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清平乐》中的太后刘娥并非宋仁宗生母,她在仁宗年少时于朝廷上垂帘听政,多年把持着朝政。然而随着仁宗长大,羽翼渐丰,逐渐与太后形成了抗衡之势。

某日朝堂上,太后以自己“临朝称制十年,鞠躬尽瘁”为由,提出想在二月的谒庙仪式上,身穿衮服祭祀太庙,遭到了群臣反对。

薛奎更是犀利提问:“太后以天子之服谒庙,是以何种身份面对祖宗,又以何等身份面对先帝?”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为什么大家反应如此激烈呢?因为古代的礼法森严,衮服是天子祀享时的专用服饰。若太后穿上,就犯了僭越之忌,有欲“称帝”之嫌。

仁宗了解太后,知其并非想夺权,而是因病重,自知时日不多了,所以想把“风华正茂时不敢做的,甚至不敢想的欲念,终于敢丢出来”。

于是仁宗找晏殊商量,后提出让太后穿上“在配饰上稍加改动”的衮服谒庙的建议,并得到了群臣附议。

终于,刘太后遂了自己心愿,在祭祖当日,穿上了修改过的衮服:

“皇帝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剑,龙花十六株,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 ”。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今天,雪梨就简单给大家捋捋大宋的官家和臣子们所穿的几类服装吧。按等级高低主要将其分为“衮冕服”、“朝服”、“公服”三类。


老大“衮冕服”:君臣在祭祀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礼服

“衮”为服,“冕”为冠,这一套装备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其起源于周代,后世基本按照《周礼》的记载传承下去。

其实周代在衮冕之上,还有一套最高级别的祭服——大裘冕。但由于其实用性不强等原因,遭到帝王冷落,史载不详。

直到宋神宗时期大改革,再次提出服用“大裘冕”作为祭服的规定,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才宣告结束。

宋代关于大裘冕制度的争论,主要跟当时不同政治派别间的斗争有关。在宋以后,大裘冕再也没有兴起过,天子祭祀时统一服用衮冕。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宋仁宗时期的衮冕服和《清平乐》中太后所穿差不多:

衮衣:青衣红裳,衣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图案,称为十二章。剧中刘太后衣上减去两章“宗彝和藻”,只剩其余十章。

冕冠:

最上面那层方顶叫作“冕板”,前后各垂十二串“冕旒”(“旒

  • ”即玉串),每串十二颗玉石。

    冕旒的作用是提醒君王“蔽明”,即不看不该看的;冕冠两边垂在耳畔的小玩意叫“充耳”,寓意是防止君王听信谗言。

    在祭祀典礼中,百官也是要穿冕服的,诸如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紫檀冕、平冕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老二“朝服”:君臣在大朝会时穿的礼服

    《清平乐》第4集,宫里举行元旦大朝会时,皇帝和百官穿戴的就是朝服。我们在看剧时,有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些服饰上的细节,比如下图中的红框部分: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这都是什么啊?

    不急,让雪梨接着给您讲。


    因宋从火德(古代以五行附会王朝历运),所以朝服都是红色的。

    皇帝和官员朝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冠帽上:皇帝戴的那一大只叫“通天冠”,上面有二十四梁,非常华丽;

    官员戴的则叫“进贤冠”,冠上“梁”的多少,代表了官阶的高低。

    仁宗时期,一品、二品高官的进贤冠上是五梁,再往下就是三梁、二梁。

    而且五梁进贤冠上还罩了一层纱样的东西, 那个叫作“貂蝉笼巾”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天子“通天冠”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臣子“进贤冠”

    那他们戴在脖子上那个白色的项圈是什么?下面还坠了个长方形,看上去挺有趣。

    人家项圈是有名字的,叫“方心曲领”,或者“曲领方心”

    此物可不是宋代初创,而是早就存在了。

    最早记载该名词的是《隋书》,之后在《旧唐书》《新唐书》中也有它的身影,其都是用在皇帝和百官的朝服中。

    根据一些服饰专家的研究,隋唐时期的“方心曲领”沿袭了汉制的“曲领”,是一种起衬领作用的内衣,样式差不多是一方形的布片。

    然而到了宋代,“方心曲领”仍然继承前朝旧制,用在朝服中。

    但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衬领着于内衣领上,而是变成一种独立的圆圈形项饰,套在颈上,下坠一块方形,压在外衣的交领之上,体现了一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方心曲领”剧照

    正如宋人卫湜《礼记集说》里写的那样:

    “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也。”


    老三“公服”:君臣日常朝见及在衙署办公时穿的古版“公务员制服”

    在剧中,经常有大臣们上朝的镜头,他们当时所穿的就是“公服”。这种服装的规格仅次于祭服和朝服。

    宋公服主要由幞头、圆领襕衫、带和靴组成。

    幞头雪梨之前已经专门讲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区别于唐代公服颇具胡服特色的窄袖,宋代公服显然回归了汉制,改为大袖,显得庄重大气。

    仁宗时期,服色基本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清平乐》剧照:百官公服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百官公服 服色一览

    此外,公服四件套之一的“带”也引发了网友热议,宽宽的双层红色革带,分分钟秒变“fashion boy”。

    这种革带有一个很专业的名称,叫“銙(kuǎ)带”

    它最早来源于魏晋时期的“蹀躞带”,发展到唐朝时,上面的蹀躞和环都去掉了,只留下“銙”,就是带上并列缀饰的或圆或方的饰片。

    如南薰殿旧藏《宋仁宗坐像轴》中所画,宋仁宗腰前的跨带有双层,剧中王凯所饰的宋仁宗的跨带也基本还原史实,显示双层。

    这是怎么系的呢?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我们先来看这种跨带的组成:由鞓(tīng)、銙、扣、䤩(chá)尾四个部分组成。

    “鞓”就是銙带主体红色皮革带部分;扣就跟我们现代人皮带上的针状带扣一样,专门插在带眼内;䤩就是鞓两端的金属物,用来保护皮革两端,防止其磨损。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銙带图示

    銙带由两条鞓组成,一条钻有圆孔,以备穿插扣针用,束在腰前;另一条上饰有不同材质、数量和重量的銙,以区分官阶的大小尊卑,束在腰后。

    看上去是不是特像系反了?这有点符合现代“正反颠倒”的审美,但当时这么系可不是为了臭美哦。

    因为上朝时,官员持笏(hù)于胸前,宽大的袖袍会遮住腰带,所以把饰有銙的一面转到腰后,可以毫无障碍地识别出官员的地位高低。

    双层的视觉效果揭秘:

    由于腰前那条有䤩尾的鞓过长的设计,一端要垂在身后,表示官员对朝廷的顺从之意;另一端则要回绕一圈在腰前,再将带尾下插于腰后,这样从正面看上去就是双层了。

    有点复杂吧?雪梨不禁感叹:还是现代腰带方便啊。

    《清平乐》太后为何非要穿“衮服”祭祖?一文看懂彼时君臣服制

    《清平乐》剧照,銙带上身图


    在分别介绍完衮冕、朝服、公服后,大家对《清平乐》中的男性服饰是不是多了解了一些呢?没想到小小的服装中有那么多讲究吧?

    毕竟,尊卑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服装作为穿在身上的“身份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过前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宋代的服饰体系已经很成熟了,过程中,它也有受到胡服的影响,文化内涵非常多元化,诚如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除部分剧照截图外,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