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八年抗戰,是中國人心中最深的傷痛;在這八年間,無數中國民眾為了捍衛國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尊嚴,和日軍殊死搏鬥,最終英勇地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段歷史將永世被銘記。

也是因為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日之間都無法實現正常邦交。 但是有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以德報怨,默默供養了一個受傷的日本兵長達47年,這種無國界的大愛值得我們稱頌。

機緣巧合,救回士兵

抗日戰爭越打越烈,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一個叫孫邦俊的普通村民在戰場上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士兵——石田東四郎。 當時,整個村莊的人都慘遭日本兵蹂躪,他們根本容不下這個自己的敵人。但是天性善良的孫邦俊不忍他就這樣丟了性命,把他悄悄地藏在了山洞裡。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他的決定遭到了村裡其他人的反對,善良的老人還是說服了村裡的同鄉,石田就在村裡呆了下來。老人的生活非常清貧,但是無論怎樣,都會給石田壹口吃的,他感激老人的所作所為,越發不想離開這個熟悉的村莊了。 一晃到了1964年,孫邦俊得了重病,即使盡了全家之力救治,他還是病重去世了。

臨終前,他最放不下的就是救回來的日本兵石田,他拉著兒子的手,叮囑他一定要好好對待石田,並且如果有機會,讓他可以葉落歸根,回到日本。 孫保傑謹遵父親的遺訓,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石田東四郎的情況,可惜發出去的信件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石田在中國已經呆了幾十年了,他也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雖然在夜深人靜之時,他仍然會回憶起在日本的點點滴滴,可他也漸漸認清了現實。當時,中日還未恢復正常邦交,他很難從正常渠道獲取日本的信息,因此慢慢也就淡了回去的念頭。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作為一個普通人,孫邦俊老人能夠擁有跨越國界的大愛,盡心供養素昧平生的日本軍人,這份做人的道義,令人欽佩。

偶遇戰友,認祖歸宗

不知不覺,時間走到了1972年,這一年中日恢復了正常的外交往來,石田得知這一消息,已經死寂的內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是不是可以回到祖國了”,他在心裡這樣問自己。 為了完成他的這一心願,孫保傑也是竭盡全力,盡其所能。

二十多年後,事情遇到了轉機。聽聞日本考察團會前來河南考察,孫保傑決心帶著石田去拜見日本使團,看看能否給石田的回國之路提供幫助。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就是這麼的巧合,考察團中的一位成員名叫津田,他當年曾經和石田在同一部隊任職,也算是有了同僚之誼,私下裡,兩人的關係也算比較親近。

待兩人見面後,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從青蔥少年變成了古稀老人,但是他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對方,兩人相擁而泣,抱頭痛哭。 “天啊,我從來沒有想到,你竟然還活著。”津田說道:“我們都以為你已經犧牲了,你的家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是啊,我本來也以為自己受傷後凶多吉少,可真的是上天保佑,我遇到了孫邦俊老人,他默默的供養了我47年。” 這種崇高的善舉,讓整個日本考察團都為之動容,他們決心幫助石田回家,也要讓孫邦俊的名字傳遍日本。

待考察團回到日本後,日本著名的《朝日新聞》報道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整個日本為之轟動。 而石田也將自己的頭髮和血液樣本送回日本檢測,幫助其尋找家人。

經過測試,證明他就是在戰爭中犧牲的“石田東四郎”,他不僅沒有死去,反而在中國得到了妥善的照顧。 他的家人也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好消息砸暈了,高興的說不出話來。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多年之後,石田東四郎在孫保傑和弟弟石田小十郎的陪伴下,踏上了故鄉日本的土地,此時距離他當初離開已經過去了一個甲子的時間。

終於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了,孫保傑要返回中國了,石田則會和他的家人一起,重新開始在日本的生活。兩人依依惜別,多年的相處陪伴已經建立起了如親人一般的情感,但是為了石田的心願,他們只能說了再見。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無法預知其殘酷性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孫邦俊老人依然願意摒棄過去的恩恩怨怨,站在人性的立場上,救助生命,不離不棄,讓兩國的友誼之花可以常開不敗。

號召和平,宣揚善舉

石田回到日本後,決心將孫邦俊一家的善舉宣傳開來,並且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落後的河南“家鄉”做出貢獻。 石田的家鄉,日本秋田縣的縣長得知此事後,也感念他們的付出。

為了表達對當年侵華日軍滔天罪行的歉意,也為了表達對石田四十七年幫助的謝意,在孫邦俊的家鄉南召縣建起了一座“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園”,幫助南召縣的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河南農民一家供養日本傷兵47年,接回國後,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日本各界還決心幫助南召縣提升教育質量,於是斥資8萬元修建了梁溝小學,又在南召縣建立了中日友好小學。 他們還積極資助有志於留學日本的年輕人,提供了減免學費的優厚待遇,幫助培養了一批有為的青年。

為了感謝孫家,石田一家人曾經想要饋贈他們有一筆鉅款,可是被孫保傑言辭拒絕了,他說:“我父親一開始救助石田,一定不會是想要他用錢來報答我們的,所以為了父親,我也不能收這筆錢。”

此後的時間裡,孫家和石田家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和良好的互動,兩家人也會互相走動探望,讓這段持續了多年的佳話延續了下來。

以德報怨,方顯英雄本色。 孫邦俊老人用自己質樸的雙手,默默地為一個日本士兵撐起了一片天空。

在那個年代,我們有太多的情非得已,可是孫邦俊一家可以放下國仇家恨,絕不剝奪任何人生存的權力,反而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對東田不離不棄,這份偉大的善舉,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