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忍辱不是做縮頭烏龜

國學智慧——忍辱不是做縮頭烏龜

世界是不圓滿的,不圓滿就會有不如意,不如意就會有辱。在佛家看來,一切不如意就是辱,一切痛苦就是辱。

南懷瑾先生說,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蜜的程度。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唯獨人類的辱和古代一樣,沒有變化。現代人並沒有因物質的豐富而減少痛苦,相反,焦慮和苦悶反而與日俱增!

那麼,受辱的後果是什麼?是嗔心!嗔是一切逆境上發生的憎恚心,為惡業的根本。當一個人的嗔恨心來的時候,他的無明怒火就把自己燒得不行,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傷害到別人。忍辱就是對治嗔恨心的。《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無忍辱則佈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可見忍辱的重要性了。大德高僧們認為“忍耐”與六度的“忍辱”是不同的,忍辱是沒有“人相”、“我相的”,忍耐則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其實忍耐也未嘗不可。既然不能輕易地忍辱,就把辱拿回去,慢慢研究研究,看看這個辱是什麼東西。很多時候,在你想研究的時候,你根本就找不到辱了。忍辱是比忍耐更深的層次,在下面的故事中有深刻的體現。

有個青年脾氣很暴躁,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

有一天,這個青年無意中游盪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只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禪師實在是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師父,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裡,實在無話可說,火氣消了,心有大悟。

禪師告訴青年的是“忍辱”,並身體力行,青年由此也會有所醒悟吧。禪師是心中無一辱,青年的心頭火傷不到他半根毫毛。這就叫離相忍辱。

《金剛經》讓我們忍辱時要離四相:“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指示說,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菩薩應離一切相”。這就是說:忍辱也是多餘的,根本就沒有辱,你忍的是什麼?行菩薩道,就要覺悟、平等、慈悲。受辱生嗔,斤斤計較,哪有什麼慈悲可言?

但說歸說,現實中一旦遇到挫折和打擊,人們還是嗔念頓起,怒火中燒,這個時候,想想佛祖的忍辱告誡吧。忍辱不是叫你做縮頭烏龜,而是要學習烏龜的精神。忍辱不一定能成佛,但忍辱一定能消解你許多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