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勝於能力,什麼是六正六邪?

忠誠勝於能力,什麼是六正六邪?

《秦誓》相傳是春秋時秦穆公派兵伐鄭,在崤地被晉軍擊敗後告誡群臣所作的誓詞。但也有學者考證說,該文在“秦晉崤之戰”之前就已經存在。不管它是不是秦穆公的誓詞,裡面所講的用人之道是耐人尋味的,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忠誠勝於能力。

正是因為忠誠,才會一心一意為大局著想,才會為“老闆”得到才人賢士心生歡喜而不會嫉妒。但該文只講了沒有才能而有忠誠一種情況。假如既有才能又有忠誠,該如何當下屬呢?哪些行為是不忠的表現呢?對這些問題,漢朝劉向的《說苑》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因原文較長又晦澀難懂,故按原文翻譯並節錄如下:

做臣子的規則是,服從命令,完成任務後及時彙報,凡事不要專權獨斷,不要靠曲意逢迎來獲得寵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一定要對國家有貢獻,一定要對君王有幫助。

做臣子的行為,有六正六邪。按“六正”去做,就會享有盛譽;按“六邪”去做,就會得到惡名。名聲好壞,是禍福之門,不可不慎。

什麼是六正六邪?

“六正”是:第一,事情還處於萌芽狀態,就能清楚地看到成敗的先兆,得失的要點,在禍事還沒有發生就預先採取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立於顯要尊榮的地位,天下都稱讚他的賢能。像這樣的人,叫作聖臣。

第二,虛心誠意,嚮往善政,用禮義勉勵君王,勸諭君王實施長治久安之策,助成君王的優點,補救君王的缺點。事業成功了,事情辦好了,把成績歸於君王,不敢獨享功勞。像這樣的人,叫作賢臣。

第三,吃苦耐勞,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舉賢才,經常用歷史經驗來勸勉君王,希望對國君有所補益,使國家安定繁榮。像這樣的人,叫作忠臣。

第四,聰明練達,對事物洞察入微,能夠預見事情成敗,並有預防補救手段,因勢利導,堵塞漏洞,斷絕禍根,把禍轉變為福,使君王轉危為安。像這樣的人,叫作智臣。

第五,謙遜有禮,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勝任其事。辭讓俸祿,推讓賞賜,不接受贈送,衣服齊整,飲食節儉。像這樣的人,叫作貞臣。

第六,國家政治混亂,君王辦事不循正道,敢於冒犯君王的威嚴,當面批評君王的過失,即使有殺頭的風險也在所不辭。如果自己死了,國家能得到安定,就不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像這樣的人,叫作直臣。

“六邪”是:第一,貪圖官位俸祿,謀求一己私利,無心辦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現,有才能不運用,不肯儘自己的職責,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左右觀望。像這樣的人叫作具臣。

第二,無論君王說什麼,他都說“好”;無論國君做什麼,他都說“行”。暗地裡打聽君王的喜好,然後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歡心。一味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顧國君眼前高興,不管君王后來的禍患。像這樣的人叫作諛臣。

第三,內心奸詐,外表恭謹,巧言令色,妒賢嫉能。他想推薦誰,就只談優點不談缺點;他想打擊誰,就只談過失不談功勞,使君王用人不當,賞罰不明,號令不行。像這樣的人叫作奸臣。

第四,智慧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口才足以推銷自己的謬論,捏造事實,添油加醋,都能說得順理成章。對內離間骨肉親情,對外擾亂同僚關係。像這樣的人叫作讒臣。

第五,專權擅勢,把持國事,以抬身價。拉幫結黨,既中飽私囊,又增加威勢,善於假託君王的命令,來達到顯揚自己的目的。像這樣的人叫作賊臣。

第六,用邪道諂媚國君,使國君陷於不義,勾結黨羽來矇蔽國君,當面說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後的說法卻大不一樣,不分黑白,不問是非,順我者昌,使奸人紛紛來攀附他,一起為非作歹,使君王的惡名哄傳國內,鄰國皆知。像這樣的人叫作亡臣。

賢能的大臣,按“六正”去做,不用“六邪”的方法,所以,君王地位穩固,人民安居樂業,他們活著的時候受人民喜愛,死了受到人民的懷念。這就是做大臣的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