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之一。因為這不僅容易傷害孩子脆弱的內心,而且很有可能讓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

兩年前,一則發生在山東淄博的血案震驚全國。初三學生馬某回家時,被藏在單元樓門後的同班同學秦某連捅數刀,不治身亡。而秦某的殺人動機令所有人震驚不已:殺了他,我就會是班裡第一名了。

原來秦某一直是班裡的第二名,他的父母總是喜歡將他與班級第一名馬某進行比較,並經常責怪他為什麼一直是第二名,為什麼不能超過馬某成為班級第一。父母的攀比導致了秦某性格的扭曲,也把兩個幸福的家庭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樣血淋淋的事實,難道還不能讓那些熱衷於把孩子比來比去的父母們清醒嗎?

04

曾經聽到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偏遠的小村莊流傳著這樣的迷信——農曆臘月十二子時出生的孩子,長大以後比周圍的孩子都優秀,都出人頭地。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有一天小秀(化名)問媽媽:“媽,隔壁小芳是不是臘月十二子時生的,她以後是不是特別優秀,我是啥時候生的。”媽媽看著小秀毫不猶豫的說:“你也是臘月十二子時生的,但是你必須要驗證一下,看看未來的你是不是真的優秀,出人頭地。”

小秀信了媽媽說的話,多年來發奮圖強,在城裡讀了好大學,找到了對自己好的另一半,回到家時,小秀又問了媽媽許多年前的那個問題:“媽,我是啥時候生的。”媽媽看著小秀認真的說:“你不是臘月十二子時出生的,但是你現在同樣優秀,不是嗎?”

其實,小秀在讀到初三時,就明白了媽媽的苦心。媽媽不願意她在小的時候相信那個迷信,就放棄努力,也不願她知道自己未來很優秀,就不去努力,反而是為了證實這個迷信,小秀一直為了這個未來很優秀而努力。

05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枝獨特的花朵,孩子成長有快慢,能力有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各自不同的習性和花期一樣。”

汪涵被兒子要求提前退休,因不願孩子被攀比,至今拒絕加入家長群

你的孩子可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三歲就會背唐詩,但是他懂事善良,知道心疼大人的艱辛不易。你的孩子可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多才多藝,但是他的籃球打的很好,身體倍棒性格開朗。

這世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一無是處。家長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像法官一樣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的優缺點評頭品足,而是應該像園丁一樣精心守護和等待每一朵鮮花的盛開。

為人父母都應該記住: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並不是要他成為攀談間炫耀的資本,不是讓他成為我們面子的來源,而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能在社會磨礪中不斷成長,創造出自己獨特人生價值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