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你好,我是粥左罗,向上生长创始人。

什么能力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

一分钟了解完我的经历你就明白了。

我入行新媒体,三个月就写出了百万+爆文,一年就从纯小白做到了讲师。

我入局知识付费,第一个课就卖了3万多份,单价199,销售额超过600万。

我开始讲线下课,第一场就是给联想讲,一讲就是两整天,hold住没问题。

我尝试做社群,第一个社群一年就做到近8000名付费会员,名列平台前茅。

我尝试出书,第一本自己主导的书,出版一个多月就卖了3万册成为畅销书。

我开始做训练营,第一期就好评如潮,之后一个月开一期,行业内有口皆碑。

以上都是我的真实经历,没有半点掺假。而且所有事情,都是在过去4年里发生的。

过去这4年,顺风顺水,我不管做什么,几乎没有失手,每一个都能在短时间内从完全不懂晋级到行业top级。

背后其实就4个字:学习能力。

如果上帝突然出现,要掳走我的一切,只让我留下一样东西,我必然希望自己能保有学习能力。

因为,有学习能力,便可生万物。我如今拥有的一切,本就全归功于学习能力。2014年,我大学毕业,开始北漂,没好背景,没强资源,住地下室,从零奋斗,走到今天。

毕业五年后的今天,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

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为什么是“×时间”呢?两点:

第一,因为学习能力的威力,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大学刚毕业第一年,大家都差不多,毕业第二年,也没太多区别,然而五年后,十年后,学习能力强的人和差的人开始生出天壤之别。学习能力的回报,专门献给愿意做时间的朋友的人。

第二,时代变化太快,而且是越来越快,一个行业三五年就是巨变,今天让你吃香喝辣的技能,三年后可能让你找不到工作,你不保持学习,你不迭代自己,时代真会抛弃你,你面临的不仅是竞争风险,更是迭代风险。

如何学习呢?

先学会怎么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真正会学习的人都是“信息索取型”的人

五一假期,曾一起滑板的朋友约我上山野营,我们是自己租的车,自己开过去,单程几个小时,路上我们五个人就一直聊天闲扯淡。

5个人中,有一个律师朋友,是组织这次野营的朋友的好友,我跟另一个朋友之前都不认识他。

路上,我只要跟他聊天,基本就是在问他问题:

“你们做这一行的,需要什么证书?好考么,拿证比例是多少?”

“像你这样的律师,往上晋升一般都是怎么个情况,有哪些通道?”

“能不能升得快,主要看的律师专业知识,还是?一般升一个级别需要多久?”

“你们的专业能力,必须要靠处理一件一件的不同案例积累么?有别的好办法么?”

“你们的收入构成主要是怎样的?如果想短期大幅提升,主要靠什么?”

我就这样问,还问了很多在他看来可能很小儿科的问题,但是他都很愿意回答,而且回答的都很认真。

野营结束回来,我就跟另外一个朋友吃饭聊天,我说:

你老是问我平时怎么学习,其实任何时间都可以处在学习状态,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学习对象,只要你的心是渴望学习的,并不是说你必须要去报班、听课、看书等。

比如上次去野营的路上,咱们是不是都在聊天扯淡,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在聊天,性质完全不同,你们很多时候一聊天就是纯扯淡,特别是两个人不认识,就尬聊一些有的没的,过程中逮住机会都恭维对方一下:

“你这个牛逼啊…”“那你很厉害呀…”“我觉得一般人都不行…”

“没有没有,还是你那个比较厉害…”“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真不难…”“都很无聊的…”

你看你们这样,一个小时过去,聊天内容没什么信息量,更谈不上信息密度。你再回忆一下,我是不是一直在问问题?

任何时候,你都以把一个无营养的聊天扯淡,转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信息索取”。

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在做着跟你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又没有机会接触的工作,你难道没有好奇心么?你难道不想给自己拓展一下认知范围么?

如果你想,就不停的发问,坦诚的发问。

而对方一定会很愿意给你讲。因为这时候对方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而且别人对他的事情好奇,本身就能让他有优越感,你问得问题好,有细节,他就会更加愿意给你讲,因为他知道你不是在恭维他,而是尊重他的专业。

所以,学会学习,先从做一个“信息索取者”入手。

我教写作三年,学员10万多人,我常常告诉大家,写作是输出,输出靠输入。

输入这个词,我觉得不够狠,所以我今天把它换成索取,有一种更主动、更激进、更迫切、更想汲取万物营养为我所用的感觉。

是的,万物皆可学。

千万不要以为读书才叫学习,你可以读书,也可以读电影,可以读朋友,也可以读事情…你要有一种强烈的索取者心态,可以从所有东西上索取对你有用的信息,这样你才能晋级为学习高手。

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见万物都是“与我无关”的心态。

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真正学到手的人都是“知识输出型”的人

上面的部分,我的用词是“信息”,而不是“知识”,为何?

因为你索取到的,真的只是“信息”,只有经过了你的输出,才会变成你的“知识”。

索取到“信息”,并没有真的学到手,输出了“知识”,才算把它拿下了。

有人说:简单,我每天学习都做笔记!

恕我直言,80%的人的输出不叫输出,那叫“练习打字”。

我的成长社群里,有些同学每听完我的一节写作课,都会写一条心得。

其实,那并不是真的心得,只是课程的摘录。比如我课程讲六条,他就把这六条摘出来,然后每一条的具体内容再摘一部分,简直就是精简版的课程嘛,这样的听课心得,我一天能写几十个,因为不太用动脑子嘛,但这样效果能有多大?几乎没有。

啥叫真正的输出?你自己的思考啊。你看书、听课、看文章,把好的观点、金句、方法摘出来在电脑里敲一遍,那不算真正的输出,那就是在“练习打字”。

输出,是你把输入的信息、观点、经过自己的处理,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把这个东西给自己的启发,对你思维的改变,对你行动的影响等等,表达出来,这样才是真思考了嘛。

很多人喜欢做摘录式笔记,因为那真的很容易给自己一个幻觉:我做的好棒啊!

我经常鼓励我的学员,尽管大家大部分都不是职业写作者,也要坚持公开写作,写自己的思考,做真正的输出。

问题来了:很多人都特别明白写作的重要性,也想学,但就是没学会,甚至很多人压根都一直没开始尝试。

这是为什么?

我是教写作的,我太了解背后的原理了:

我有个朋友,在投资机构做投资经理,他说在这个行业里,影响力非常重要,有一个可以快速提升影响力的方法,就是经常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写文章,研究报告也好,行业见解也好...

我说你很适合啊,你为什么不写?

他说:我想了一年了,我早就知道我应该写,就是一直没开始,因为我没有勇气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

有一天,我一个朋友终于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了第一篇文章,结果第二天她就不敢再写了,因为她在后台发现有两个同事关注了她。

很多想写作又不敢写作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幻觉:哎呀,我写的又不好,发出来别人会怎么看啊?同事、朋友会不会笑话我?他们会不会觉得我的表达很幼稚啊?

首先,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怕人笑话,这绝对是幻觉,你没那么重要,别人也没那么闲。

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一个错误认知:很多人把表达当成了一种“结果”,“结果”完美才能示众。

其实,写作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你写不好,说明你没有掌握好。如何掌握好?不断的进行写和讲的训练,等你能写好了,你就掌握好了。

所以,不是因为写不好就不写,而是越写不好越应该去练习写。

这是什么?

这就是输出式学习,通过输出来巩固学习,真正让你学到手。

有人说,我还是不想写作,或者说我的写作条件不好,那怎么办?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教。

教别人是让自己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明白和你会讲,你会讲和你能让别人学会,都隔着一大段距离。你要讲清楚一个技巧,必须把模糊的经验,似是而非的直觉,都提炼成确定性的技巧,你要把碎片化的思考,整理成系统性的框架,你要把案例总结成方法论,方法论总结出来,你还要找更多的案例证明你这样是对的......

否则,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会遭到别人各种 Challenge。当你把别人说服的时候,其实我刚才说的那些,你都已经做好了。但假如,你不去教别人,你不会去那样总结、提炼、论证。

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真正没白学的人都是“知识实践型”的人

读书是学习吧?是,但读完不是目的,吸收才是目的,吸收也不是最终目的,让自己作出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把 1% 的认知付诸 100% 的行动,远胜于把 100% 的认知,付诸于 1% 的行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作为写作课讲师,我给很多人上过课。很多学员每天会看大量的干货,然后又听很多线上课、线下课,每次听完心里那个激动:讲得太好了!说得太对了!我都明白了!

为什么回到现实,并没有什么卵用。为什么吭哧吭哧学了一年,能力也没什么长进?

因为你长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不能自拔,而忘了持久而踏实的去行动啊。

这两年,“刷认知”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刷认知很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变聪明,感觉萌萌哒,这就是刷飘了。

我一直提醒自己:少用自己学到了什么来安慰自己,多用工作上的真实成绩来验证自己。

比如写文章的标题技巧有 5 个,写故事的结构有 3 种,学会很容易,只要你智商在线,都能明白。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拿个那 5 个标题技巧拆解 100 个标题,你能不能在写每一个标题的时候,反反复复的去想怎么用上这 5 个技巧,你能不能拿着那 3 种故事结构去不停的不断的拆解故事、仿写故事。

如果你能长期的做到刷认知+持续的行动+持续的反思,你一定会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高手。这也是我们今年做写作训练营口碑非常好的原因,我们每一期都带着学员做每日练习。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这样,不实践,不出真知。

听了那么多写作课,你有没有写过10万字?

学了那么多公众号玩法,你有没有自己注册一个?

看了那么多吉他视频,你有没有练过100小时?

知乎上刷了那么多公路车知识,你有没有一次骑过100公里?

穿透过你身体的知识,才是为你所用正真对你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叫穿透身体?

你汲取知识于万物,处理知识于大脑,再用回知识于万物,知识从你身上走过了一遍。

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高手,都是这么学习的,比如《哪吒》导演饺子,当年大三的时候,他放弃医学,入行CG(计算机动画),自学MAYA(三维动画软件),学习MAYA六个月,差不过把MAYA的几大模块囫囵吞枣式摸一遍之后,他趁着大四寒假做了一个短片,以便把零零星星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做个归整。

学习能力×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反观很多人的学习,学一个东西一年半载,也从来没有实践过。

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这篇文章其实在讲三样东西,会学习——学到手——没白学,分别对应三样东西,索取——输出——实践。

实践是最后一环,因为一切不被你利用的知识,都不属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