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就在前不久的201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中國已經開始制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同時也宣告著更加嚴苛的“國六”排放標準將在今年內開始施行。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回頭環視歐洲各國相繼提出的零排放計劃,車載內燃機似乎已被徹底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命不久矣。

一時間,怨聲四起,可恨我國汽車引擎尚未能拿出檯面,卻要被摁死在飢腹之中。

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國汽車引擎研發直到今天還處於普遍落後的階段?

沒有成熟的材料科學支撐、沒有超高精度的自主機床、甚至缺少大量手藝精湛的一線藍領……

不假,這些都是制約汽車引擎研發向前精進的因素。但私以為,真正令人絕望的嘆息之牆,在於社會發展。


千年馬鞍 百年汽車

中國現在面臨的糾結,就好比讓你在一百年前決定是該學開車還是學騎馬一樣。人在馬背上活了幾千年,它承載了太多文明的興衰,但在工業的力量之下它已然顯得單薄無力,大勢所趨,從此馬路再無馬。

在是否繼續引導大量社會資源去研發內燃機這個問題上,

越是領先的國家反而越是斷得決然。2040年後,歐洲大陸或許再難見到搭載四衝程引擎的汽車,自己的企業經過百年積累,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為什麼政府要如此急於捨棄?

或許你覺得是它們腦殘,拉動人類奔向21世紀的燃油汽車,可以說是人類交通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它將城市變得龐大,也是它將城市間變得緊密。然而偉大並不意味著不朽,車用內燃機終將成為歷史,並且它的壽命一定會在化石燃料枯竭之前終結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因為環境問題?

狗屁!以當今家用車的排放水平看來,那不過是個哄人的幌子。通過數十年的治理,歐美的空氣質量早已達到了一個足以令全世界羨慕的水平,但是即便將所有汽車改為電力驅動,它們的都市也不可能變成森林。

對民用交通工具的徹底換血所帶來的社會及稅收問題將會變得尖銳:部分傳統汽車廠商衰落將會導致大量的就業問題,而因燃油汽車禁售所連帶的產業供應鏈洗牌也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在這樣的後果之下,燃油汽車禁售所帶來的那點環評貢獻恐怕微乎其微,所以你要說歐洲是因為環境問題才收拾燃油汽車?我不信。


能源的泛用性思考

那它們為什麼要在自己領先的時候自斷臂膀?

為了社會發展。

我從來不把電動車看做新能源車型,畢竟

電動車與汽油車的競賽早在100多年前就開始了,而這期間由於種種不足一直被燃油車踩在了腳下,直到如今才勉強趕上汽油車的水平。

但它性能趕上了汽車難道就能取而代之了?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沒錯,其實真正決定命運的不是電動車自身,而是人類社會的能源架構

電能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高泛用性,它是目前人類使用頻率最高的能源,不論是工業生產、交通運輸、還是科學研發,人類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持,它早已滲透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甚至連燒油的汽車,斷了電也無法繼續正常運行。

同時,電能也是目前人類獲取手段最豐富的能源,不論是火電、核電、風電、水電、還是光伏電,人類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這一能源,甚至連燒油的汽車,在減速時也可通過動能回收系統獲取電能。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現狀是,文明需要擴張,但地球資源畢竟有限,終有一天這裡的能源將無法承載文明的擴張甚至是延續。而電能卻是目前利用可再生資源主要手段,並且它也是目前人類大規模利用地外能源的唯一媒介,就連前景浩然的氦-3也有望通過熱核聚變反應堆轉化為電能。

而石油呢?我已不用多說。

對於汽車而言,油轉電無疑是翻天覆地的洗牌,然而對於社會能源分配而言,卻只是多出一個用電大戶而已。現實就是如此地不對等,從人類大規模使用電能的那一天起,其實就註定了內燃機的命運,而左右它衰落的時間節點,僅僅就是電動汽車本身的發展而已

不論是內燃機研發還是燃油的加工與運輸,都需要消耗龐大的社會資源,並且它是一項孤立的工程,雖然所得研究成果能夠大規模用在汽車上,但貢獻終究單一。你以為你買車花的錢只是花在了造車、稅收和利潤上,但你可曾想過除了分擔孤高的動力系統研發成本,你所使用的高辛烷值汽油也外帶了大量的提煉、加工與運輸成本?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當你在驚訝GT86居然能搭載法拉利引擎的時候,又怎會想到發電設備和電池已經可以服務與多少產業?當你在感嘆汽車平臺化研發、共用動力總成拉低車輛價格的時候,又怎會想到在整個社會一起均攤能源科研、採集成本的前提下,電動車的研發和使用成本又會低到什麼程度?(電池的成本,已經從2010年的每千瓦時1000美元下降到了今天的130-200美元。)


瓶頸有口 瓶蓋無路

石油,為汽車賦予了活力與激情,但如今卻成為了汽車繼續前行的阻力。縱使它暫時還有著快速補充燃料的優勢,但在有規劃的使用下,電動車的充能卻幾乎不會佔用你的用車時間。縱使如今最頂尖的民用引擎在熱效率上已經突破了40%,但目前上海外高三燃煤發電廠,總體效率早已達到了48.92%,算上我國平均輸電線損6.47%(2016年),電動車的能源利用率看起來依舊高於燃油汽車。同時別忘了,這還是最令你詬病的燃煤發電。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40%的熱效率,我不知道汽車引擎究竟還能走到怎樣的高度,即便是將來達到了豐田宣稱的50%,但引擎的出力與汽車的航程,依舊受到燃油熱值與油箱容積的限制,這並非瓶頸,而是瓶蓋,扣死了燃油汽車無限發展的可能。而電動車呢?即便它的電池技術仍處在瓶頸階段,但是它們中的佼佼者已然在性能及航程上追平了當下的燃油車。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現實總是那麼愛讓情懷絕望,但作為引導社會發展的航燈,國家必須利用政策來引導社會資源流向更有前景的科目,內燃機曾在與電動機的競爭中勝出,因此才有了它的大力發展。然而能源科學既不是兒戲也不是情懷,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如何有效將其轉化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共同動力才是核心,而為汽車量身打造的四衝程引擎,必然無法像電池與電機那般獲得良好的投入/產出比。

其實還有著一種說法:既然內燃機被大面積淘汰乃大勢所趨,那中國又何必再去花費大量精力在此處趕英超美,去研發人家即將棄用的科目?這就好比你即將分到文科班了,卻反而一股腦地惡補化學一樣有違常理。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我並非為自主企業落後的引擎技術而開脫,畢竟無力研發、投產高尖車用引擎本就是客觀事實,但是就算哪天觀致真的普及了QamFree,那又如何呢?依舊突破不了汽油本身給它扣上的瓶蓋。我曾經痛恨三菱對華輸出引擎技術,讓大半自主廠家的引擎研發死於安樂,但現在看來,也算是養肥了一大幫車企,只希望它們能將這筆財富投入到下一代的技術研發之中。


恨鐵成了湯

然而現實總是讓人心寒,大部分生產電動車的廠家,顯然沒有理會政府補貼電動車真正的初心,它們甚至不再用心製造汽車,轉而全力生產劣質電動車騙補,更有甚者專門成立回收公司購買出廠的電動車,在賺到補貼後將車輛拆解、更改零部件編號,重新裝配出售。

這是何等的齷齪!它們甚至造不出一套適合電動車的底盤,更別說高效、安全的能量管理系統。至於國家給予的購車補貼,它們更是直接加在了車輛售價當中,將國家向社會推廣新能源的政策變成了自己中飽私囊的斂財工具。

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這種種令人噁心的手段與現象,無疑讓人們對電動車這一概念心生誤解,同時也讓國家意識到單獨給予補貼,無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唯有砸掉飯碗,才能激發它們求生的本能。因此才有如今各國突然爆出的燃油車停售計劃 —— 給了糖你就不吃飯,那乾脆餓死好了


提前道別

熱血依舊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認為我是燃油車的叛徒,作為愛車的小媒體,我們應當協力捍衛燃油車的一線生機,但當我故作鎮定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又何嘗不是抱著絕望的心情呢?

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是內燃機推動著人類社會高速發展,只是如今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它難以踏足的臺階。這並非是飛鳥盡良弓藏,今天的局面,只是因為我們手上有了射程更遠的步槍而已。內燃機之死:大勢所趨你真懂了嗎?

我不知道二十年以後的電機與電池究竟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全新體驗,但我知道那時的我一定不會忘記年輕時的自己,曾是一個擋擋紅線的熱血男兒,這段隨著轉速而脈動的記憶,將永遠在我腦中迴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