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王陽明

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西家兒童不識虎,抱竿驅虎如驅牛。痴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

1508年地球上發生了很多事情

在中國,大明帝國實際掌權人劉瑾創立了內廠,這是繼錦衣衛、東廠、西廠之後的又一次更加殘暴、更加摧殘人性的機構;在日本,幕府掀起的內訌颶風歸於平靜;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軍隊進攻威尼斯共和國失敗;在中美洲,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羅人運到西印度群島作為奴隸,美洲開啟了“黑奴”時代......

還有一件事。

一個春天的夜晚,在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有一個人突然從夢中驚醒,像著了魔似的喊叫起來:“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到心的‘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這就是未來將散發耀眼光芒的王陽明“心學”開篇,史稱“龍場悟道”。中國思想史將之稱為:心學的誕生。

“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悟道的為什麼是王陽明?憑什麼是王陽明?

一四七二年九月三十日,一個餘姚人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嬰兒。這個餘姚人叫王華,那個嬰兒是王陽明。

王陽明早年聰慧,四歲之前就把他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內容全部爛熟於心了。當他四歲開口說話之時,總能把王天敘追問得走投無路。

他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刻苦鑽研的心。

七八歲時,他迷上了中國象棋,很快就把自己沉浸到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去了。那個時候,他不是在和別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別人玩象棋的路上。吃飯時,他身邊擺著棋譜,睡覺時,他枕邊擺著棋譜,即使洗澡時,他的木桶旁邊也擺著棋譜。最瘋狂時,他廢寢忘食,幾乎忘了自己還有很多儒家經典要讀。

王華為了阻止他的“瘋狂”,要將他拉回“正道”。索性趁他睡覺時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水裡。小王陽明悲痛不已,還做了首詩來描述象棋的“悽慘”命運:“象棋在於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同時休;車馬千里隨波去,相士和川逐浪流;炮響聲音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唯一支持王陽明“為所欲為”的只有他的爺爺王天敘。這是位和藹的老人,飽讀詩書思想開放,允許年輕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正是在王天敘的保護下,王陽明才充實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也許這就是王陽明能創立心學的原因,他敢想,敢做,肯鑽研。

在私塾讀書的時候,已經從心底裡認為,人生的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別人譏笑他時,他反問:我和孔子都是人,為什麼孔子能成為聖人,我卻不能?

的確如此,孔子出生的時候也不是聖人,是通過後天努力把自己鍛造成聖人的。

王陽明就是憑著從心出發,心中認為什麼是對的,那就全心全意的投入去做它。憑著一股天不怕都不怕的稚氣,立下自己要成為聖人的理想。正是,西家兒童不識虎,抱竿驅虎如驅牛。

在磨難在鍛造出耀眼的心學

1506年,劉瑾風暴下,一群文官和太監劉瑾作對,實際上,這是正氣和邪氣的較量。王陽明心中站在正義的一邊,必須做一個表態。於是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當時的皇帝朱厚照上表奏疏。上完奏疏,王陽明心情輕鬆,但當朱厚照和劉瑾看完奏疏後下了一道聖旨:庭杖四十,下錦衣衛獄。

出乎王陽明意外的是,在1507年春天,他的牢獄生涯居然結束了。但是久的厄運結束,迎面而來的確是新的不幸,他被貶到了“非人類所能居住”的貴州龍場。在途中,還屢屢遭到劉瑾派遣的錦衣衛追殺,險些喪命於勝果寺。

在貴州久經摺騰,1508年在龍場悟道了,1509年在貴陽書院正式講學。開啟了傳播心學的人生之路。

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的軍事事蹟

1517年正月,到達江西南昌,著手解決贛州匪患問題,稱之為南贛剿匪。

經過一年多,剿匪塵埃落定,在歸程之時,卻遇上了一個更大的危害:寧王朱宸濠要起兵造反。

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他的生日宴上,宣稱“太后秘旨,要我出兵北京,討伐偽帝朱厚照”,揭開了寧王造反的序幕,也成為了了王陽明平定寧王的開篇。

1928年農曆二月,王陽明重出江湖到廣西剿匪。

這三個大故事是王陽明在平定叛亂的大事件,決勝的因素就是他的心學,遵循良知,知行合一是他最強大的力量。

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王陽明

生命最後的時刻

1528年農曆十月末,平定完廣西的匪患,便離開了廣西,回他的老家,餘姚。

途中他教導弟子們:人做學問,一生也只是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也只是做這一件事,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謂‘事上練’也不過就是‘致良知’,但這裡有個訣竅,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你時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長。致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生命過程,要一步一步來。偉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必須要遵循下面的原則:事情來的時候,盡我的良知應付。沒有事情來的時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時刻想著致良知就對了。”

一天凌晨,他叫人叫了他的弟子周積進來,對他說:“我走了。”

周積問王陽明有什麼遺言,王陽明用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力氣向周積展現了一個微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他慢慢閉上眼睛,停止了呼吸,乘坐的船不易察覺地晃了一下。時間是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陽曆1529年1月9日,早上7點到9點),王陽明離開了人世。

王陽明被裝進棺材,一路向浙江。他的肉體和精神在南康、贛州、南昌收到史無前例的緬懷。他的弟子們和崇拜者哭聲震天,讓整個南中國地動山搖。這是人們對一個慈悲人物和神奇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

他的這一生應該是無怨無悔的,年輕時他曾縱容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被別人所譏笑的事,他在精神上的豔遇讓他早年的內心世界放蕩不羈。一個人如果在年輕時代不釋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這一生將是不完美的。因為人到中年,就必須負起社會所賦予他的責任。這個時候,就需要內斂,有時候應該委曲求全,有時候應該忍辱負重。無論是年輕時的浮誇還是中年以後的老成,王陽明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在憑良知做事。他創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創造的人生成績,散發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發的光輝,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極限的體現。完美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儘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引以為傲的人生價值。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人人都有自己的說法。

有人說是功名利祿,有人說是安居樂業,也有人說是用無限的知識充實自己。不論是哪種追求,都需要用心。專心做事才有可能實現追求。

所謂幸福,就是長久的快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獲取幸福的方法很多,我們都耳熟能詳。比如保持樂觀的心態,要懂得知足,有追求幸福的決心並付諸實踐。

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王陽明

很多人都在拼命追名逐利,原因很簡單:我們把名利看成了“善”,如此一來,我們就和它們產生了對立,而它們自然地會牽絆著我們。如果僥倖得到,那最好不過;如果得不到,我們會牽腸掛肚。一個情緒總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功名利祿,本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來獲得它們,倒不如像王陽明的指示一樣:專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

文章多數內容採摘《知行合一王陽明大合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