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朋友家小孩貝貝現在正在上幼兒園,最近回家經常悶悶不樂,每天早上去學校也總是很牴觸。細問了才知道,班裡有個小朋友經常搶他的玩具玩,還總是欺負他。朋友不解的說那你可以給老師反應一下啊,孩子卻怯生生的說他不敢給老師說。

朋友專門去聯繫了老師,老師說也並未發現孩子有什麼異常,就是平時不怎麼愛說話,有時候還顯得有些膽小。朋友是個雷厲風行的人,生孩子前在單位也是叱吒風雲的女領導,平時在家也是絕對的“最高領導人”,大小事都她說了算。她也經常抱怨說怎麼生了個這麼膽小的兒子,我說,正是因為你的強勢才造就了孩子的懦弱的性格!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如果母親在家的地位具有權威性,經常對家裡其他成員嘮嘮叨叨,家裡的女兒潛意識裡可能會效仿她,成年後逐漸變得刻薄且挑剔;如果是兒子,則會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為了不受批評,而儘量找機會表現出他們的恭順。

換句話說,母親太過強勢,會讓女兒延續她的作風,成為一個霸道、強勢的女人,長大後也會不自覺把這種性格帶入自己的親密關係中;而兒子,面對母親的強勢,在耳濡目染中就會變得怯懦、恭順,不敢有自己的主見,甚至有些男子成年後也缺乏一種陽剛之氣。作為媽媽,一定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所約束,因為它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一.母親太過強勢的表現

1.指手畫腳

媽媽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要橫加干預、嚴密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就要對孩子進行批評。孩子的一切學習、生活、社交都要了如指掌,並且按照自己預想的發展,要求孩子的所有活動都要彙報,行動之前還必須得到許可。

2.自以為是

媽媽在孩子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認為自己的話就是“聖旨”一樣孩子必須聽從。不聽孩子的心聲,也不會和孩子有心靈上的溝通,認為自己的經驗就可以指導孩子的一切行為,先入為主的評判孩子的行為,在家裡對其他成員的意見從也不聽從,唯吾獨尊的包攬孩子所有的決定權。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3.吹毛求疵

要求孩子事事都要做到讓自己滿意為止,如若不然,就會從中挑剔,並且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親力親為全程參與,不放心孩子自己做決定,對孩子的想法不予以肯定和尊重。

強勢,是育兒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在一個健全的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身處的位置、分工各不相同,作為媽媽,再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代替所有人做完所有的事情,這樣不僅花了時間和精力,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找到自己的心結所在,打開這個枷鎖,要知道,強勢的媽媽並不意味著就是強大的媽媽。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二.母親太過強勢的心理因素

1.強烈佔有慾

很多母親對子女都有強烈的佔有慾,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媽媽通常很難割捨得下,容易產生私有物的錯誤認知,有些媽媽出於自我實現的需求,想要將孩子按照自我意志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

2.缺乏安全感

部分人需要掌控別人,把握別人的人生才能從中獲得安全感,很多媽媽就是這樣的心態,用強硬的辦法去左右孩子,以此來得到存在感和價值,覺得只要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就能“綁住”他,讓他不離開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3.習慣性行為

就像前文所述,母親的強勢和霸道,會不經意間成為女兒效仿的榜樣,許多媽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是從自己的母親那裡延續來的,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這種父母認同心理,導致女兒長大以後的性格隨母親一般在家裡很強勢。

每一段融洽的親子關係中,都會有一個甘於示弱的媽媽,反之,那些做事疲沓、沒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人,以及親子關係淡漠的家庭,都會有一個在家強勢、需要足夠權威來證明自己存在感的媽媽。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三.母親強勢,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1.社會交往能力低

媽媽的強勢,對兒女的影響都很大,在性格方面兒子會變得怯懦、膽小、自卑,而女兒會變得霸道、強勢。父母是孩子最早識別性別的人,男女相處模式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習得,當進入社會後,這些模式會影響孩子同異性相處的方式,母親強勢,孩子的社會交往則會變形,有些男孩會習慣於隱忍自己的內心感受,處於一種時刻防禦的模式,從而引發被孤立的傾向。

2.生活態度消極

生活中媽媽太強勢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會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媽媽,內心很難產生真正的動力去做事。遇到事情,雖然內心否定,但表面會順從,總感覺消極抵制才會有“自主權”,每當面對這些不願做的事情,只能採取消極態度,常常會表現出“磨洋工”的樣子來敷衍了事,很難找到自己內心喜歡的事情。

兒子懦弱女兒霸道?罪魁禍首,竟是媽媽的原因

3.難以獨立

強勢的媽媽通常不允許孩子有說“不”的權利,長期以往的處在這種強勢的控制之下,孩子的感受自然被忽略,所有的一切都由媽媽一手包辦,孩子很難有獨立做決定的鍛鍊,因此,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無法提高,也會失去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無條件服從和過於依賴,難以獨立。

真正的為了孩子好,不是包攬孩子的所有,強勢的干涉孩子全部的生活,而是不僅要學會適當“放手”,還要讓孩子在心目中對爸爸有個清晰的認知,多讓爸爸來參與、引導孩子的日常生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存在。

作為媽媽也要身體力行地尊重孩子的爸爸,父母之間的良性互動會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讓他們習得如何友好地與同性、異性相處,也將決定了他們將來社會交往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