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张智永,现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画师。

1990年得列于崔如琢先生门墙。为入室弟子。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作品多次参加大型拍卖会。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泰中友好关系协会副主席。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煙雲出沒有無間,半載虛空半在山。我亦閒中消日月,幽林深處聽潺湲。錢選詩102x34cm 3.1平尺 2019年己亥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太始渾沌初開日 ,黟山突兀伸一拳。巒奇峰峭碧落現,怪怪松石萬象懸。山名海者何以故,千岩萬壑生雲煙。96x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布袍草履耐風寒,茅舍疏齋三两間,榮華富貴皆虚幻。覷功名如等閒,任逍遥綠水青山。尋幾個知心伴,酿村醪飲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詩96x44cm 3.8平尺 清水雲龍皮紙 2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西岭翠雾烟锁重峦叠嶂 四时白练瀑声奔流急湍


烟云供养几千重 澄怀观道数万里 藏山川于胸中随意泼洒

【评论】秋韵斋散录:张智永的艺术观


  记得老张书房里有副对联:“胸中已得山林气,门外何妨市井喧”,现在能够有一种静居独处玩味于胸的心情已经显得。颇为难得了。每次到他家总能听到抑扬顿挫、时断时续的虫鸣。闭上眼睛倾听,恍如走进了一片空旷的原野,百籁俱寂,独有虫歌不绝于耳。这也许就是古人讲的“造境”吧!这也是老张的情趣使然。他的斋号是“秋韵斋”,取意有三,其中之一就是他本人喜欢饲养鸣虫,一年四季秋声不断。秋天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而自然界的景象也是变化无常、别有韵致。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为了纪念他最喜欢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他兴趣广泛,涉猎戏曲、鉴赏、收藏诸方面,却尤衷情于丹青之道。可能在书画界里张智永这个名字会让人觉得陌生,但他认真治学的作风足可令当今许多所谓“名家”们汗颜。我们从他一些见解之中来了解一下他在无涯艺海之中的行走轨迹。


  使用材料:材料的使用是见仁见智的事,画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求选择工具材料,不同的运用所出来的画面效果也大为不同,但是从传统人手学习中国画,对传统工具材料的认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老张做画主张使用研出来的墨。他认为研出来的墨与一般墨汁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墨的颗粒不同,研出来的墨是由固体墨块加水手工研磨成液体的,其中墨的颗粒有粗糙的也有细腻的,在使用时,粗糙的部分大多留于笔痕之中细腻部分随着水分渗化出去,就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变化无穷的效果,而且色泽持久。一般墨汁的颗粒是均匀的,是用过机器研磨出来然后加胶合成的,虽然大大节省了研墨的时间但也失去了很多研出来的墨所特有的韵味,它在宣纸上的渗化是平均的,变化不大,并且容易发灰或平板。他在对纸张、毛笔和颜料方面的挑选和要求也非常严格.无不反复试验,以求挥洒自如。


  认识传统:老张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向著名书法家刘宝柱先生学习书法,后拜在著名旅美画家崔如琢先生门下,认真从传统入手学习中国画。他取法明、清诸家,每次遇到好的范本,一定认真摹写,对比各自不同的技法与意境。勾摹研习多年求索,留下的摹古作品竟有百余件之多,件件精工细做,毫不马虎,可见其严谨刻苦的程度。每次谈及对传统的认识问题,他总是以打地基做比喻。他不主张脱离对传统的学习,尤其在风格方面,学习传统就如打地基,基础弱的必然成后患。形成个人的表现风格是必要的,但是站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一手抓传统、一手抓住大自然,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要了解我们的古代文化,古代美术,失去了这些就太可惜了。就象梨园行里的票友下海去当演员,要看这位票友是否具备做演员的基础。如果说只会唱一段《锁麟囊》就算了解程砚秋了,那是不可能全面的。必须从基本功开始,从台步、念白到唱,从翻筋斗、打把子、跑龙套开始,把戏里面的事都搞明白了,才有可能逐渐成为演员,才有可能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画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大背景就什么也不能谈了。


  表现方法:追求表现方法与别人不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而如何达到就成问题了。黄胄、李可染等先生们的作品大都从写生中来,然后揉成自己的作品。有些画家写生较少,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感悟、观看,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完成作品。比如清代四王的作品,他们写生极少,基本上是继承古人方法的笔墨画家。陆俨少先生讲“不必似石涛,亦不必不似石涛”,这里强调了一点就是从哪里取法是很重要的。傅抱石先生和张大千先生都曾对石涛有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学习,傅抱石先生学习石涛没有一笔笔的对临,而是感悟石涛的艺术精神。张大干先生学石涛从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开始,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有人讲摹习古人容易被占人所束缚,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求变之道是首先要知道如何解开这个结,如果不让人绑,就不会明白这个结是如何系上的。


  亲近自然:老张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太行山,因为他家乡就在太行山余脉,从小对山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每年总会有几个月的时间住在山里,有时并非为写生,而是以游览为主,亲身感受山川河流所带来的气息。在他的作品里或山明水秀、极目千里;或云霞满天、变幻无穷;或群山缄默、山雨欲来,不在山水之中无法体会其中的妙处。“画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情溢于水”,自然的气象在个人胸中生发成诗的情怀,从而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魅力,这也正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然有时他也会去西北或其它地方,去感受一下不同的自然气象,体验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把这些不同的信息带回画室,在笔墨勾画之间与之交流对话。


  “听松何处有松林,却向毫端纸上寻。小阁窗虚风动壁,月华如水觉龙吟”。这正是画家忘情游戏于画幅之中的最好写照,画家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境界,在这里凝结着创造者的喜怒哀乐,乐此不彼的追求与探索。我们相信,张智永终会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步入收获的秋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